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針灸六味地黃丸

 KLShirley 2020-09-10

所謂人體自帶「六味地黃丸」就是指太溪穴、太沖穴、太白穴、然谷穴、行間穴、大都穴這六個人體穴位。

其中太溪穴、太沖穴、太白穴可以補益腎、肝、脾,屬於三補;

然谷穴、行間穴、大都穴可以瀉腎、肝、脾之火、濕,屬於三瀉。

三補


1太溪穴

位於足內踝後方和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按摩太溪穴既能補腎陰,又能補腎陽。


2太沖穴

位於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可以滋肝陰,也可以抑肝陽。已有多項研究證明,太沖穴可治療高血壓、失眠、呃逆、耳鳴等疾病,效果尤為明顯。


3太白穴

位於足內側緣,第1 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是脾經的原穴。可以補益脾胃,治療脾胃虛弱。臨床常也可用於治療局部關節疼痛,尤其是痛風性關節炎。

三瀉


1然谷穴

位於內踝前直下一寸,是足少陰腎經的滎穴。此穴能夠通絡止痛、滋陰降火,尤其是降腎之虛火,而且對男女生殖泌尿系統、腎與膀胱、心肺、咽喉、足跟等部位的病變有較好的療效。


2、行間穴

位於足背側,當第1、2趾間, 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屬足厥陰肝經的滎穴,清瀉肝火力強,有醫家用其治療高血壓、肋間神經痛、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且療效顯著。


3大都穴

位於足趾第1 跖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為足太陰脾經滎穴,因本穴五行屬火,火穴可泄熱,故本穴可健脾和胃、清熱利濕。也有研究證明,其治療中風偏癱在改善下肢運動功能方面療效較好。

以上六個穴位的按摩養生法我們都可以嘗試,尤其適用於腎陰虧損的患者,有潮熱盜汗、遺精、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的朋友們不妨試試。

都說「是藥三分毒」,穴位則不同,穴位具有良性、雙向調節的優點,因此不用擔心像服中藥一樣帶來滋膩的副作用。僅用太溪穴、太沖穴、太白穴、然谷穴、行間穴、大都穴六個穴位就可以獲得與六味地黃丸類似的功效。知道了這些,六味地黃丸我們可以不用去藥店買,試着在自己身上找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