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阴阳五行概说!!!

 一人一心一念 2020-09-10

易经阴阳五行概说
  一般的认识是,易经没有阴阳也没有五行,而且阴阳五行是殷商时期甚至周王朝建立之后才有的。其实完全大错!阴阳五行是易的核心,无阴阳五行也就不会有易经。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与深化

  阴阳概念发明于伏羲之前,经过长期的观天察地,那时就已发现事物存在阴阳现象,但只是外部的个别事件,意义朦胧肤浅。到了伏羲时代认识才进一步深化:从横向广度看,这种阴阳性质乃是所有万物普遍具有的共性,任何物都有阴阳,没有例外;从纵向深度看,不但体现在万物的个体外,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体内,从里到外层层都有阴阳,也没有例外。因为个体内都是分层次的,各个层次也全有阴阳这样两种性质。
  万物全有一个共同的阴阳性质,万物形质又层层是阴阳,于是伏羲们便再次深化,产生更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即(1)在形质之下肯定还有最最内部无形质的阴阳,是它们决定着万物的层层形质和外表的阴阳,因为若没有最最内部阴阳,外部形质阴阳也就不会存在;即(2)既然从最最内部到层层形质,再到物表外貌,全都不离阴阳,那么可以认为万物的上下内外就都是阴阳,形成阴阳的层层堆积之状。
  因为外部性质是内部性质决定的,内部还有内部,直到最最内部肯定也都得是阴阳,外部是内部的外在体现,没有内部阴阳便没有外部阴阳。所以有内部外部、本性属性之分,内部阴阳是本性,外部阴阳是属性,本性决定属性。
  外部指物体外表和物体内的形质部分,可闻可见;内部指物体内形质以下最最内部的非形质,不闻不见。

 二,阴阳八卦的创制发明

  在万物皆阴阳、万物个体内层层亦阴阳、而最最内部还是阴阳的理性认识基础上,伏羲们的认识第三次深化,万物的构成是由阴阳层层迭加起来的理念于是形成,依此伏羲们创制并画出阴阳八卦。这个万物构造理论的提出和阴阳八卦的发明,是易文化一次伟大的飞跃,一个重大的理性认识的突破也可谓之人类认知领域上开天辟地的里程碑。它向宇宙宣告:人类自觉认识和征服大自然的进军号角,已经正式吹响!
  因为这种发明是人类第一次,亘古未有,因而欣喜若狂,捧为至宝。
  接下来,该是如何将这个伟大成果记录和留传下去?
  没有文字,可以用符号,其初的符号可能是×、○,分别代表阴、阳。二符号特点是,简单易画、区别明显、极具象征意义。后来可能因为与数字五(×)出现撞车,×、○随之改为直到现在还延用的一长二短的阴阳符号,事件大约发生在神农时代中期前后。
  阴阳符号迭加为三层,总共可有八种排列形式,故谓八卦。
  当时的认识处于初期,只是以每一八卦代表宇宙中的一类万物,以八个八卦代表宇宙八类性质不同的万物,这样由一种阴阳共性的万物,划分成为八种了,八类合一即整个宇宙。
  固然时间久远无从查考,考古与古文献亦难有相应支持,但是在易传“昔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一段文字的大框之下,上述推断是唯一讲得通的路子,此外别无选择。
  至于则之河洛说、外星人传授说、上个文明遗留说等,只能说说而已,是当不得真的。

三,阴阳意义深化与八卦创制推断的合理性

  (1)伏羲发明阴阳八卦的帽子是铁的, 没人敢抢,孔氏不抢,周文姬昌不抢,就连黄帝、神农也都不抢,所以八卦发明于伏羲不是神话,而应视为无能撼动的史实。
  这个史实被载入易传:“昔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唯一有据可查的文字,十分难得的是其中还传达了八卦的发明过程、原理及目的要求,是推断易文化发生发展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2)阴阳概念在伏羲之前即已出现,所以才会有伏羲的阴阳意义的深化,如果阴阳意义不能得以深化,八卦也便不会发明出来,所以阴阳的意义深化作用是决定性的。
  阴阳深化后的完整意义是:阴阳有属性与本性之分,二者在万物中同时共存,本性在内,属性在外,属性是本性的外在反映,是被决定者;本性是属性的根本,是决定者。
  (3)阴阳意义的深化有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到阴阳是万物具有的共同属性;二是认识到万物共同属性之内还有更为根本的共同本性;三是认识到万物都具有共同的属性阴阳和共同的本性阴阳,并且由二者组合一起构成(即万物皆由阴阳层层迭加形成的理念)。
  (4)没有第一层次阴阳万物共同性的认识,就不会满足“以类万物之情”的目的要求,更不会将易文化带进寻根究底的正确之路。何以知伏羲们具有了这种共同性的认识?一是“昔者包羲氏”前七言,表明对事物的考察范围甚广, 如果不是共同性,用不着这么广泛,一二事件即够。二是后二言“通神明类万物”的载入,表明这二目的要求已经达到,神明即指万物本性阴阳万物之情即指万物属性阴阳。
  所以可知伏羲们是完成了这一认识的。
  (5)万物阴阳共同属性的认识,不是从一二少数事件中得到的,例如有谓天地日月者,有谓雌雄男女者,于是发现了阴阳,这个当然没错,但这只是阴阳个别现象。而伏羲们的目的是阴阳的共同性,因此易传才会有仰观俯察的详细记述。如果只是一个阴阳现象,用得着如此大费周折么?所以,通过某一或少数事件发现阴阳,并且停留在孤立的阴阳概念上,没有深入到共同性,是明显违背易传的真正意义的,距离“以通神明之德”就更远了。
  (6)孤立的阴阳属性事件,不但不会成为万物的共同性,而且也不会将其深化到本性的地步,没有本性阴阳的认识,也就不会形成万物构造于阴阳的层层累积理念,不会产生完善的阴阳理论,最后自然也就不会有八卦发明这码事了。
  综合上述,阴阳及八卦发明的推断,必须符合“昔者包羲氏”一段话的大框内容,因此阴阳的万物共性、阴阳的属性、本性的分别、万物层层阴阳累积理念的形成等,无疑都是正确的,没有离开那个大框范围,所以说上述推断是讲得通的,而且是唯一。

