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恩师刘瑞明先生

 文粹读书 2020-09-10

 美文汇粹 传播美好点击上方"文粹斋"订阅本平台

怀念恩师刘瑞明先生

文|高大万

晚上,灯下,独坐书房。面对案头厚厚的两本《刘瑞明文史述林》发呆,内心一片悲哀。人活着是多么不容易,人死灯灭却是这样快捷吗?三月七日下午,在陇东学院工作的同学齐会同于微信群发布消息:“刘瑞明老师于二零一七年三月七日上午九时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四岁。”看到消息,我整个下午魂不守舍。下午三点半,我去图书馆,将唯一的一套《刘瑞明文史述林》借来,一遍遍翻看先生《自序:我的语文情缘与感悟》,当年先生为我们讲授古汉语时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映入脑海。

九零年我考入庆阳师专中文系,刘瑞明先生给我们讲授古代汉语。来自农村的我,家境贫寒,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成绩也不好,于是很自卑。系里授课的老师们课上得很精彩,衣着也很讲究,我见了老师便怯怯的。而唯有先生始终是留短发,穿半新不旧的中山装,满是胡茬的脸上始终微笑着,朴实如农村老家的刘大爷,我心中便生出一种亲近感。先生课上得平实而扎实,常指正出教材中的错误,且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很是让学生们佩服。向二年级学长请教,方知先生也是平凉人,在古代汉语的研究方面有很多成果,于是更是心向往之。

(坐-刘瑞明,站-高大万)

以后上先生的课便格外重视,除过课堂上聆听先生教诲,在图书馆前,常能见到先生的身影,手中永远提着一个半旧的黑皮包,始终是步履匆匆,就知道他老人家又去图书馆查资料做研究了。

当时受条件所限,知道先生成果多,却只看到有限的几篇。今年二中图书馆重新布局,装修成书吧模样,《刘瑞明文史述林》上下册便被摆到最显眼的位置。我常去图书馆借书还书,见到它后便很亲切,每次都是小心翼翼抱下来,看一两篇文章,算是和先生交流了。文集是二零一二年十一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深绿色封皮,十六开本,上下两册,共八卷,三百七十多万字,大约是为了节省篇幅,字号很小。馆长段老师也是先生的学生,所以我每次翻看,都会和她说起先生当年上课的趣事。上册彩页上有先生二零一二年的一张照片,是教师节前夕,庆阳市委书记、市长慰问时拍的,已是七十八岁高龄的他,看上去很是精神,不曾想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翻阅文集,先生作为学界泰斗的形象愈发高大。现在是三月八日下午三点,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陇东学院职工公寓小区九号楼后举行。齐会同兄是一位有心人,他把现场的部分文字、图片发到微信群。手机显示一条微信,是先生八四届学生周奉真(现任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挽联:“皓首北地著作成五百万言终赢四海声名称泰斗,遥望九天云鹤哭先生春风门墙师从已三十余载。”凡事是讲缘分的,先生在自序中说“感谢周奉真同志的筹划,贾仲瑚先生的资助,才能把我这个文集出版。”且文集的“跋”亦是由周奉真撰写,文末句“岁在庚寅,八月朔望,周奉真敬识于泾水之滨”,应该是周奉真副厅长任平凉市委宣传部长时所写。

先生说:“我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即备课与批改作文的功力起家的,旁歧到敦煌学,在深入到汉语研究,特别专及了方言词汇。”我们毕业至今,已有二十五年,许多篇目也教授过若干次。文字不多,耳熟能详的《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课本注释:“为其名,给它立题目”,即自己给诗拟题目,从来没有怀疑过,先生备课时认为“这种错误,仅是由不明事理形成的”,“细思文意,小孩能写诗是奇特,能给自己的诗拟个题目,就不怎么奇特了。当是说孩子早给自己拟了仲永这个名字,这时就在诗后写上这个名字,这才是惊奇的。”这是先生在平凉二中工作时做得最简单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需要什么不易知道的知识或资料,只要读书细心,求甚解,就能凑效。”不错,只要我们多读课文,反复揣摩,弄清文意,在不合理处质疑,就会有东西可挖掘,可研究。可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敢于质疑的品质。先生不盲从权威,认真理不认人的探索精神,给我们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古吉一九九四年在《社科纵横》第三期上发表的《刘瑞明教授与古汉语研究》一文,他说:“刘教授在古汉语词义、汉语词缀和助词、敦煌文学作品校注等方面进行了辛勤的研究和探索,在《文史》、《文学遗产》、《中国语文》、《辞书研究》、《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敦煌研究》等数十家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提出了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受到学术界关注。”

