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心理咨询师拉拉 2020-09-10
有人问,爱情到底是什么东西?日久生情的感情是不是爱情?一见钟情的感情又是爱情吗?

我个人认为,爱情这个东西不同于亲情友情,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无法通过亲情友情来替代,那么是什么东西让它无法通过别的感情来替代呢?

如果只是性别的差异,那么对于异性恋来说,所有的男女之间都会产生爱情吗?明显不是。而对于同性恋来说,这个就更加解释不通了。

所以爱情不是单纯的性别相吸,对于异性恋来说,这是基本的存在条件,对于同性恋来说则不是。

亲情和友情不会让我们产生异样的心动,爱情则会。这种异样的心动正是区分爱情和别的感情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一见钟情,第一眼看到就心动了,那种心动的感觉特别明显和突出;日久生情在第一眼通常不明显,可能只是有好感,有些甚至是非常讨厌,但是讨厌和喜欢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通常提示的是一种比较深层的情感链接,所以一旦深入了解和理解,有时极度的厌恶会转为极度的喜欢,但是日久生情也必须有那么一瞬间的心动,否则也不算是爱情。

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那个瞬间的心动是爱情的特征,但并非爱情的全部。所以当你对伴侣有过心动的瞬间,但是后来没有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爱情不是一直都是心动构成的,如果在爱情里一直心动,估计是你病理上的心律不齐,是心脏有问题,跟你爱情无关。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异样的心动?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会对自己产生心动吗?正常人不会,除非是非常自恋的人。因为不会对自己产生心动,所以我们对跟自己极度相似的人也不会产生心动,因为跟自己极度相似的人其实就是自己,这个跟自恋一个理儿,但如果我们很认可自己,那么就会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如果我们非常不认可自己,就会讨厌跟自己相似的人。

我们通常会心动的人是那个人身上有你在潜意识里一直渴望但却无法拥有的特质。一见钟情是这个特质特别明显和突出,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而日久生情是这个特质刚开始不大明显,你慢慢深入之后发现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寻找男女朋友或者老公老婆是在寻找"另一半",是来弥补自己缺失的。

如果心动一开始很明显,出现的频率很高,后来慢慢降低或者没有了,而且你越来越厌倦对方,再也看不到对方的闪光点,那么或许,爱情也慢慢消失了。这个常见于不同步的伴侣,有些是只有一方在进步而另一方原地踏步,有些是双方都往前进步了,只是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这个时候,你要不要维持没有爱情的感情,那就看你自己。如果你无法舍弃,那就继续,如果你敢于舍弃,那也继续,无论有没有爱情,你都照样过一辈子。

如果心动的感觉一直都持续,对方一直有让你惊喜的地方,欣赏的地方,你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你们一起进步,而且方向是一样的,那么恭喜你,你们的爱情很健康,如果可以保持一辈子,那就可以白头偕老。

所以有些人的爱情无法一辈子,有些人的则可以。但不可以反过来下结论说,白头偕老的才是爱情,或者稍纵即逝的才是爱情。很多命题逆推是不成立的,学过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只是到了生活实践,人们就忘记了这个基本的理性态度,情绪一激动就开始乱下结论,而且还自认为是真理。这种真理往往只会让自己受困,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狭隘,如果有下一代,还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反过来,不容易心动是不是就缺乏爱的能力呢?这个也不是一个可以下结论的命题。抑郁症没有心动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感情是麻木的,所以没有心动很正常。情感隔离的人不容易心动也正常,因为他们的情感被阻隔了。优秀的人(这个优秀跟钱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容易动心是因为缺失的部分相对比较少,自我欣赏能力强,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很多时候他们甚至真的爱上了自己,所以对别人相对心动的阈值也高,就是通常说的"挑剔,眼光高,要求高"。所以,不容易心动有时并非一概缺乏爱的能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爱情是伟大的感情,所以无论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在歌颂这种伟大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历经弥新,经久未衰。

即便很多人都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或者说"现代社会没有爱情,只有性和婚姻"等爱情悲观论,但人们的潜意识里还是在渴求爱情。

"不相信"就是基于"渴求却又得不到"的基础而产生的,本质还是和爱情的深层链接。"相信"也是,只不过相信是正向的积极的深层链接,而"不相信"是负向的消极的。"相信"的人更容易得到美好健康的爱情,而"不相信"的人则相对不容易,而且即便得到了也会将其转化为糟糕恶劣的感情。

以上说的"相信"必须是潜意识的深层次认同,不是意识层面的说说而已。意识会骗人,潜意识不会。而我们的人生,就藏在潜意识里。


继续招募第七期成长小组,开课时间为每周四晚上19:30-21:30,费用1680,持续十六周(四个月)。课程安排见下:


课程安排:
第一次:用音乐导入觉察;
第二次:通过绘画进行自我分析(一);
第三次:通过绘画进行自我分析(二);
第四次:通过解梦进行自我分析(一);
第五次:通过解梦进行自我分析(二);
第六次:通过意象进行自我分析(一);
第七次:通过意象进行自我分析(二);
第八次:分析原生家庭对个人心理影响(一);
第九次:分析原生家庭对个人心理影响(二);
第十次:分析童年重大事件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一);
第十一次:分析童年重大事件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二);
第十二次:分析社会文化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第十三次:易经和心理学的关系(一);
第十四次:易经和心理学的关系(二);
第十五次: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第十六次:大总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