四,阴阳有属性、本性、指代三种角色

  属性阴阳特点是借助于形质,故可见可闻;而本性阴阳与形质无关,是形质以外的非形质独立系统,故不见不闻。在单独个体中,那个非形质独立系统的本性阴阳,后来又谓之曰道,再也没有决定它的别者,它就是头领、就是上帝、就是万物主。这个万物主的阴阳之道,它的意志必须传达出去,故有生生化化的一系列过程。
  阴阳有属性阴阳,又有本性阴阳,两者性质不同,极易混淆难分,但是又必须分别开来,如阴阳一词不加分辨,是很难准确理解真正意义的,往往会出现异议或大错。
  举例: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没错,阴阳确实是天地之道。但是这个阴阳若拿来当做属性阴阳,那便错了。
  属性阴阳如日月、天地、昼夜、明暗、寒暑、白黑、南北、上下、表里软硬、刚柔、健顺、主从、奇偶等等,无能尽数。能说这些属性阴阳都是天地之道么?不能。
  天地之道即万物之道,其天地不是自然界的天地,而是与宇宙、万物同一意义的借代;其道指能变化、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那种阴阳,所以后面接着说:“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显然,属性阴阳不是生杀之本始,它们不能直接生天生地生万物,更不是变化之父母,因为它们全是后天,不能自己动变运化,所以必错无疑!
  以属性阴阳为天地之道,必然导致道的理解错误,将道这一特殊物变成规律、理之类,如此便坠入万劫难复,一错再错,步步皆错,直至终老。
  所以,一定要将两种阴阳分辨清楚,不可一见阴阳二字即按照通常习惯理解为属性阴阳,这种低级错误,最好不要旧习不改,一犯再犯!
  提请注意的是,阴阳不止属性与本性二种,还有第三种意义,即指代阴阳。在周易杂谈31阴阳三个角色的秘密里有专述。指代, 是说阴阳二字不是阴阳本身,而是别有所指,具体指的是道,阴阳有时是作为道的意义使用的如阴阳变化,其阴阳即指道物,阴阳变化即是道物变化,道为本性阴阳,属性阴阳不是道,故一般地说指代阴阳也是本性阴阳的指代,而不是属性阴阳的指代,这一点须要谨记。
  阴阳这三个角色,都是不能混淆的,尤其避免属性阴阳在其中作祟捣乱是为至要。

  五,易卦里的阴阳

  见了前面阴阳三个角色,暗自喜极,终于逮着破绽掴你:“你那属性本性的分辨根本没有依据,应该是胡说八道!”想一棍子扫过去不砸晕你也让你吓一大跳。
  这根棍子其实并不怎么样,试问:一般的阴阳是不是物的属性?否定不了吧!既然承认,那么与属性对应者也就必然存在,这个与属性对应的是什么?只能是阴阳的本性。本性阴阳的存在你照样否定不了!至于何为本性、它在哪里?则是另外的问题,总之有属性也必有本性。所以属性、本性的划分是合乎客观实际的,胡说八道的帽子还是留着自己戴着好。
  又难之曰:未见前人如此说法呀?前人说没说过本人不知,也不在乎,我等照理言之即可矣。况且都按照前人去说,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还能有前进么?太没道理了吧!
  本性阴阳当然还有其它的名字,如本源、道、先天之道、先天阴阳等,实质都是一个;属性阴阳的其它名字则是:支流、物、后天之道、后天阴阳等,称谓不同,实质意义也都是一个。总之它与属性阴阳组成一事一物的内外、表里、源流、本支、父子、先后、上下一对,构成一个连续严密的相互对应依附的完整存在体系。
  易卦自伏羲开始,皆是万物的模拟,故万物的属性阴阳与本性阴阳也必然体现其中,它们分别是:六爻六十四卦除乾坤二卦为本性阴阳外,其余六十二卦皆为属性阴阳;六爻卦中的两仪即单个爻、四象即相邻二爻、八卦即相邻三爻,与乾坤二卦一起,皆为本性阴阳。
  本性阴阳即先天之道,属性阴阳即后天之道。
  先天生后天,先天本性之道为内为里为本为主为父母,后天属性之道为外为表为支为从为子女;先天主动变运化生天地万物,后天被动变被生成等无不俱在易卦的模拟之中。
  易卦离不开阴阳,阴阳亦离不开易卦。易卦必以阴阳成其事,没阴阳即亦没易卦;阴阳则以易卦代其身,没易卦即亦不能证其真。易卦的模拟实质就是对于万物阴阳的模拟。

六、阴阳为何又分五行

  因为本性阴阳是动变的先天阴阳,动变过程必出现纯旺程度的种种差异不动没有差异,动变才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五个级别,又因为它们是道物运化中出现的,故谓之曰五行,即:运化中产生的五种程度不同的纯旺状态。
  五种纯旺状态分别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中平。
  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行的象,是借代,而非是五种物质,象不等于物质。然而长期以来,五种物质的粗俗释解却不仅作为正解世代传播,而且也被载入正规的名家著述,祸害完了自家子孙之后再扬丑于海外,真有点耻与人道汗颜无地!尤其糟糕的是授人以柄,轻松地被利用来将阴阳五行这一伟大发明贬入死牢,不科学反科学甚至反动迷信,几近窒息毁灭!
  五行为阴阳纯旺的五种状态,是早就记载在《黄帝内经》里的,在灵枢通天第七十二中,黄帝问于少师尝闻人有阴阳,“愿略闻其意”,少师答:“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实际上这五种人就是五行,人是万物之一物,人即物。这里将五行真实意义交代得这么清楚,后人们却偏喜不走正路,令人费解!所以,卑坚持以为,《黄帝内经》确实是出自黄帝本人,那之后除了文王周易编撰班子以及老庄等极少数者外,恐怕再也找不到与其相当的知易者了,仅仅一个阴阳五行就将易界搞得一塌糊涂,这个事实本身即是铁证!内经的成书当然是后来的事情,但是那些精华内容却一定离不开黄帝。
  (黄帝之所以明易,是因为易文化乃历代王家独家拥有,非外者所能知也故。)
  当然阴阳不动的静止状态是没有的,阴阳必须是动的。相对静止的不动只有太极,自太极生两仪阴阳出现之后,动变就不会停止下来,直至六爻乾坤道穷交媾为一返回太极,才会暂时不再发生动变。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先天本性阴阳,先天是主动的,后天是被动的。
  动变为何必分五行?
  因为动变是一个旺气消耗过程,从而出现旺气强度差异,而动变又必有量变质变的发生,因此纯旺程度差异的产生就不可避免,有差异就有五行的分别,所以动变必分五行。
  旺者,指阴阳道物的活力,活跃性。卦爻旺的程度可分三级:初旺、旺甚与旺极。时至之初有了活力为初旺,活力增大为旺甚,活力大到不能再大为旺极。阴阳初旺,卦爻即动,不旺不能动,故凡在动变中的阴阳皆为初旺阶段;再旺即旺甚,此时必须将旺气输出去一部分,运化才会正常。旺甚在易曰贞,卜筮者将贞皆作算卦行为解,谬极;若旺甚之时其旺气无处疏散,便会旺极了,极的后果是严重的,自变卦坏。卦坏为非正常的卦变。
  实际上常行者只有初旺、旺极二级:时至初旺,包含旺甚能疏散者;道穷旺极,包含旺甚不能疏散者。初旺是道物正常运化的维持条件,而旺极则可导致不正常的卦变而凶与正常的乾坤交媾而吉的二种后果。
  纯指阴阳单一不杂,不纯指阴阳混合相参。