先生仿佛是一座蕴量丰富的金矿,当年的我犹如一无知小儿,在金矿边上逛来逛去,却未能淘得一点金砂。先生从六十年代初在平凉二中工作至一九八一年,被庆阳师专以人才引进方式调入工作,其间近二十年时间,先生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科研,“所以,在一九七七年,“四人帮”刚刚被打倒,许多人还未醒过神的时候,他就和另一个同志出版了他们撰写的《古汉语语法常识》一举成名,(此书曾获甘肃人民出版社图书二等奖,共出两版印刷七次,后来又编入《中学生课外书架》和《青年之家》两套丛书,再次出版。)”(石华《科研结硕果,笔耕老不怠》)

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先生却一头钻进书中的世界,搞研究,编书本。先生是先知先觉呢,还是先生知道这样的乱象迟早要结束,清平世界仍需这些工具书?

翻阅一条微信,是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连登岗的一首诗《送别刘瑞明教授》:

潜伏空同驰誉后,北地又出刘先生。

煌煌论文五百篇,耿耿青灯八十冬。

兴犹未尽才未尽,身却有终寿已终。

三十年来肺腑交,万里遥祭送君行。

连教授是先生交往三十多年的中文系同事和朋友,自序中,先生说:“感谢蒋宗华、连登岗、刘敬林、袁津琥诸位学友,我们都是在师专这个起跑线上相互勉励的,他们都给我提供了许多资料。”先生一生之所以能撰写出“煌煌论文五百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甘于淡泊名利,远离应酬,青灯之下查资料,斗室之中写文章,方有此成就。“耿耿青灯八十冬”可敬可叹!先生九四年退休,但他依然”勤奋异常,破晓,就伏上书案,寝时,犹在工作,从不闲逛,也不娱乐,甚至连电视都极少看。”“继续以每年十多篇的速度发表论文,而且,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完成了三部书稿的撰写工作。《辞书研究》编辑部已连续三年聘他为特约撰稿人。一家著名国家级出版社,正在准备出他的专著。这就是刘教授的‘退休’生活!”(石华《科研结硕果,笔耕老不怠》19992期《甘肃民进》)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敬林教授悼念先生的挽联:“平生功业唯文史生能如斯君诚健者,旷世文章见述林死而后己我哭斯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伏俊琏主任悼念先生的挽联:“三十年问学素仰先生品格硕学鸿儒漠漠陇头垂风范,六十载著述探微经典谐声纵横文史茫茫巴蜀哭故人。”刘敬林教授是先生当年师专的同事,且为先生著述提供了许多资料,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敬林教授与先生一起工作,见证过先生读书撰文的岁月,自然是知先生、懂先生的。伏俊琏主任对先生精勤治学的毅力深深佩服,对先生的治学方法亦是敬仰有加,对先生的成果已是悉数拜读,亦是名副其实的知音。人生就是这样,有人与你朝昔相处,却对你看的书、做的文,一无所知,自然不懂你;有些人与你相隔千里,却关注你的每一篇文章,注意收集了解关于你的一切信息。

