分享

原来是李自成烧了“葫芦庙”——谈谈《红楼梦》创作的起始时间

 mayongbao 2020-09-09

    原来是李自成烧了“葫芦庙”

——谈谈《红楼梦》创作的起始时间

                                                                马永葆

《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贾端因调戏王熙凤未遂而得病,并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

有研究者指出,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是个很罕见的历法现象,有时一百多年才遇到一次。崇祯皇帝执政十七年,居然遇上了两次:一次是崇祯四年(1631年),另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

小说第十二、三回主要写贾瑞和秦可卿之死,借以影射明将洪承畴降清、崇祯皇帝自缢殉国。从死亡时间看,贾瑞死在1642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后的第三年春(“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倏又腊尽春回”),即1644年春,秦可卿则死在1644年冬。

持上述观点的研究者为数不少。王以安在《红楼梦引》写道:第查《石头记》流传同期史上合符“十一月三十冬至”记载者,自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上溯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再上为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更上则为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巧是崇祯十七年恰是壬午年“十一月三十冬至”后的第三个年头,显然作者是借可卿之死叙述崇祯殉国惨况。

颜采翔在《红楼醒梦》也认为“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指的是1642年。他表示,“虽然新红学家不肯承认此一冬至是写实,可是我却认为,此一冬至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坐标,而且还是研究此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点”。

现在,我们就以1642年为时间坐标,来推算一下第一回描写石头投胎的年份。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透露黛玉当年六岁,宝玉比她大一岁,贾蓉当年十六岁。换句话说,贾蓉比宝玉大九岁。秦可卿死后,其夫贾蓉在捐官履历上填写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如果以1644年为基准点回溯20年,则贾蓉生于天启五年(1625年,虚岁)。宝玉比贾蓉小九岁,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第一回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一日,炎夏永昼。甄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携带“通灵宝玉”欲去人间投胎。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

就这样,石头投胎来到了人间,时间是明崇祯七年(1634年)夏。石头出生后,见证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呢?崇祯八年(1635年),明建国后,一直威胁北部安全的蒙古察哈尔部归降满清,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不复存在。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意欲和明朝分庭抗礼,平起平坐。

书中接着写道,甄士隐刚做完梦,从奶母手中接过女儿英莲,抱着她在门前玩耍,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看见英莲后,认为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非要将她抱走。甄士隐不同意,那僧临走时警告甄家“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果然在元宵节那天夜里,家人霍启抱英莲出门看灯,一不小心,英莲被拐子偷走了。爱女失踪,甄士隐夫妇“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

从小说文本分析,石头投胎后的第二年(1635年)发生了“火烧葫芦庙”事件。从时间上看,这场火灾应与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关。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和高迎祥分率数万兵力由河南汝宁进入安徽,攻克颍州后,直奔南直隶所属中都凤阳。凤阳是明祖陵龙脉所在,明朝时一直未建城墙。正月十五,张献忠率部乘大雾围攻凤阳,镇守凤阳的明将朱国相领兵迎战。此时,伪装入城的起义军乘势四处燃火,与城外起义军主力相互配合。在内外夹击下,明军阵势大乱。混战中,朱国相自杀。当日,张献忠下令砍光明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焚毁皇陵的楼殿,并挖开朱家祖坟。李自成则下令烧掉了朱元璋早年出家当和尚的於皇寺(又名皇觉寺,后改名为龙兴寺)。三日后,起义军撤离凤阳。

陈江在《洪门考源》一文中指出:

明崇祯十六年杨士聪《玉堂荟记》卷上:“皇陵之变,烧毁明楼……金顶被穿一穴,不知深浅,地方官多讳之。自此连陷藩封,皇子继薨,得非根本之地有所摇动而然欤”。明季朝章邸报皆视南、北二京及中都风阳皇陵为“万世根本之地”。官书私志,数典必崇皇寝,述本必尊祖陵,喋喋不疲,例不絮举。

《红楼梦》的作者在写“火烧葫芦庙”时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一面明写正月十五甄英莲被人偷走是甄家“祸起”的开始,另一方面又将葫芦庙失火的时间往后推了两个月,造成了两件事并未同时发生的假象。第一回明确写道,僧人临走时警告甄家“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暗示正月十五将发生火灾。脂砚斋在霍起后面批注:“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其实,将霍起解作“火起”也讲得通。

对于“火烧葫芦庙”,脂砚斋写了一句十分隐晦的批语:“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指南直隶,即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因一座小庙失火而导致“南直召祸”理由显然不成立,其中必有重大隐情。

有研究者认为,“火烧葫芦庙”隐写“江南奏销案”。该案发生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火烧葫芦庙”发生在甲申之变之前,时间上无法对榫。朱元璋早年出家为僧,葫芦庙隐指於皇寺。明祖陵和於皇寺被朱明王朝视为“万世根本之地”,一直派兵驻守。这两地被人纵火,守护的官兵必然要扑救。如果说葫芦庙失火案隐写“江南奏销案”,则庙里的和尚、官兵救火等描述则无法解释。

中国人向来重视祖坟和祖庙,一旦这些地方受损、被毁,别说皇帝老子,就连平民百姓也难以接受。崇祯皇帝闻讯后如丧考妣,身穿素色布袍,亲自前往祖庙祭告,表示深刻反省并下了“罪已诏”。一怒之下,崇祯皇帝还撤了兵部尚书的职,杀了凤阳巡抚和巡按御史等多名高官,将早已革职的五省督师也定了死罪,一时间搞得南直隶官员人人自危。因此,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火烧朱家祖陵和於皇寺之举,才是“南直招祸之实病”。

葫芦庙失火后,书中还有如下描写:

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很明显,这是明末历史的真实写照。当时,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呈燎原之势,尽管崇祯皇帝多次派兵围剿,但无济于事。

也许有人会问:三月十五,朱家皇陵是否被人放火烧了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使用了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暗写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五朱家在凤阳的祖陵被烧,明写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朱家在北京的康陵、昭陵和定陵被烧。三月十七日,烧完朱家皇陵后,李自成率兵包围了北京。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刘宗敏率军进城。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于景山。

《红楼梦》的作者将小说的起始时间放在明末农民起义再度兴起、朱家祖陵被烧、蒙古察哈尔部投降满清、满洲女真势力坐大的历史背景下,确实是匠心独具的安排。“火烧葫芦庙”九年后,明朝就灭亡了。在改朝换代的“末世”,中原大地才会出现甄士隐诠释《好了歌》中所列举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等乱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