七,阴阳道物运化的情形状况

  在运化中,五种状态并非是同时共存的,而是先后次第呈现:平时常态俱为少阴少阳,纯阴纯阳与阴阳均平皆过程极速极简,瞬息即逝,然后又是少阴少阳的常态运化。
  纯阴纯阳,在四象八卦时期的交合一般不会返回太极,而是继续向下运化,二爻四象的纯阴纯阳交合即刻形成三爻八卦,三爻卦经过运化到达纯阴纯阳即乾坤,即刻行交媾合一,结果形成近似太极然又不是太极的阴阳均平状态,此际五行中的阴极阳极与阴阳均平皆出,还是因为未至道穷,不能返回太极,而是接下去形成六爻卦。六爻卦再接着少阴少阳运化,直至乾坤纯旺至极才终于返回太极,因为这时的阴阳已经道穷不能再向下继续运化,只有返回太极这一条路。
  六爻乾坤旺极的交媾过程仍是极速极简,交媾的瞬间为阴阳混合即五行的土,交媾完成即太极。易传言乾坤易简之道即是指此,包括四象八卦的阴阳交合,极速极简即为易简。
  系辞传上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此段传文,稀有知其真义者,条件具备阴阳交媾即是瞬间之事,毫无阻隔滞碍,莫管千山万水还是浩瀚重重,只要阴阳俱纯,虽远必至而诛之,故谓易简。因为交媾和合如同加油站里加足油,所以曰可久可大、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
  又乾用九曰:见群龙无首吉。谓乾坤交媾生新,易成位乎其中,运化再次开始,故吉。群龙无首即交媾合一,吉指新物出现焕发新的生机,运化再次开始。
  所以,一,五行必在运化过程才能出现;二,五行的五种状态不是同时并存的;三,运化中阴阳常态为少阴少阳,纯旺至极与阴阳均平只在运化的特定时期闪现,极速极简。
  不难判断,五行既是阴阳运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保障运化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运化不化出五行,不但不能继续运化而致使运化中断,而且也不能完成生长旺衰死的全部过程,那样的话宇宙也就产生不了万物而真的几乎息了。
  要问何以知道情形是这样的?除了易传里易简的那段话外,还有现代科学的发现。当然现代科学实在不完美,尽管发现了正负粒子相撞即刻发生湮灭的现象,但是湮灭后哪里去了的问题却只有陷入胡蒙浑猜了,还好湮灭这个事实没有异议。湮灭是怎么回事?实质就是阴阳交媾返回太极!其阴阳无疑为纯阴与纯阳,这也充分证明它们的交合过程极速极简。 
  纯阴纯阳一出即交合而消失,存在时间极短,所以不是常态,不能与少阴少阳共存。
  常态为少阴少阳,这一情形同样也具体反映在易卦之中。
  还需说明的是:上述阴阳运化是指一般单独过程,不是整体。整体又是什么情形?所谓整体指一物内道物的全部,在整体的境况下,许多乃至无数阴阳成对运化的情形就非常复杂了,似乎乱麻一团但是实际有序不乱,它们各自按部就班地运行,只是步调阶段很不统一。这样就整体上说,五行的五种状态在同一时间并存的机会必将大增,至少乾坤交媾事件会常常发生,出现频率比较个别过程高得多,故此有三爻八卦与六爻六十四卦那样的整齐排列。

八,易卦里的五行

  八卦为先天五行, 六十四卦为后天五行,两仪四象不分五行。八卦五行:乾坤为纯阳纯阴,坎离为阴阳平和,震艮为少阳,巽兑为少阴;六十四卦五行:乾坤为纯阳纯阴,泰否、坎离、既济未济六卦为阴阳平和,余五十六卦分别为少阴或少阳。
  乾坤皆纯阳纯阴,这时的乾坤是刚进入纯化,尚未完全纯化,完全纯化才能交媾,此为交媾前的瞬间,故与其它卦并存。这个时间段尽管极短,然却绝对不可忽略。
  八卦与六十四卦阴阳平和的几卦,其存在大体与乾坤意义相同,也是很暂短的。
  以上为易卦因纯旺差异而划分出来的先天与后天五行。但由于周易及其秘义记录皆无此类内容明白记述,所以在后世实践应用上均有不同情形的发挥,相互不大一致不能避免,客观上留下来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难度。