和先生相比,我辈正处人生年富力强之阶段,却暮气已至,推天度日,碌碌无为者众矣,先生当是我们一生的镜子。昨天晚上,独坐孤灯之下斗室之中,还觉先生一生清贫,生活简单,刻苦钻研,犹如青灯黄卷一孤僧,很是清苦。今晨读周国平文选,看到一段话:“一个专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质上的需求必定是十分简单,因为他有重要的得多的事情要做,没有工夫关心物质方面的区区小事,他沉醉于精神王国的伟大享受,物质享受不再成为诱惑。”顿时释然,我忽然觉得,亲友之间是有感应的,昨晚还惋惜、心痛老师的一生清苦,今晨先生的英灵就点拨我读到了周国平文集《愿生命从容》,而恰好又翻到了这篇名叫《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的文字,而这本书是同事昨天才买来放在桌上的,今晨七点查完早读,最近读的《贾平凹散文集》Ⅱ恰好未带,就顺手拿起同事桌上的《愿生命从容》,读了两篇文章,没有比是先生指点我读到这些文字更恰当的解释了。

九二年毕业实习时,先生是我们这一组的带队老师,我们在庆阳师专附中高一级实习代课。每晚我们要准备第二天上的内容,有时几位同学在一起,互相做学生,大家换着试讲,先生便来听课,常给我们鼓励和指点。实习结束,我被评为系上优秀实习生,组内好多同学,能力口才都在我之上,要说有可取之处,唯“认真”二字,所以虽受之有愧,却很珍惜,这是在师专获得唯一之荣誉,我视为先生对我的提携。

 先生是平凉人,又在二中工作近二十年,与人合著《古汉语语法常识》,以及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伤仲永》问题质疑的论文发表,当在此时。我调入平凉二中工作已有十二年,先生的文集印数只有一千套,二中便拥有一套,而这一套也是二零一二年周奉真部长送给张君才副部长,后张部长在调任平凉市政法委工作时,又转赠给平凉二中工作的哥哥张锁林老师,张老师亦酷爱读书,二零一五年退休时不愿藏私,便捐赠给二中图书馆,而馆长段彩雲又恰是先生的学生,所以这套书便被摆到了书吧最前面的位置,我方能一睹文集风采。人生没有巧合,世事讲究因果。先生的这套文集几经辗转,最终在二中图书馆安顿下来,亦是最妥当的归宿,它将是二中的一笔财富。

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正值毕业前夕,我去看望先生,先生正在伏案撰稿,简陋的书房里一张黄色的三屉桌子上,堆着厚厚的资料,先生和我合了张照片,先生坐着,我站在身后,先生右腿搭在左腿上,膝上放着我带去的留言册,即将燃尽的香烟夹在右手,随意地放在膝上,先生的短发已然灰白,始终微笑着的脸上,满是皱纹。先生当年已有五十八岁。现在单位五十八岁的老师,基本是等待退休的状态,没有人会辛苦地去查资料,做研究,即便读书,多是消遣性的,消磨日子,打发时光罢了。而先生此后的二十五年,亦是笔耕不辍。

先生对学生是关爱的,对学问是认真的,和同事交往也甚是谦和,对国内著名学者在学术问题有不同见解,也是非常谦虚地讨教或商榷,所以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著名语言学家、四川大学张永言教授1992年致先生信中说:“大作源源不断,足证治学精勤,无任钦佩。评论项楚著述二文,用思深细,读书得间,是是非非,不苟异同,而辞旨撝谦,都无矜色,具见学者风度。”

周国平说:“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要相对于物质需求所占的比例越大,他就离神越近。”

我想,这就是说先生的。

我对先生是尊敬的,打心眼里恭恭敬敬。所以很想用我的笔向更多的人介绍先生。今天已经是三月十一日,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有五日,这五日里,我每天都在写,又都对写下的文字不满意。于是看一会文集,发一会呆,写一点,又划掉。于是便觉得惭愧,觉得对不住先生当年对我的鼓励和提携。同是先生的弟子,先生勤勉治学的精神未得半分,青灯笔耕,探隐发微之毅力未得一毫,先生下笔立就,洋洋洒洒的潇洒,更使我脸红心跳,如是纠结几天终成此篇,愿先生在天之灵仍能启发后学,使其一生功业幸得永继传扬,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作者简介高大万

平凉二中教师,七十年代初生人,工作之余爱好读书,然资质愚钝,工作、爱好都无建树,仍然坚持以向上的姿态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