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 诵 | 张世祥:秦 声 悠 悠(诵:冰 瑶)

 当代文摘 2020-09-09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ID:zhongwaiwenyi

重名家,力扶新人


秦 声 悠 悠

作者:张世祥(甘肃)朗诵:冰 瑶

儿时的记忆中,家乡最盛大的事情要数每年一次的庙会了。村子里有一老戏台,庙会便在这里举行。日期是固定的,每年农历三月三,仪式很隆重,场面很盛大。办好庙会,似乎成了村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更成为一种荣耀。

二月二龙抬头一过,乡亲们心中便盘算三月三事,日子一天天临近,长辈们提前要逐一邀请远近亲戚。那时没有手机,电话极罕见,联系不方便,只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带车亲自前往邀请了。吃过早饭,父辈们便分头出发奔走在邀亲的路上。留守家中的妇女们将大大小小的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时迎接亲戚的到来。

受邀的亲戚,一般都会准时赴约,一份点心,半斤糖果算是走亲的礼品,四面八方来的亲戚,汇集而来,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那时的待客较简约,简简单单的一些家常菜,几道风味小吃,几瓶劲道十足的白酒——陇南春,辅之罐罐茶——春尖,耐熬,劲道足,过瘾,啜呷一二,家长里短、春耕秋收便在充满秦调的言谈中开始了。这时孩子们受约束最少,可以三五成群,尽情疯玩,时光很快乐。唱戏这几天,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迎来送往,欢声笑语接连不断。

庙会的重头戏是唱秦腔。三月三到了,村里的老戏台早已装饰一新,戏场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老人们提着小木凳,或小马扎等候在场地上,不一会儿,十里八村的人便将偌大的戏场占的满满当当。戏场外面,各种日用杂货、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琳琅满目。商贩叫卖声此伏彼起,一浪高过一浪,热闹非凡。孩子们拿着零花钱,呼朋唤友,在各个摊点前来回穿梭,永远不知累。一阵鞭炮声和着锣鼓声,在二胡拉起时,上敬神明,下佑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全民安康的庙会便在悠悠的秦腔声中拉开帷幕。生末净旦,粉墨登场,唱腔时而悠悠幽幽,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如怨如慕。场下观众的心情随剧情的变化而起伏:为窦娥的冤屈鸣不平、对包公的公正执法赞叹有加、为杨家将的英勇忠烈击掌叫好.....精彩的表演、优美的腔调,阵阵掌声和不断的喝彩,将场内外烘托的精彩飞扬,整个村庄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庙会一般五六天,白天晚上都唱戏,全本戏《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折子戏《华亭相会》、《三娘教子》、《藏舟》…...轮番演出,品足了生末净旦、过足了戏瘾,充满希望地向前走去,开始今年的生活。家乡的男女老少对秦腔钟爱有加,不但爱听爱看,有时在房前屋后哼几句、田间地头吼几声,地道的秦音秦调,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磕磕绊绊在这哼吼声里渐渐飘荡开来。

一句“吃饭要喝汤,睡觉要脱光,喜怒哀乐唱秦腔”道出了家乡人对秦腔的钟爱和无可替代,生活中缺盐少醋,衣服陈旧点都可以凑合,没有秦腔却万万不能。秦腔不仅能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和坎坎坷坷,而且启迪教化人们走近真善美。

庙会成为凝聚亲情邻里的情感纽带,秦腔更成为家乡人共同守候的精神家园。远离家乡的我,多年后,对家的思恋,渐渐浓缩为村子里的老戏台和一声悠悠的秦声。

【原创首发】

2018-12-18


❀作者风采简介❀

☆☆张世祥,笔名:麦积烟雨,甘肃省——羲皇故里人,现居酒泉市。当代诗人,散文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外诗歌散文先锋人物,2018年全国诗书画先进人物。喜诗文,善书法,好篆刻,多年笔耕不止,临池不辍,寄情诗文,忘情翰墨,寻觅诗意,行走远方,只为守护心中净土和世间真言。发表于纸媒、网络平台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好评。2018年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中,散文《仰望胡杨》荣获一等奖;2018年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中,散文《蓝色的泪水》荣获金奖;2018年第九届“羲之杯”当代诗书画家邀请赛中,诗作《遥远的地方》获二等奖。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者。

✿主播风采简介

☆☆冰  瑶,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AIA国际会计师,,大连中山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八步诗金牌朗诵。喜爱阅读、写作、音乐、电影、舞蹈、旅行。挚爱声音创作艺术,长于配音、小说演播,崇尚终身学习理念,求索“仙音国色,瑶乐天香”的艺术人生。热心公益,环保主义者。

微信:stephanie66998


中 外 文 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