 九,阴阳五行的真正意义

  什么是阴阳五行的真正意义?周易杂谈50、51所言即是,归纳如下:
  (1)五行不是孤立之物,它自阴阳运化而来,阴阳运化才出五行,不运化不出五行,所以五行的出没就是阴阳之道的运化,五行不能离开阴阳及其运化而独立存在。
  (2)阴阳(本性先天阴阳)也不是孤立之物,阴阳是万物的核心与根本,是万物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生旺衰灭的决定者和执行者,有它有万物,没它无万物。
  五行实质就是阴阳,阴阳即五行,五行即阴阳。万物都有阴阳也就都有五行;
  (3)五行(指先天本性阴阳的运化五行)本质是纯旺程度的五种状态:纯旺至极为太阴太阳,未极为少阴少阳与阴阳均平。五行同时并存的机会极小,只在阴阳交合之际瞬时出现,常态下只是少阴少阳二行;
  (4)五行是阴阳先天之道的存在形式与运动变化过程,更是充分保障和提供道物运动的动力源泉。所以,没有五行即没有阴阳之道的不停顿运化也即丧失了道物生天生地生万物功能,意义十分地重大。
  上述四条即为五行真义,背离其中之一即为假为错,不属于真正意义的易经五行。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如同昆虫生命史,经过四个阶段变化,成虫、卵、幼虫、蛹,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然后由蛹再化出成虫开始新一代轮回。阴阳之道同之,经过五行的未极常态,到至极态,再到合一的中平态,此后又常态开始新一轮的运化。昆虫的四个阶段,生命存在形式不同,然本质都是该一昆虫;阴阳的五行变化,也是存在形式不同,然本质都是该一阴阳。所以五行只是阴阳运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态,阴阳本质没变,变的只是存在形式。
  如何辨别阴阳五行的真假?阴阳有属性与本性二种,五行也有运化与不运化二种。本性阴阳能动变,动变运化方有五行,故动变的本性先天阴阳与其运化出的五行为真;属性阴阳不能自行动变,不动变故无运化五行,却又强冒五行之名,故这类阴阳与五行为假。
  不运化的五行,不宜称作五行,应该叫什么?暂另名之曰五阶分类可也。
  十,后世的应用基本上不是真正意义的阴阳五行
  后世指周易见世的公元前672年之后,历代因易文化长期断裂,易及其阴阳五行真义,
  均已不明,而阴阳五行却如同孤魂野鬼在世间流荡,脱离易卦与道物运化在所不免!随着时
  间推移,阴阳五行的传播越来越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成为唯一的强大指导理论,
  这一事件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其消极意义,总之利害参半不是很完美。
  何为真正意义?已如前所言,阴阳为先天本性、五行为先天运化,皆为真正意义的阴阳
  五行。否则,阴阳是后天属性、五行是不运化的五阶分类,即为不真的阴阳五行。
  那些非真的阴阳五行应用事例,几乎随处可见,摘其要者于下。
  1、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互根、阴阳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平衡等。
  2、五行生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3、五行与地支合化:
  三合化,申子辰合水、寅午戌合火,巳酉丑合金,亥卯未合木。
  六合化,子丑合土,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化日月。
  五行配地支,亥子水北,寅卯木东,巳午火南,申酉金西,辰戌丑为土为中。
  4、五行与方位、天干、地支、五色、五兽:
  木:东方,甲乙,寅卯,青色,青龙:
  火:南方,丙丁,巳午,红色,朱雀:
  土:中央,戊己,辰戌丑未,黄色,麒麟:
  金:西方,庚辛,申酉,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亥子,黑色,玄武。
  5、五行与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藏、五味:
  木分别为,肝、胆、筋、目、魂、酸;
  火分别为,心、小肠、脉、舌、神、苦;
  土分别为,脾、胃、肉、口、意、甘;
  金分别为,肺、大肠、皮、鼻、魄、辛;
  水分别为,肾、膀胱、骨、耳、志、咸。
  6、五行与生旺、四时八节:
  木,始于寅(立春),旺于卯(春分至极),接地气于辰(清明)。
  火,始于巳(立夏),旺于午(夏至至极),接地气于未(小暑)。
  土,旺于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丑,皆为土。
  金,始于申(立秋),旺于酉(秋分至极),接地气于戌(寒露)。 
  水,始于亥(立冬),旺于子(冬至至极),接地气于丑(小寒)。
  7、五行与八宫六十四卦:
  乾宫属金: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
  坎宫属水: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
  艮宫属土: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
  震宫属木: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
  巽宫属木: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
  离宫属火: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坤宫属土: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
  兑宫属金: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

  以上阴阳五行学说的有关意义概念(此外还有许多,未能一一列举),早已经为人们所公认,历来如此没有任何异议,并且广泛应用在中医、卜筮风水、择日、宗教、天文历律、军事、农业、道家养生治身、民俗生活等许多领域之中,若说它们不真,这不是否定一切,纯心砸老祖宗的锅么?信从者肯定寥寥无几。
  事情是明摆着的,那些流传几千年的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岂能一阵风可以了之?风险
  和难度当然都相当的大,不仅涉及面广,又且道理也极难讲得清楚,企望有什么奇迹闪光,想都别想,自忖肯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怎么可以装作看不见?这个马蜂窝即使今天不捅它,迟早总会有人去捅的。
  什么事实?上述社会上实际运作的阴阳五行,与易经阴阳五行比较,二者有相当差距,无论如何都称不上真义, 事实指的就是这个。差距主要有三:一是落为后天形质,本性阴阳变为属性阴阳,运化五行变为不运化的名义五行;二是五行脱离阴阳这一本体而另外单独作为五阶分类方法言事,三是阴阳五行的非常态变成常态,动态变作静态。 
  当然在整个运作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系中,也有少数例外,如黄帝内经的许多精华内容。
  以阴阳的消长、转化、平衡之说来说,为何不真?因为那是偷换了概念用属性阴阳的假神不知鬼不觉的代替了本性阴阳的真,这个过程是悄悄完成的,所以知者几近于无。
  日的昼夜长短,月的晦朔圆缺,四季的变化循回,都明显是对形质后天属性阴阳的描述。
  没错,规律的确如此,迷惑人者也正在于此,但是正因为那些规律是属性阴阳,而非是本性阴阳,所以才是不正确不真。属性阴阳体现的变化规律客观、真实,不可否认;然而消长转化等规律是事物的外部现象,绝对不是易经揭示的事物本质,也是不可否认的!
  不见不闻的事物内部本性阴阳,才是事物本质,才是易经的先天之道的阴阳。
  或问:属性阴阳是本性阴阳的外在反映,通过属性阴阳不也就知道了本性阴阳了吗?所以即使如你所说也不应该属于错误不真呀!这个问题太强大了,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
  易经的阴阳是能动变的先天本性阴阳,它们的动变运化即如六爻卦的各爻旺动,其直接
  表现不是一消一长、互相转化那么简单,道的运化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到了发现阴阳消长、转化现象时,是已进入形质阶段,所以才在外部体现出来。这类消长、转化的规律性变化,只能是属性后天阴阳,不再是易经的先天阴阳,所以说不真。
  又问:属性后天是不动变,而消长、转化本身都是动变,还能称为后天阴阳么?
  此也正是极易迷惑之处!消长、转化皆外部形质展示出来的现象规律,其之所以动变是内部本性先天阴阳运化导致的。如果只见消长转化的动变现象,而不见导致动变的内部实质,还以为动变是自身的原因,属性本性两种阴阳不辨,那就大错特错。
  消长、转化的动变是被动的,所以规律现象属于后天,属性阴阳不能自行动变。
  五行生克与五方五脏等之所以不真,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的五行是静态的阴阳,不是运化中的,不运化那就不会有五行,所以不真无疑。何以谓之静态?不静怎会成为五方?如果运化不停怎会留居于五脏?明显是静态的景象。至于生克,似乎在互动之中,不像静态,其实那是一种错觉。五行运化本质是阴阳纯旺程度的变化,从旺气未极到至极再到阴阳中平,然后再重新循环的动变,阴阳二者是并行缠绕不分的。五行生克则令阴阳各自独立,人为分开排列,金水木火土邻位生隔位克,组成一个少阳生太阴,太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阳,太阳生中平;少阳克少阴,少阴克中平,中平克太阴,太阴克太阳的格局,不伦不类,毫无道理可言。这种人为动变怎能反映客观事物?纯属人的主观安排而已,所以也是不真的。
  不动变不运化自然不是五行,而又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名之,与其阴阳母体分离,实际变为一种孤立的、以五行之名去阐说某一事物的五阶分类法所以与阴阳不真一样,都是背离易义,偷换概念,似是而实非,不能成为易经真正意义的阴阳五行。

