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品鉴】贾湖遗址刻符龟甲

 昵称36592375 2020-09-10

贾湖遗址刻符龟甲,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龟腹甲。长16.2厘米,前宽8.4厘米,后宽9.95厘米,重79.50克。1987年5月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贾湖遗址刻符龟甲

本版龟甲1987年出土于贾湖遗址T101的M344。器物标本编号为M344:18,是一个整龟的腹甲部分,另有一个背甲与之共出。出土时,与其它7个整龟个体均位于墓主人的头骨位置(头骨缺失)。

M344:18的背甲,长16.3厘米,宽12.0厘米,高7.4厘米,第二椎盾稍突,个体较大,第5椎盾前沟通过第7椎板。背甲边缘轻磨,把握光滑。颈盾钻1个通透的圆孔,方向为由外向内。部分龟甲缺失。无钻、凿、灼痕迹,无刻划符号。

刻符龟甲背面

M344:18的龟甲

本版龟甲为M344:18的腹甲。内腹甲前尖突。腹甲前叶首端即喉盾位置钻1个通透的圆孔,与颈盾位置相对应,方向也是为由外向内钻。圆孔下缺失部分龟甲。腹甲后叶左腹盾下部有一个人工刻划的符号,类似人类眼睛形状。长度约1.2厘米,高度约0.3厘米。无钻、凿、灼痕迹。

M344:18上的契刻符号

M344:18腹甲平剖面图

经鉴定,M344出土的龟甲均属于黄缘闭壳龟(Cuorafiavomarginala),是龟科的一种现生属,目前只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被称为“亚洲特产”。这种黄缘闭壳龟也是河南省内唯一一种现生龟,目前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以南的信阳地区。

根据层位关系、器物组合、陶器分期的结果,出土本版刻符龟甲的M344的考古学时代,被发掘者定为贾湖遗址的第Ⅱ期第5段,是贾湖遗址全盛时代的遗物。贾湖遗址第Ⅱ期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6600-6200年。

M344内出土龟甲 与石子

本版龟甲为随葬用龟,并与其它7个完整龟甲形成1组8龟的组合,同时伴出47粒石子。龟甲上均未见钻、凿、灼迹象,因此其用途应和殷墟甲骨有异。依据大量龟甲与石子共出并具有发声的功能,发掘者把其归入乐器类。同时,发掘者总结了发声说(即响器或龟铃)、灵物说(即龟灵)、甲囊说(即盛器)等后,指出其用途可能是几种功能兼而有之。从龟甲的形态、伴出器物和时代等因素来看,这一认识是非常客观和合理的。它的用途应是兼具盛装器、响器和占卜等功能的原始宗教用品。

本版龟甲上的刻划符号,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契刻符号,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或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版龟甲著录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舞阳贾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补编》。

比较研究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的文字。学术界公认,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记录语言的文字,而不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在商代以前,汉字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贾湖遗址刻符龟甲的发现对于认识汉字起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古埃及托特神(Thoth)像

古希伯来摩西(Moses)像

仓颉像

关于文字的起源,各国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古埃及人相信托特神(Thoth)是文字的发明者。古希伯来人认为摩西(Moses)是文字的创造者。中国古人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看作文字的创造者,并还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传说。上世纪,沈兼士先生的文字画阶段学说、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起源于图形学说影响很大。王晖先生把距今8000-7000年的裴李岗时期划为中国早期文字性符号起源阶段,把距今5000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划为文字性符号的大发展时期,把距今4500-4000年之间的龙山文化(传说时代的尧舜至夏初时期)划为汉字体系的正式产生时期。笔者认为,该分期意见是合理的。下文主要针对距今约5000年以前、与贾湖遗址裴李岗文化同时期或相近的彭头山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跨湖桥文化等遗址发现的刻划、彩绘符号进行比较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曾有学者把距今约2.8万年的山西朔县峙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人工刻痕作为刻划符号。发掘者之一的尤玉柱先生把这些刻痕统称为记号,并把一件野马肱骨上的痕迹解读为猎捕普氏羚羊和鸵鸟的场景。袁广阔等先生提到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器上有等3个契刻符号,但笔者未在发掘报告中检索到相关内容。张俊山先生在对这些人工作用痕迹研究后,将之称为人工割痕。从目前已经发表资料并结合旧石器时代的研究成果看,该类人工作用痕迹称为人工割痕是科学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数字的概念且用于计数的推论言之过早。总体来看,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和研究状况来看,张俊山先生的解读显然更合理。

