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有座山

 文粹读书 2020-09-10

家乡有座山,名叫杏树山。杏树山并不大,也就一个小山峁吧,几十亩,山上有上百棵杏树,所以人们都叫它杏树山。

杏树山就在我们头顶的山梁上,爷爷说杏树山是我们的山,当年土改工作队以给爷爷定富农为威胁,让爷爷承认杏树山是生产队的,可爷爷硬是不服,说杏树山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和别人无关。

为这,土改工作队派人上山丈量了一下土地面积,原来山上除了树,确实没有几亩可耕之田,按政策够不上定富农。可工作队不服,就给我爷定了个上中农成分。还好,上不上,下不下,成了统战对象!

杏树山上杏树多,杏子也就多。每年麦收季节,好大的牛心结杏,白中透红,红中泛黄,一咬一包水。信手摘来,一口一个。吃到嘴里,甜中微酸,酸中带甜,润肠浸胃。灵台大水杏,就属下河的好,上品又在我们背河村。

爷爷说到做到,上杏树山,就像进自已家门。村里人都是我们本家,也都知道这杏树山的根底,对爷爷的这一套从没人干涉。每天天麻亮,爷爷就挑着担子出门,先从核桃树上折些叶子,然后就上杏树山摘杏。日头正红时,爷爷的大水杏就在县城卖的差不多了。城里人吃啥嘴尖,吃杏就认我们背河村的,所以我爷的杏很快就卖完了。一块卖杏的,都还在街边声嘶力竭地叫喊,他已经挑着空担子,哼着秦腔,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爷爷有力气,挑上一担杏五六十斤,走起来就像一阵风,到县城二三里路,他中间不带歇。卖杏是他每天的主要营生。我们那里水果多,杏、桃、梨、李、核桃、柿子……一茬接着一茬,光卖果木,爷爷每年也要忙好几个月。

爷爷的钱真不少,炕席下,抽屜里,放油灯的窑窝里……到处是钱。没发现大面值的,多是毛钞,也有一块两块的。听说在伙房窑窑门口,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坑,坑有一人多深,坑里装满了解放前的麻钱。在他睡觉的炕脑里放着个竹筛子,满筛子全是钱,也大多是块块钱,最大面值的,我发现有叁块的,五块的。这些钱也都是爷爷每年卖水果的钱。

一次我悄悄拿了爷爷的七八块钱,在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十几本连环画。其中有董存瑞、黄继光、红色娘子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想到我妹也学我的样,从筛子里拿了几毛钱,到县城买了一把哨子,回到家满院子里边吹边跑。结果被我爷发现了,穷追不舍,当他知道我拿钱进城卖书之事后,直气的暴跳如雷。吓得我在庄子里东躲西藏,好几天不敢回家。

还好,满村都一个马家,到谁家都能混口饭吃,睡个热炕。其实,起初我是怕挨凑,不敢回家。后来才发现我每天有饭吃,有书(小人书)看,又无人管束,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我决定再不回家。我也盘算过,全村几十户,平均一家住一天,吃两餐,也得几十天。从村西住到村东,学校也该开学了,我也该回平凉了,我偏不回家,叫你(爷爷)永远也打不上我!

我爷坐不住了,派姑姑和我谈判。条件是把十几本连环画退了,然后回家,他既往不咎。那时候,爷爷已经有严重的腿疾,行动不便,任我满天飞,他也没一点办法。后来他又派姑姑来劝我回家,书不要求退了,十几夲连环画全部归我,再不追究我任何责任。我看我的目的已全部达到,才跟着姑姑回了家。

我爷不但爱攒钱,也确实爱钱,每年骑个毛驴上平凉,主要是向我爸要钱,为要钱,父子俩经常闹的不愉快。我记得有一次,我爷骑个毛驴来平凉要钱,一连在我家住了半个多月,不拿上钱就是不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他爷俩的对话,才知道爷爷究竟为什么要钱和攒钱。

“你每次来都是要钱!”

“我在攒钱。”

“攒钱干啥,你又不是没钱花。伙房窑门口那一炕麻钱卖了花吗。”

“我给我孙子攒钱,现在都四个孙子了,将来娶媳妇都要花钱,我攒钱是为将来为我孙子娶媳妇,你明白吗。乘现在你还能挣钱,不攒点钱,将来要用钱咋办?”……父子俩对话十分简短,说完便沉黙无语。

第二天,父亲一进门,就把从铺子里拿回来的几百块钱,放在了爷爷的面前。爷爷瞅瞅桌子上的钱,再瞅瞅父亲,爷俩仍然没说话。下午饭间,爷爷的话总算多了起来,他摸着我的头,说要带我回老家。我一听回老家就异常兴奋,但父亲不同意,说马上该报名上学了,所以回老家的希望就泡汤了。

爷爷上了一辈子的杏树山,卖了一辈子的水果,也攒了不少钱。除了那一坑麻钱(约有两三吨)而外,又攒钱从下河刘肥子(财主)处买了七颗银元宝(每颗重约五十两)。爷爷亲自告诉父亲,七颗银元宝用铜罗网包裹,埋在爷爷睡觉的炕洞里。说一旦家里用钱,就让父亲去拿。但爷爷去世时,单位没有及时通知父亲,一周过后等父亲赶回老家时,由于无人看管,这些东西大部被人盗走了。铜麻钱也只剩下了半坑,父亲按爷爷生前的吩咐,从爷爷睡觉的炕洞里,只掏出了一片铜罗网,七颗银元宝却不翼而飞。

杏树山后来几起几落,现在杏树仍然不少,每到麦收,树下的鲜杏,黄灿灿的一片。由于杏子成熟期短,又不易储存运输,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成堆地腐烂变质也无可奈何。看着这些鲜美可口的大水杏成堆成堆地烂掉,背河人个个垂头丧气。有些人干脆把杏树砍掉,改种庄稼。有名的灵台大水杏,又面临着一次历史的决择。

回复“加群”,文文带你认识大文豪!

作者简介
马嘉珉▼

马嘉珉,男,回族,原红峰机械厂退休干部,八十年代曾有文章散见《甘肃日报》《工人日报》《神剑》杂志。掇笔三十年,自退休后又拾笔重耕。

你的点赞转发是对文粹读书最大的支持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