 十一,易与阴阳及其运化

  1、庄子“易以道阴阳”的论断,即已明告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的,易不道阴阳则不易,
  阴阳不入于易则亦不阴阳。话说到此,又难免不扯回属性阴阳那里去,惯性思维使然!庄子这里的阴阳是先天的,不是明暗黑白的后天!后天的阴阳用不着易来道,本性属性、先天后天要分别清楚,不清楚这一点,建议回去睡觉,别再浪费时间,看也全都白搭功夫。
  伏羲为何能画出阴阳八卦?经过几次认识深化,发现了本性阴阳,此即先天,才终于画出八卦。大多易者以为阴阳一义是后来才有,与易无关,认识也太不靠谱了。必是先有阴阳,再有阴阳符号的发明,然后才能画出八卦来。没有阴阳发明与阴阳符号发明,如何画?即如同高楼大厦没有砖瓦灰石怎么盖?不但先有阴阳,而且是本性先天阴阳及其阴阳符号,否则任谁都束手无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不出来。不明乎此,永远不懂阴阳,不懂阴阳就不会懂易,只有跪拜在天主上帝脚下去!
  为何必发明阴阳尤其本性阴阳后才能画出八卦?因为八卦是为了模拟万物,万物只有属性阴阳是不成功的,因为那只是形质外部。而属性阴阳也不可能突兀自来,必须有属性阴阳的可来之处,即更细微不见不闻的无形质,这个无形质才是生成有形质的根本与核心,无形质的阴阳是万物的决定者,故谓本性阴阳。本性阴阳生属性阴阳,于是万物产生。认识到了这一步才能画出模拟万物的八卦来,无本性阴阳的发明不能形成阴阳层层累积产生万物的理念。再者,没有本性阴阳只以属性阴阳即使画出什么卦来,易传也不会说出“以通神明之德”的话。神明指先天本性阴阳,后天属性阴阳谓“万物之情”尚可,谓神明不行。
  所以易以道阴阳其所道者,是先天本性阴阳。一般易所言的阴阳是先天不是后天。
  阴阳一词的概念是因为易而出现的,没有易也就休想有阴阳,凡是离开易而谈论阴阳,都是没有根基的、毫无意义空洞的阴阳,故谓之假、不真。
  2、巧合的是,阴阳的先天意义与现代科学发现完全一致,都是不见不闻、生天生地的那种物,易曰阴阳、曰道,科学曰微观粒子。科学、易学是不是一个抄袭了另一个?不知晓!然而确实异途同归,结论完全一致,这一事件解释不了,也否认不了!
  先天本性阴阳,就是科学所谓的微观粒子。
  先天本性阴阳之道能运化为五行,而科学谓之的微观粒子也恰恰具有阴阳五行同样的五种状态,即未极化的正负粒子、至极化的正负粒子和中性粒子,合计为五。
  至极化的正负粒子,即正负电子碰撞而湮灭的二粒子,该物理现象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何泽慧女士的首次发现,至今没有人解释得通,胡诌浑猜罢了。
  之所以谓“易以道阴阳”,即因易卦模拟揭示宇宙万物本质,以之“冒天下之道”故。
  3、阴阳的运化何以是复杂的与并行缠绕的,依据在哪里?
  前谓:“它们的动变运化即如六爻卦的各爻旺动,其直接表现不是一消一长、互相转化
  那么简单,道的运化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以乾九三爻辞为例“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运化过程是这样的:九三时至旺动,先下运成下乾再旺返回上运成二三四爻、三四五爻两个互乾,下乾为日,二互为乾乾,三居下乾终,故谓终日乾乾。这时尚未运化至上九爻,若停止不上即为卦坏,但蔠则运至于上爻,故谓惕谓若厉。过程情形如此,哪里有阴阳消长、转化?在先天阶段没有那么简单,待到消长、转化出则已是后来的后天阶段的事了。
  有将爻辞作卜筮或世事义理解读者,怎能看到上述动变情景?必陷易于诡异莫名方休。
  又谓:“阴阳二者是并行缠绕不分的”, 这就更容易理解了,在九三旺动运化之同时,与其对应的阴爻也在随之运化,因此易卦有正卦必有其错卦而序卦、杂卦二传皆为两两一起并述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坤文言解上六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嫌其于无阳也,故称龙焉”。这些还不足以为证明么?阴阳二者相随并行,决非阴阳消长转化各自独立为战!