旧石器时代峙峪遗址出土骨片上的割痕

彭头山文化是分布在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周围和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三峡东部至江汉平原之间的长江沿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也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最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500-7500年。发掘者认为八十垱遗址发现的少量器底划纹和刻符,划纹较规范,而刻符的含义不明。刘志一先生认为彭头山遗址石棒饰上形刻划具备文字的流通性与定型化特征,并用古彝文进行了解读。他还用古彝文将贾湖遗址发现的柄形石饰上的4个刻符解读为“荒野孤”。从表二列举的部分甲金文可以看出,两者在字形结构上的相似度非常高。不同的是,一个是横置,一个是竖置。李孝定先生引证仲五父器、戈五甗、伯农卣等器的资料,认为与甲骨文做五字的用法相。因此,在不考察器物所属考古学文化内容与源流的前提下,单纯用古彝文比较,做出形符号是古彝文的判断显然过早。

彭头山文化出土刻划符号

“五”字甲骨文、金文字形表

大地湾一期文化(也称老官台文化)是分布在渭水流域与陕甘地区、早于仰韶文化的一类新石器遗址,距今约7900-7000年。在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发现了23片彩绘符号陶片,多为用红彩画的连续性线条或单独个体的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家村这个比较单纯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还发现了7个刻划在陶片上的符号。大地湾一期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大地湾二期上的陶器符号,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发掘者认为有些可能具有记事或表达某种意义的功能。总体而言,在大地湾一期文化中,这类彩绘、刻划符号发现的数量较少,缺少可资比对的数据,难以就其表达的意义、内容做进一步分析。

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刻划彩绘符号

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境内以湘湖及其周围地区为重要分布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年代距今约8000~7400年。学术界认为,跨湖桥文化年代早于河姆渡遗址,文化面貌不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发现。在跨湖桥文化3件器物上共发现9个符号。王长丰等先生把跨湖桥文化出土符号分为绘图类与易卦符号两类,并重点对易卦类符号做了释读。牛清波先生在此基础上对释读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正。彩绘“田”字形符号均位于陶罐双耳的正面,虽与后世田字的字形结构相似,但因数量太少,缺少比较资料,似乎解释为装饰图案更为妥当。而出土的刻划符号,确实与后世易卦相类。目前来看,王长丰牛清波等先生的解读应当是合理的。不过,据此得出文字起源于易卦的结论似乎也有些过早。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寻找文字起源不能忽视对语言起源、族属等因素的考察。这个课题应该有更科学的方法论做指导。

跨湖桥文化出土彩绘刻划符号

跨湖桥文化出土彩绘刻划符号

王长丰、张居中、蒋乐平先生对跨湖桥文化易卦类刻划符号的释读

此外,因贾湖遗址首次在龟甲上发现了契刻符号,很多学者对贾湖龟甲刻符与殷墟甲骨文的联系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王晖先生的意见最具有代表性。王晖先生认为,贾湖刻符与殷墟甲骨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为探索甲骨文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他提出,贾湖遗址龟甲、陶器上的“目”“九”“乙”、“甲或七”“八”“日”“永”等符号,可与殷墟甲骨文的写法相对照,并且具有较高的象形性,从中可以观察到文字性符号形成初期的面貌,应是有语义的文字性符号,符合原始文字起源于图画的观点。

贾湖遗址刻符与甲骨文、现代汉字比较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