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了母校的一群人,你们还好吗?

 文粹读书 2020-09-10

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我是一名中师生!中师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想的岁月!写下这段话,泪正在往下流,血更是往上涌。

如今,我们是没有母校的一群人,不可能再有盛满青春记忆的校园可以缅怀了……但在当年,我考上中师,轰动了周边所有的山村。在我们村,我也是通过考试跳龙门的人。那震天的爆竹声一直响到如今,那庆祝的电影还历历在目,那庆祝的谢师酒一直醉到如今……当初我们是最有才干,最聪慧,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

那年,因为家境贫寒且是农村户口,我在报考自愿书只填了平凉师范学校普师专业。这完全因为上学不要学费,且有生活费,工作包分配,“跳出农门”的急切心情。

一进师范才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同年龄的人,中师生不比后来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差,因为那些当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考不取中师的。

在中师,要学很多科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除了英语其他主要科目都学,但那时还有英语班,而且样样都要过关,都要能教。学校还训练我们怎样教课,怎样做老师。像体育课如何组织和指挥学生、如何喊口令等一些基本功。

学习氛围是绝对的好,同学们白天上课从不松懈,晚自习也一个个端坐教室,或温习功课,或练习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如若有人不在教室,那一定能在琴房、画室、图书馆、语音教室里找到他。学习的姿态就是做人的姿态,几年下来,几乎每个中师生身上都透出那种朴实、勤奋、本分的品性。

中师的办学特点是“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当时学校各科齐头并进,无主副、大小科之分。大家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钢笔字、毛笔字、美术字,学会了音乐五线谱、简谱,专修了手风琴,养成了坚韧的学习和处事作风。业余时间,大家在学校琴房里自学弹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真是潇洒极了!美术课上尽情挥洒笔墨,体育课上武术体操样样领先,天天快活无比!

中师几年是人生中最快活的,也是学习生活中最辛苦的,学的东西多,老师的规矩也多,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素质也是最全面、最好的。中师的学习生活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是“成长的黄金时代”。“中师永远是我的精力家园,因为她代表了奉献、勤恳、朴素。”

几年的中师学习,我们能胜任中小学中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自不在话下,音乐美术体育也能上,当然,思品社会自然也会教。主课与副课,当然,校长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在中师教育中是没有的。

几年后,比我们成绩差的学生纷纷考入大学,而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再后来,他们之中有的读师范大学分配,基本在高中,而我却一直在小学。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中师生素质高,一直是教学骨干,我们一直挑大梁。

作为最老的一批中师生,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要是在工作之余去参加学历提升,那还必须是:“偷偷地”!而且,一旦被校长发现一定会找过来耐心“教育”一番,……我就是在当时校长不让开灯(费电)的条件下在老家的河边苦读的。

中师生绝对是受命运捉弄的一个群体。我们加盟教育,或许是中国教育的一件幸事,但于个体而言,更多的恐怕是失落与不平。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直到今天,中师生仍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历最低的中师生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师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年富力强,很多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是支撑基层教育大厦的“栋梁”。更有甚者,目前有些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大局的局长都是当时优秀的师范生在任。

中师生,素质高,业务强,是教师中的强势群体。可惜,这样的群体,以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了。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是一段永远的回忆。我是一个中师生,我曾为之自豪过,也为自己不完全的发展而痛心疾首。无可奈何花落去,无论如何,它都作为一个历史永远地留存在记忆中,尘封在时断时续的思绪中。

虽然,我没有了当初读中师时那强烈的进取心,但我还是个上进的人,我的棱角虽已被磨平,但我的风华还在……

关注公众号发消息“加群”,主编带你认识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
吕娟▼

小学教师,中师毕业生。

你的点赞转发是对文粹读书最大的支持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