 十二,《尚书.洪范》的阴阳五行

  《尚书.洪范》中记载周初武王与箕子对话, 箕子回答以九畴,治理天下九条大法,“初
  一曰五行”,接着解释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有解九畴为洛书者,显然是牵强附会,九条治世之法不是洛书九宫图。)
  此是五行最早的文字记载,箕子得之何处?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既非受之于易,也非
  自己发明,很可能的是:在其很早之前,阴阳五行不仅已经产生,而且广为流传和应用了,
  箕子所得者只能是那些流传的部分内容。
  前已指出过,五行的发明时间应在六十四卦出现和动变观产生之后,大约在神农中或中
  后期,绝对不会在动变观之前。而水火木金土的五行命名则更应在其后易象广泛入易之际,
  约于神农后期至黄帝之初,不会晚于黄帝早期。以此推断,五行的存在到箕子的商末周初至
  少也有1000至1500年左右,所以箕子获取流传中的五行内容完全没有困难。
  箕子为何不能得之于易?因为易的主要部分绝对控制在最高统治者之下箕子皇叔地位
  同样接触不到,那是一块不可逾越一步的禁地。况且易的要义是密传的非所传者无能得知,所以得不到五行的真义,只能搜罗一些流传中见闻而已。
  箕子的五行之言,不是五行真义,只属于五行皮毛,涉及的意义仅为五行之名、性质与五味三个方面。而后世的阴阳家们就是在这个皮毛基础上生发开去,再结合黄帝内经推演出什么五行生克制化等一整套制约系统,凑合一起即谓之所谓的五行学说,致使真义愈益难见。这是不曾得到五行真实准确意义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为何说箕子所言五行不是五行真义?因为其言明显是孤立的五行泛说,没有五行的前因后果,没有作用意义及其与阴阳万物的关系,似乎五行只一独立体系,不与阴阳相关,且水火木金土遍布并存,到处可以去套用,这些都背离客观实际,因此不能谓之真义。
  五行的流传是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因为种种原因,总之五行的思想早已徜徉于世间。
  因为尚书洪范首次披露五行,所以给后世造成的影响最大,误导的恶劣后果也最为严重。
  箕子既知五行,自然也就知道有易,但却不仅接触不到,甚至连提都不敢提一下,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这里只言五行。言五行即是言易,五行治天下即是以易治天下,将五行放到治理天下大法的位置,可见易的地位之高,或者箕子之言深意在此。当然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言的五行内容不真,说明箕子还未达到真正知易和知五行的地步。
  再联系第七条的稽疑即卜筮,则可又知,易并不在卜筮范围里,卜筮是另有其事的。
  结语:1、尚书洪范所载五行,对照杂谈52阴阳五行真正意义的四条标准,无一条符合,故不能算是五行真义。与后来流行的所谓五行一样,实际都是属于五阶分类法的。
  2、由此可证,真正意义的易经阴阳五行,自古没有真传,现行的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是错误的,这一残酷事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及早回归到正确轨道上来。

 十三,黄帝内经与中医卜筮的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的精华内容(非指全部),应该是来自于黄帝,因为只有他才是懂易的,例如
  五行的划分标准,不是后人所能提得出来的,还有阴阳之道在人身的意义作用等。可以说,内经提及的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等文字,是古籍中出现频度最高者之一,几乎遍及所有篇幅。这一事实也足以说明,箕子所言的五行在黄帝时期即已形成,甚至可追溯到黄帝之前的神农中后时期,决非战国才有,除非证明周易、尚书洪范确实都是很晚的伪作!
  五行流入世间是经过一番曲折摸索过程的,因为易的精华思想被严格禁绝,只能脱离易这个母体而别寻出路,否则必将难以纳入社会实践而夭折。这个别寻就在于将五行观变成五阶分类法,用方法代替认识观点,如此再往方方面面上套便水到渠成。举例: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二十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溅,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解说:这里已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种情形作为诊断、预判甚至治疗方法的依据,不存在阴阳之道不停运化、时出时没的如实动变景象。用来作为方法使用的依据,充其量是一种外部模仿,而非是实在,与实在总是有相当距离的,因此真实度必大打折扣。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解说:五行相克以及相生皆建筑在五行并存于一体之内的基础上,严重背离客观实际。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通夏气,肺通秋气,肾通冬气,肝通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通土气。”
  解说:夏秋冬春,即是火金水木土五行,通即藏,也是一种比附模仿,难以能与客观实际完全符合了。
  黄帝内经除了相当多的阴阳五行的比附模仿成分,也还有一定份量的易经真义,这正是内经最为宝贵之处,它将上古至周初易经不外传之秘,传递了出来,尽管十分有限,给后人多少留下十分难得的些许曙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就是易经,易经的精髓,阴阳、道的真实意义。
  天地之道即万物之道、本性先天阴阳之道,都指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那种物,非是胡说的天道、地道、人道最后还是不知究竟是个什么,以及规律、理之类。阴阳即道,道即阴阳。
  只有黄帝内经将阴阳、道讲得这么清楚,历代除少数道家、易家如邵雍者外。
  中华医学在全面继承黄帝内经精华基础上,历代又加以不断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几千年来华夏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张景岳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根本,阴阳之理是医理的基础,因此强调为医必先明了阴阳。他说:“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知阴阳,焉知医理?”又说:“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而敝之者,曰阴阳而已。”
  平心而论,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行学说,在华夏医学的发展进步中始终起着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巨大作用,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看到其理论中存在部分缺欠,阴阳五行颇多比附模仿,落为后天脱离易经真义的消极一面,这一点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
  为何要以易经为标准检验?因为黄帝内经、华夏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内经与医学自己的发明,它们的根基都是易经!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易、易经、周易等敏感内容名称全被隐去,虽未能明显标注出来,历代医家却都心知肚明,如明张景岳所言:“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以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内经也好,医理也好,“变化莫大乎周易”,都在周易之内。这就证明一点:中医理论是建筑在易经基础上,所以必须以易经作为唯一依据和检验标准!
  谓其理论存在部分缺欠者,盖因中医理论中,既有易经阴阳五行真义,又有部分比附模仿,“医者,意也”之“意”即指比附模仿,人意主观成分故难免不背离易经真义的混入,真真假假,真假相参。这个后果是严重的,首先中华医学炉火纯青的精粹地步很难达到,其次对医疗实践必将带来意外不利影响。几千年来就是这种带有瑕疵的理论体系贯穿于始终,作为人身肌体、脏腑、经络、生命生理的理论阐释以及诊断、医疗各方面的指导思想。
  至于卜筮,比附模仿形迹更加明显,无处不在,除六爻上加进五行外,还发明出六亲世应纳甲之类入卦,利用五行生克制化推导断事,牵强附会曲意迎合,离开易经阴阳五行真义愈益遥远。
  综合上述,中医理论以及其它领域的阴阳五行应用中,其内容基本上是背离易经真义的,阴阳落为属性后天层次,五行变为五阶分类方法,比附模仿,离心离德,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了,对易及其社会实践都将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十四,中华医学所谓的阴阳五行理论形成

