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开孩子差距的最大原因,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小豆丁讲故事 2020-09-10

前天跟朋友聊天,她对我说,儿子现在刚上一年级,每天做作业都会拖到深夜,一道题目有时候一晚上都教不会,我天天陪着他熬夜,成绩也没有提高。

怎么样让我孩子变聪明点呢?为了提高他的智商,我真的有点着急了!

之前刚怀孕就开始吃各种DHA,出生后,只要是“让宝宝更聪明”的玩具、营养品我全都试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还是不聪明?

她认为智商是拉开孩子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只要智商高,孩子就会聪明,就会成功。我想她对聪明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聪明有多个维度

在学龄前,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聪明,往往指的是某个孩子脑子转的快,天赋强。

在老师提问完一个问题之后,大部分孩子都会焦头烂额地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而一旁“学霸”根本没动笔,脑子转了转,就得出了正确答案。于是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孩子智商真高。

但在教育学家David Perkins笔下的分析是,别的孩子在纸上书书写写的同时,学霸是从整个角度考虑问题,分析其中的关联,寻求突破口,最终得出结论。

这是取决于他思考的方式,并非单纯靠智商,而其他同学没有任何方法论,没有头绪地瞎写写,自然很难把题目解答出来。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智力包含着三个方面: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他把聪明的概念扩大到了智力,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认知的智商(IQ)。

其中神经智力就是IQ,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智力,受基因影响最高。普通人之间差距不大。而我们熟知的一些天才,例如高斯、纳什等人的IQ都远超于普通人。

经验智力指的是在某个专业领域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积累、形成的技能体系或者知识体系支撑的能力。

最后一个组成是为反省智力,也是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和人类的理性有很大关系,也就是理性人才能做出正确且最优的决策。反省智力可以从3个维度去分析:

1、思维方式(策略)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整体系统性思维、逻辑推理演绎能力等。

2、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等。

3、积极态度也就是韧性,在挫折面前的应对能力等。

反省智力起着有效的杠杆作用

反省智力好的孩子也许初期会落后于天赋好的孩子,但是长期下来,他们会反超。

两个孩子同时学数学,IQ高的孩子前期会学得很快,IQ稍微低的孩子会学得慢一点。

但假设拥有高天赋的孩子的反省智力比另一个孩子差,他没有长远的目标,缺少韧性,只满足于老师给的作业题,也很容易就能得到好的成绩和表扬,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

而反省智力好的另一个孩子,知道现在暂时落后,但不用跟人比较,而是要完善自己,找到策略,绕过困难。因此一个学期或一两年后,后者会胜出。

施一公院士对他的学生说过,无论什么学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智商)。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智商不会相差太多,四年后的差距在于时间的投入、思维方式和方法。

魏坤琳在Perkins的基础上,在他的书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评判人聪明程度的公式:真正的聪明 =(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

从这个公式也可以看出反省智力起着有效的杠杆作用。在神经智力很难改变,经验智力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情况下,那么反省智力就尤为重要。

反省智力高的孩子和成人能更加胜任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我们可以来看看反省智力高的孩子和反省智力低的孩子的不同的表现。

日常生活:普通孩子碰到困难只会从一个角度想问题,想不出就手足无措,直接放弃。而反省智力高的孩子,则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问题:“这个办法行不通,那换个角度还有不有其他办法”

学习中:反省智力高的孩子,在学习时遇到困难也会多角度思考:“这个单词我抄了这么多次还总是记错,我是不是应该换别的办法记它?” 会自我反思“好像每次都是这里出错,我一定要记下来”下次就不会再犯错了;  

未来人生:有些学霸高分低能,在某一领域的学术很厉害,但在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上却很差,因为它们缺乏自我反省。反省智力高的孩子

思维方式起决定作用

显而易见,拥有反省智力的孩子能从多角度去处理问题,可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没有反省智力的孩子,即使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很高,生活幸福感也不会很高。

并且在反省智力中,最关键的还在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斯坦福大学资深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在他的书中提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的格局,包含了人生态度以及自我价值的评价。


也就是说,在三个关键词组成的反省智力中,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他做出的决策是会对其他两点有很重要的影响。

并且对于一个思维,我们习得的时间越久,那么基于这个思维模式之上应用的新技能越多。

即使这个思维模式很低效,我们也不会想去改变它,因为对我们由此延伸出的思维(甚至价值观)冲击太大,风险很大。我们是非常害怕这种转变的。

因而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孩子在思维模式上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

一、让孩子尝试不同的策略,寻求最优解(发散思维)

在搭积木、完成任务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倾向于用常规的方式完成,而有些孩子去琢磨更“优质的策略”。

因为前者的大脑基于的是“够用就好”的原则,而后者遵循“最优化”的原则运作。

这类孩子不懂得深入钻研,做事浮于表面。

所以在孩子做游戏时,看绘本时,可以引导他们提供多种方式,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也可以让孩子每天换一条路回家,换一种口味的食物,看不同的书,听不同的歌,甚至是孩子接触不同物体时,所感受到的不同触感、温度、气温,都是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刺激。


二、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用做“乖”宝宝

有一次在机场,看见一位妈妈指着两三岁大的孩子的鼻子训斥:“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连我的话都敢不听了!”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我的话”,而不是“正确的话”。

这个年龄的孩子和妈妈的权威相比,力量实在是太弱小,挣扎了几下也就举手投降了,日积月累,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我必须服从权威,权威的人是不能反抗的,反抗的越凶,受到的反击越强烈。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是“听老师的、家长的建议,准没错”的观念;等步入企业之后,工作遇到问题时,首先应该是“听专家的建议、听领导的建议、看成功案例是怎么做的”……

那么,一旦遇到“权威失效”的领域时,这些将“旧思维”运用的炉火纯青的孩子们几乎不可能可以独立想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宝宝,多鼓励她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告诉他权威不一定正确,只有加入自己的判断,不断去求证,才能下定论。

三、学会从整体入手,养成全局观(整体思维)

有一项实验是观察人们如何解题:在做一道很难的物理题目时,有一部分人会先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途径以及方法,从中选出个最优的来解决问题。而另一部分人面对问题,一上来就直接动笔开始计算解题。

结果是先花时间思考整体结构的人,更容易做对题。

能够系统性思考的好处自是不用多说。日常中可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能让孩子从整体思考的机会。

我经常在侄女读完一本书时,询问她整个故事内容。引导她连贯地表达出情节。如果有情节混乱的地方,我会提醒,帮助她梳理,直到对故事有完整清晰的脉络和自己对内容的看法。

与生俱来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养成的反省智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为以我们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说,还没有到达拼天赋的程度。

天生的智商高是聪明,有毅力肯用心也是一种聪明,会反思会变通的反省更是一种聪明。家长要紧抓孩子的反省智力,培养思维模式,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