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要有“三气”

 杏坛归客 2020-09-10

文/一苇子

 很多诗友在交流时问道:“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呢?” 是啊,诗好写,但写好诗难。在这里,笔者不揣冒昧,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商榷。错谬之处,请批评指正。

 酒能提神解乏。好酒饮上两口,芳香甘醇回味无穷。好诗如酒,吟一首好诗,会令人神情为之一振。《诗神》上说:“诗歌要有三气,即:大气、灵气、底气。”什么是三气呢?

 “三气”属于谋篇布局的范畴,也就是立意。

 具体说,大气讲的是要有时代气息,让读者感触到时代的脉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大凡经久不衰的诗歌都有其大气所在。我们以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为例,这是大气的典型代表。这首《满江红》真实、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浩然正气、英雄气概,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词句。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栏观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用的移花接木的修辞手法。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这样,就有力地结束作者上片所要表达的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看似很抽象,但是过渡得很好。接着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胜利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进一步说明了对朝庭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诗意且形象。

 称得上大气的作品还有很多,《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观沧海》(曹操)、《沁园春·雪》(毛泽东)、《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灵气,指的是表象与内涵的幻化关系。任何灵魂都要有个躯壳做表象,没有躯壳,光有灵魂,是不完美的,那会使人看不到,摸不着。所以,灵魂要通过表象来体现;表象要通过灵魂来塑造。哪吒的莲花化身,就是要使灵魂有所依。在诗歌中,灵魂体现了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但如何幻化就要全凭个人的悟性了。这里,我们举最为熟知的杜牧《山行》作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是秋天的标志,“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名作当中的名句。然而,这首诗的标题却是《山行》。我们看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的信息量很大。远上说明路长,寒山说明天冷,正是因了路远天冷而坐了车。小路蜿蜒曲折,看上去歪歪扭扭,所以说“石径斜”。大约走到半山腰就没路了,此时回头望去,只见座座峰峦草木凋零,尽显萧瑟。峰峦之间,白云缭绕,飘浮不定,一片苍茫。一阵山风吹来,有云开雾散的刹那,隐约见三五房舍,几处村落,引出“白云生处有人家”。站在半山腰正好可以看到云雾从谷底升腾。也有人说“白云深处有人家”,很显然,云深不知处,恐怕什么也就看不见了。所以,白云“生长之处”有人家,“生”是作者的神来之笔,真得是诗意盎然。坐,我理解不是坐下来,而应是“因为”的意思,晚,则有时至深秋和天色已晚的双重表达,也就是晚秋的傍晚。枫叶在晚秋最红,有霞光映照就更红。在这寒意渐生的时刻,看见火焰般的林子,当然神清气爽,也当然会由衷地赞美“霜叶红于二月花”了。霜字十分重要,是一个无法改动之字。若用红,就跟“红于二月花”的红字重复了,再说“红叶红于二月花”也不叫诗了;若改用枫叶,则又跟前面一句的枫字相重,何况本身说的就是枫林。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那么“霜叶”二字恰恰证明“枫林晚”有晚秋的意思。经霜叶更红,则穷尽了意味。杜牧笔下的秋山霜林图,镜头感和层次感很强:远景是依稀可见的峰峦,中景是白云生处的人家,近景则是红红火火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霜叶,无疑是这幅画中最大的亮点,这也是诗人要把停车的原因,归结为喜欢“枫林晚”的道理。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是诗中有画,更是诗中有精神了。

 寒、生、霜三字在诗中起到了幻化的作用,可以说,这三字就是诗的灵气所在。

 文字本来就是一种工具,但是却可以形成所谓文风文笔之类的东西,其间是有作者的组织加工的,也就是掺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习惯,使文学作品“有灵气”了起来。钱锺书的《围城》创作出来后,一个外国老太太读了后特别想见一见钱锺书,但是被钱锺书以“吃了鸡蛋难道一定要看下蛋的母鸡吗”回绝了。但是在我看来,有灵气的作品就是像《围城》这样,让你看了之后很想了解作品,想知道那个在背后下蛋的母鸡是什么样。通常我们说李白的诗瑰丽绚烂,天马行空;苏轼的词大气壮阔,语言天成……他们的诗词都是很有灵气的,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给人一种文如其人的感觉。

 底气,指的是诗中的内涵要丰富,传递感情和信息,要多角度,大纵深,多方位的。信息量大,能给人一种汹涌澎湃,震撼心灵的感觉。当然,底气足不是华丽词藻的分行排比,也不是杂七杂八闲情的堆砌,而是丰富知识的高度凝练通过表象体现出来,经得住推敲。

   在这里,我也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刘禹锡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彰显了诗人的自负,何等气魄。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另一首经典之作: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是一组诗,共9首,其中最经典的是这第八首。诗的大意是:不要总说那世间谗言如同浪涛,那么凶猛令人生畏;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就像沙子一样被深埋在水底。虽然这千淘万漉的过程很辛苦,但不管怎样,淘尽这河中狂沙总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金子。28个字霸气十足,底气爆棚,最后7个字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诗的一、二句,以两个“莫”开篇,一正一反正是小人和贤者的两个极端。用“如浪深”来形容谗言凶猛,新颖独到,气势磅礴;以“似沙沉”形容被小人诬陷被贬的贤者,也是诗人首创,贤才的委屈只用这3字便可一语道尽。

 诗的三、四句,是历来备受后世推崇的两句,“千淘万漉”是夸张,写出了浪淘沙的辛苦;最后一句笔锋一转,以极有力的7个字落笔,“狂沙”是小人得意,而这吹尽“狂沙”的正是这世间浩然正气,那深埋的金子,则是自己和其它被贬贤者。这7个字,字字珠玑,充满着哲理,安慰了多少世间不得志者。

 全诗慷慨激昂,立意新颖,是难得的佳作,更是刘禹锡一生豪情的写照。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个“气”是人从内而外体现出的精神面貌,是人的心胸气度和风骨、是一个人生活的底气和气质修养的良好体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也是苏轼一生的真实写照。只要像苏轼一样,“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自然就会有惊人之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