易经模拟揭示万物不是目的,如何以源自于万物实际的易理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才是易的最终归宿和神圣目标。但是由于一方面易是王家最高机密,在其传续过程中一直被严格禁绝外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能有些微泄露。而另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易的指导,这就在两者之间出现尖锐矛盾,怎么办?只有将阴阳五行这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同时又不得涉及于易的一条路可行,如此两全其美皆大欢喜。阴阳五行与后来的五阶分类法的畅行于世,大概当初就是在这样严峻形势下,才终于出笼的。
阴阳五行是易的根本与核心,所以阴阳五行的应用也就具有易的指导意义。当然能将其
纳入实践的执行者也还是他们王家自已,自然易的秘密是被严密封锁的,而后来者们也只有照传不误的份,仅知阴阳五行而不知有易,不会知道更多。
这就是造成阴阳五行与易割裂的根本原因。后果是什么?致使阴阳五行实质混乱难明!阴阳陷于后天浑说,五行落进形质胡猜的泥潭中,真者隐藏难见假者招摇过市。
至今通行的阴阳五行所认识的意义概念,充分表明这一后果的极其严重性:
什么是阴阳?大多认为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认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什么是五行学说?大多认为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五行关系是:“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注:上述内容引自百度文库《中医学导论第一章》)
在那里,阴阳成为纯粹哲学概念,而不是易经的先天本性阴阳之道,性质根本不同。
在那里,五行成了五种形质之物,而不是易经的阴阳运化的五种状态,不但背离易义,尤其不能容忍的是,竟然自相矛盾与阴阳分道扬镳,一者哲学概念,一者物质名称。阴阳与五行互不相干,不是一事,各搞各的一套去了。
无易不明易,所以不知阴阳五行真义,停留在表面的后天里,离易结下的必然恶果。
于是,中医里的阴阳五行便隐约离开易经,越来越模糊,还洋洋自得以为光明正大。
通行的阴阳五行那些定义、关系、规律说的对不对?不错,都不得不说是对的。但是,那都是后天的阴阳、后天的五行,完全不是易经的先天阴阳、先天五行!如果从易经角度讲,却恰好全是错误的了,根本违背易经的真正意义。
易文化至神农氏中期,阴阳五行皆相继出现并逐渐完善,而拿到实践里去也不会很晚,至迟不应晚于黄帝早期。
闯进实践领域的最早者可能是健体修身与天文历律,其次华夏医学,其次各类杂学、阴阳学,最晚大概就是卜筮风水之类了,卜筮风水投到易学门下约在汉唐前后,其余皆在秦汉之前。其中修身、天文历律极可能是与易的成长相伴同行,共其进退,易为最高智慧,修身历律为通天达地的人间极学,因此奉易为稀世至宝,被最高统治者列为最高机密,独霸专有,绝不外传。医学虽然与修身有联系,但必竟不同,机密性略低,以致渐渐传入民间;杂学阴阳学主要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卜筮风水入易时间较晚者,因为易的卦画卦爻辞与卜筮风水极不协调,难以施展其技,只有等到孟喜京房大拆大卸的改造之后,才出现转机,又经数代才渐入佳境。至于春秋战国卜筮的二十几例,其实那算不上什么卜筮,因为不明易为何物而如同孩童懵懂儿戏,后来发现不怎么好玩,慢慢也就淡忘了。
可以这么说,健体修身所纳入的易义最真,尽管使用一些比喻,然始终抓住其要害不放,主要体现在黄帝外经、金人铭、阴符经、老子庄子等经典里。其次是中医,纳入的易义有真也有不真,真假互见。最差的要数卜筮风水,基本上属于不真,难于与易义相符。
由于自伏羲以下直至西周春秋初期,易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所以考古及古文献绝少信息,欲知确切详情实在难如登天,可盼不可期,以上也只是依据易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可能合理作出的部分推断,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中医学及其它领域阴阳五行的不真,其产生已如前述,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此外也有操作技术难度甚大的原因。例如阴阳五行在人身的运行,如何判断?诊脉不行,望闻问也都不行,因为不见不闻,无法能够把捉,即使现代也没有那样神器来用,所以难度很大,可以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那又是不能逾越的,不知阴阳五行情形就不能准确断症、施法与用药。被逼无奈只能走比附模仿之路,以假充真,不似而似,先天阴阳五行不成,那就从后天阴阳五行下手,虽然不真总还能近似吧,于是,后天阴阳五行充斥医学各个角落。
比附模仿即是五行生克制化、肝木心火脾土之类。由于人天相应,阴阳五行很容易在人身找到对应位置,于是对号入座,脏腑体液窍脉色味等很快全被搞定,因为落为后天形质,通过模仿比附、五阶分类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故也能反映事物相当部分情形。

这就是流行了几千年中华医学所谓的阴阳五行理论!

十五,为什么五阶分类不是真正意义的阴阳五行

五阶即五个等次,分类为事物的差异认定。
五行的水火木金土,实际即是阴阳五行之道纯旺程度的差异认定,所以其数为12345,此是先天;后天阴阳五行之道的数,则为 678910。先后天各为五数即五个阶次,各阶次分别命为水火木金土,十个数的总合就是万物的阴阳五行的全数。
先后天阴阳五行数的总合55,即为大衍50数所来的源头,50数是作为从万物后天返回先天的易理验证的万物数,以 50 为万物,返回到生化之始初,为自今追昔过程,故易传谓“易逆数也”。(详见周易杂谈42 易数在易理验证中的应用)
当然制易操作与易卦的意义完善也有逆数之义,易卦意义的完善为今,易理易义的探索为昔,将天地万物已经发生过的运化过程描述记录于卦中,亦为一种自今追昔。卜筮者们的解说是不通的,其谓卜算过去事件为逆数,即便如其所言,那么卜算未来运程是什么,还能叫做逆数么?自相矛盾,说不通了。
12345的先天五行,是阴阳之道运化中产生并还将继续运化的五行 ; 678910的后天五行,是阴阳五行之道运化中产生但不能再向下运化的五行。
先天五行者,易动易化,活力甚强,能自动不静,在卦为三爻八卦;后天五行者,不易动易化,活力极微,不能自动而静,在卦为六爻六十四卦。
先天在形质物生成之前,即未出天地万物之际,故谓先天;后天在形质物生成之后,即天地万物俱已出现,故谓后天。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是言此。
先天阴阳五行是运化的,五行的五种状态不断地变动,而且五种状态极少在同一时间下并存;后天阴阳五行的五种状态静止不动,不再继续向下运化,故以先后予以区别。后天五行严格说已经失去行的本义,只存在五种不同的差异区别作用,故谓五阶分类。

五脏、五腑、五味、五体、五色、五窍等例,见表: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季

五体

五窍

五色

五味

五方

五志

五藏

五常

五侯

五液

五嗅

五声

  

  

  

  

小肠

  

  

长夏

  

  

大肠

西

  

  

