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艺的历史

 wushaohe 2020-09-10

  一般兰花叶片的颜色是绿色的,但有些兰花的绿叶上会出现白色、黄色线条或色块,甚至出现整片叶子变黄或变白,只剩下周边或叶端有绿色。这是由于这些兰花的局部叶细胞出现了叶绿素或胡罗卜素缺失的现象。由于兰叶的局部颜色出现了变化,增强了兰花的整体观赏效果,于是就产生了“叶艺”的概念。

  最早记述“叶艺”的是南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赵时庚在《金漳兰谱》“叙兰容质第一”一节中介绍建兰品种时有:“金棱边,色深紫,有十二萼。出于长泰陈家。色如吴花,片则小,杆亦劲健,所可贵者,叶自尖处分二边,各一线许,直下至叶中处,色映日如金线。其家宝之,犹未广也。”

  由于叶艺的出现概率很小,传统艺兰的欣赏点只关注于花艺,因此,历史上叶艺现象并未被艺兰者所重视,后来的许多兰花著作中亦未被再提及。

  叶艺成为艺兰亮点是从邻国日本被抄热的。

  据传,早在秦朝,徐福受秦王之命出海求仙草时将建兰传入日本。到19世纪德川幕府执政时期,纪州的一位打铁工匠迷恋于兰花。他将他家的建兰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纪州地区冬季寒冷,这位工匠白天将兰花搬出屋晒太阳,晚上搬到炉边取暖,天天如此。第二年春天发新芽时,有一盆兰花的新芽上突然出现了黄色线艺,主人欣喜若狂。时值太平盛世,兰叶出金线的消息闻风而走,轰动了整个日本,前去纪州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从此,叶艺成了日本兰艺的一部分,并有了专有名称——加治屋(日语铁匠店的意思)。加治屋的价格远远超出了一般兰花的价格。

  花开一时,叶看一年。由于迷恋加治屋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一涨再涨。数年后,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加治屋,不仅扰乱了当时的金融市场,还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为了平息这股“加治屋风波”,当时日本政府颁布了“加治屋”的交易禁令。不料事与愿违,交易禁令更激起人们的好奇性。暗中求购者更多,价格也飞速高涨。从此,叶艺成为日本兰界欣赏兰花的热门亮点。

  明治二十九年(1895年),日本侵占了台湾,一些日本人在台湾的山区,发现了自然生长的线艺墨兰。由于墨兰叶子比建兰宽,线艺变化更多,大大超过了线艺建兰的观赏性。因此,线艺墨兰被日本人大量採挖,价格也随之飞涨。

  明治三十八年(1904年)有位叫大河内丰吉的日本人在台湾苗栗县三叉火车站干活。一天,他在车站边的树林里发现了一株白绿相间的墨兰线艺草。他立刻将此兰送到台北请数位专家鉴定,兰花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叶艺的空前绝品。当时许多人向他以三百元、或五年年薪的价格向他购买,大河先生舍不得出售。后来,他索性辞职回到日本故乡专心养兰。经过数年培养有了一定的数量后,他以每苗一千元的价格出售,发了一笔大财。从此,台湾刮起了线艺兰的狂潮。

  经过多年的培育研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墨兰叶艺的内容已十分丰富,固定品种达五、六十个。其中,以养老、瑞玉、金玉满堂、黄道、旭晃、大勋、日晃冠、黄玉之华、大石门、国宝献瑞、龙凤呈祥、龙凤冠、汉光、玉凤、天凤、万代福、玉龙等具备较高艺向。墨兰线艺的价格也达到了顶峰。

  墨兰叶艺大致有下面几类。

  爪艺:叶尖端边缘有白色或黄色线的称“爪”。有深爪、浅爪之分。

  绀帽子:与爪艺相反,全叶白或黄,叶尖端边缘有绿色爪艺,且有“悬针角”。

  覆轮:整片叶子边缘都镶有白色或黄色边线。

  缟:叶片中部有白色或黄色条纹的称为“缟”。如叶片中部只有一条白或黄色的线条,则称之为“中缟”。条纹集中出现在叶的基部或下半部称为“晃”。

  斑:叶片中有不规则的色斑纹,称为“斑”。有绯斑、中斑、切斑等。叶片上有白色或黄色细点的称为“锦沙”。

  叶艺变化多端,台湾卜金震先生著有《中国兰线艺学》。

  改革开放后,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的叶艺理论,被大陆兰界移植到春兰、蕙兰和寒兰等细叶品种中来。从此,花艺、色艺和叶艺成了现代艺兰的三大亮点。

  一般有艺向的兰花有显性与隐性之别。当某株兰花出现了叶艺显性的倾向时,可通过定向诱导使叶艺稳定。叶艺艺向稳定的品种,花色与叶色的变化一般是统一的。即叶有艺,花瓣上也会出现同样的艺。另外,判断叶艺走向是否稳定,一般要看脚壳,脚壳艺向稳定,那么叶艺的艺向也一定稳定。

  据说,兰叶在强烈放射线照射下,或在兰花种子萌发时加上秋水仙素的刺激,能使它的后代在叶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着丝点延迟分裂,引起分裂中的纺锤丝断裂,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重组成一个双倍性的细胞核,从而出现叶艺。理论上是这样讲的,但实际是否可行,则要长期实验后才能得出结论。

总第5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