膀胱

十六,中华医学不真的阴阳五行理论现实与未来

  因为似是而非的阴阳五行贴遍了世界,举目即见俯拾即是,太熟悉太习以为常,哪里有
 什么真与假?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莫能分!所以在此前的杂谈52中就说:
  “事情是明摆着的,那些流传几千年的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岂能一阵风可以了之?风
  险和难度当然都相当的大,不仅涉及面广,又且道理也极难讲得清楚,企望有什么奇迹闪光,想都别想,自忖肯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果不其然,话音刚一落地便出现不同的意见,像魔咒一样实实在在地应验了。
  不过接着又说 :“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怎么可以装作看不见?这个马蜂窝即使今天不捅它,迟早总会有人去捅的。”
  这就是说,尽管费力不讨好,难度甚大,应用中的阴阳五行不真的现状是必须认识也必须终于予以解决的,只是需要假以时日罢了。
  有人不解:既然不讨好更谈不到什么名利,为何还强要为之,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此话差矣!世上的事大抵是名利无真话,而选择要真话而不名利者,盖因个人性情使然,当你在辽阔泥塘上忽见一股清泉汨汨流来,眼前陡然一亮心旷神怡,能不也是一种乐趣么!
  中医学阴阳五行的不真,多是先天变成为后天,已经不是易经运行中的真实阴阳五行,而成了静止的不运行的二阶、五阶分类,作为表述事物的一种形式方法了。
  张景岳说:“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黄帝内经也说: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又: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里的表里、热寒上下、气血、动静、迟数、天地、日月等,不都是后天阴阳么?全是形质的表面外貌的属性阴阳,无一个是先天动变的本性阴阳。
  可是,《黄帝内经》又是怎么说的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张景岳也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又曰:“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
  这些个阴阳则都是动变的阴阳,动变的阴阳即是天地之道,即是本性先天。
  前后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阴阳,此一个是本性,彼一个是属性,不能当作一事看!
  那么,“治病必求于本”之本,“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的阴阳,应该是哪种阴阳?是后面的本性,还是前面的属性?毫无疑义,是后面的本性,也必须是后面的本性先天阴阳!
  可是事实是:阴阳五行在实际应用上,基本都是属性后天的,黄帝内经所说的本与实际操作的不是一事,张景岳说的先审的阴阳与实际操作的也不是一事,中医以及其它各领域,几乎无不同此,说的是一套,作的则是另外一套,完全是两回事了。
  之所以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前面已有分析,一是王家绝对垄断致使阴阳五行与易脱离,二是先天真阴阳真五行实践操作上极难,故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以后天阴阳五行当之。
  张景岳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自西周末期之后已经深悉易与阴阳的紧密关系, 故谓“易者易也”,后边的易为动变义,动变即指易经先天阴阳言。同时他又指出医家所言的阴阳是人意安排的,人意为后天,所以言“合”,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欲其一致,实际很难一致,因为主观必竟是后天外在的。
  以上反复多次论及实践中阴阳五行的性质问题,至此应该清澈透明了吧!
  既然医学使用的是后天属性的阴阳五行,是不是就一无是处毫无实用价值呢?
  不是的。尽管不真,但因为是属性阴阳,根子却是本性阴阳,循之而上即可明其本,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正如《望诊遵经》所说:“盖著乎外者本乎内,见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尾,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中医就是本于“有诸内者必形于外”、“视其外应测知其内”原理,通过四诊之法了解外部属性阴阳,来进一步掌握内部本性阴阳状况的。
  中华医学之所以成功,即在于由属性阴阳探求其本性阴阳,从而推断病患的性质轻重。但是,这种途径虽然合理可行,精明的医家甚至能够达到丝毫不爽地步,然而究竟是间接的、人意的,误差极难避免,这就是古今医者高低参差往往天地之别的主要原因。其害非仅于此,其尤甚者在于容易造成误解,半吊子医者以及一般易者,竟于此蹈入歧途,以为易的阴阳就是医中所谓的阴阳五行,本性属性、先天后天一律无辨,谬之千里去了。
  那么,能不能不走这种“曲线救国”的路子,不用那些外部属性而直接去测知内部真实情形?能,肯定能有这样的方法途径,只是现在不行,将来人类一定会有做得到的那一天!(请不要误会,这里指的不是现代仪器那一套,仪器所测到的仍然属于外部属性后天,先天的本性阴阳五行情形它是测不出来的。)

  十七,易经阴阳五行概说简要综述

  1、阴阳之义的发明,应该在伏羲之前,但那时只是具有物质属性的意义;
  2、伏羲在属性阴阳的认识基础上继续深化,发现了万物属性阴阳的共同性、万物本性阴阳的共同性和万物都是由阴阳层层累积形成的理念之后,才以阴阳符号的形式创制了阴阳八卦,破天荒地开创了人类向宇宙自然界能动大进军的先河!时间距今大约8000年前。
  3、动变和五行的发明,是古代易文化的又一重大突破。因为万物是动变的,所以易卦也必须将动变表达出来,于是产生卦爻动变的观点。卦爻是什么?那就是本性阴阳,后来又名之为道。卦爻动即为阴阳之道动,而动的过程又必然会有种种变化,这些变化大体有五,五种不同纯旺状态即为五行五行产生约在神农氏的中后期,距今约在6000至7000年。
  4、木火土金水,是五行的象,而非是物质。因阴阳动变而产生,所以阴阳化五行,五行即阴阳,五行与阴阳是不可分的一回事。又即:阴阳动变过程才有五行,五行也必为阴阳动变产物。也可以说:凡先天的阴阳五行,都是动变的,不动变就不是先天。
  5、因为五行是运动变化的阴阳,常态是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与阴阳中平是偶然的非常态,五行并存于一个时间段的几率甚小,所以凡是五行并列表达四季、四方、五体、五脏、五味之类,基本都属于静止的后天,非是易经先天动变的阴阳五行。
  6、阴阳一词单独使用时,是具有属性、本性、指代的三种意义的,因此必须首先辨析清楚,否则必将造成概念混乱,以致于错误百出后果。
  7、在社会实践的应用上,与易(道或卦)相脱离的阴阳五行,基本上都是静止不动的、不变化的、五行并列的后天阴阳五行,阴阳为属性阴阳,五行为五阶分类,只存在表述上的条理作用,不再具有万物本性的那种真正意义。
  8、不真的属性阴阳五行,不能直接的反映事物真实,宜当因标究本溯流穷源,透过后天找出先天才是正确路子,否则真假不辨必将南辕北辙。
  9、中医里的阴阳五行大多也是属性的后天的,虽然不真,但如能正确把握还是具有很大意义价值的,在相当时期内不会出现直接测知先天之道的有效方式,但是人类达到那样极高的智慧境界,可以预言那只是时间迟早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