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常香玉(之二) | 王复兴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走近常香玉(之二)

作者 王复兴 

(3) 

1988年2月29日,在省文联会议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香玉杯艺术奖”正式设立。 

常香玉在会上讲述了设立这个奖项的由来。1987年10月她去武汉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在开幕式上、剧场里演出,观众都是一再鼓掌、欢呼,她也是频频谢幕,多次返场,盛况令人感动。闭幕式上,艺术节组委会奖给她一座“香玉杯”。常香玉心想,把”香玉杯”传下去,为出人出戏再出一把力岂不更好?“好花不常开,还是化作一捧春泥吧!”她和老伴陈宪章商量,这位常在幕后闪光的剧作家说:”咱俩算是想到一块儿啦。这件事要筹划得细致周到一些,使这项每年一度的评奖活动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在征求文化厅、文联领导的意见后,由陈宪章起草了给省委的报告,提出自筹资金10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振兴戏曲,奖励我省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人才。经省委研究,认为河南是个戏剧大省,需要发展戏剧事业,鼓励多出人才。常香玉在艺术界影响大,声望高,可以用她的名义设奖。正式批准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国家主席杨尚昆特意为“香玉杯”题写了杯名,曹禺、王蒙、高占祥等题词祝贺。 

想当年,常香玉、陈宪章率领剧团巡回演出万里路,半年180场,筹资15亿元(旧人民币),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那时他们正当年轻,风华正茂,身体和演唱条件都在颠峰时期。而今,常香玉已年逾花甲,陈宪章也年过七旬,还有严重的肺气肿等病。再这样地出去演出,筹措资金,我问道:“这有没有困难呢?”陈老师爽快地说:“困难当然也有,不做事情就没有困难。”“我向来主张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难。”他说他已经充分考虑了解决各种困难的办法和可行性。“钱好弄,关键是奖要评好,要有权威性,真正起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作用。” 

常香玉因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关系,风趣地说:“现在,我不能演红娘了,但我能演老夫人,为女儿、孙女配戏。”常家三代人同台演出《拷红》,常香玉演崔老夫人、孙女小香玉演红娘、女儿常小玉演莺莺、儿媳潘玉兰演张生。原剧中老夫人没有唱,仅有几句白。为了加强常香玉的戏,陈宪章又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为老夫人增加了两段唱。在新闻发布会上,常香玉兴致勃勃地清唱了新的唱词:“小冤家哭一声我心肝欲碎,做出这非礼事叫娘怨谁!……”深沉铿锵的歌唱,又展现了常香玉的风采,博得了人们的喝采叫绝。

 1988年5月中旬,由陈宪章任省豫剧一团团长,已经65岁的常香玉又挂帅出征,奔赴巩义、西安、宝鸡演出,直到1989年春天,历时10个月时间,筹资22万元,远远超过了原计划10万元的目标。常香玉又捐出了自己的稿费和其他捐款7万元,儿子陈嘉康又捐款1万元,共计30万元作为“香玉杯艺术奖”的基金,开始了评奖活动。

 “香玉杯艺术奖”的设立,是常香玉、陈宪章晚年从事的重要艺术活动之一,是继捐献战斗机之后的又一大手笔,对促进河南地方戏曲,尤其是豫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仅是河南本省,就连河北、山东、山西、陜西、江苏、安徽、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地的豫剧演员也都积极报名参选。实践证明,它对促进戏剧人才的培养提高,促进各地豫剧演员的交流学习,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全国戏剧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笔者有幸,在1993年4月第四届”香玉杯艺术奖”的评选中,以戏剧编辑、评论的身份获得了这一荣誉,从敬仰的戏剧大师常香玉手中接过了这一沉甸甸的奖杯,也接过了发展戏剧亊业的责任和使命,更记住了常香玉老师的谆谆赠言: 艺术无止境, 莫忘再攀登。 吃透勤与苦, 才能到高峰。 更要重艺德, 定有好前程。

 (4)

 1993年春,由我撰写的《中国豫剧》电视文艺专题片开机拍摄。4月2日,我和导演焦晓军、罗云等摄制团队一行人来到常香玉老师家,请她讲述三十年代对豫剧几大流派唱腔融合、创新的情况。陈宪章老师和常香玉的弟子孙玉菊老师也参加了拍摄活动。 

豫剧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祥符、豫东、豫西、沙河等几大流派,囿于门戶之见,互不来往交流。三十年代后期,唱豫西调的常香玉在父亲张福仙的带领下,来到开封演出。当时开封各剧院、茶馆演唱的都是祥符调或豫东调。作为豫西调艺人的张福仙,眼界非常开阔,有创新精神,专门为常香玉请了个师傅聂良卿教唱豫东调。后来又结识了知识分子王镇南、史书明,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为她改编了《西厢记》《秦雪梅》《孟姜女哭长城》等剧,以演唱豫西调为主,吸收豫东调、祥符调的唱法,对唱腔进行了革新。1937年2月4日《河南民报》报道:“豫省梆剧名伶常香玉、张同庆等,为改良豫梆,使成为通俗教育之利器起见,特组织中州戏曲研究社……所演戏曲均加改良,並有汴垣同人为之编撰新剧。”这一改革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报纸上出现了“南腔北调”、“不伦不类”、“豫西调的叛徒”等等声音,但常香玉的演出却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越来越叫座。

这样,在三十年代末期的开封,就形成了常香玉为主演的醒豫舞台、陈素真为主演的狮吼剧团、司凤英为主演的豫声剧院三足鼎立、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各有自己的观众戏迷圈,喜欢陈素真的以陈的小名“狗妞”自称为“捧狗团”,喜欢常香玉的则自称为”闻香队”。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卖了牲口押了套,也要看狗妞的《三上轿》”“搭上二亩地,也要听常香玉的戏。”正是在这种竞争、交流中,豫剧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沉浸在回忆中的常香玉,不禁兴奋地为我们演唱了她吸收了豫东调的红娘唱段:“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不轻,你若是救迟慢哪可就要丧命!” 

1995年4月,河南电视台《观戏潮》栏目,要推介青年演员王惠,省剧协副主席荆桦老师出主意说,王惠是常香玉的爱徒,要有常老师为王惠传授技艺的镜头。经过联系,我和导演柳伟玲、王惠一齐来到常香玉家。 


常老师曾经传授过王惠《五世请缨》,这次又辅导了她扮演佘太君的老旦兼有帅旦的台步动作。后来,常香玉又给王惠讲解了《大祭桩》中黄桂英去苏州为夫祭桩的道路上那一段跪步、蹉步、滑步的动作。她感慨地说:”当年在省戏校教虎美玲时,我还能跪在地上教,现在这老腿跪不下来啦。”

 哪料到一直站在一旁的陈宪章老师说:“王惠,你看就是这样作。”说着就“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为王惠示范起来。在场的人都没有心理准备,都被惊呆了。柳伟玲”啊”的一声叫了出来,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想去搀扶,随即又意识到不能走进镜头里。看着满头白发、已经77岁的陈宪章老师跪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着跪步、蹉步的动作,王惠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也被这情景震撼了,更深深地体悟到了艺术家献身艺术的”戏比天大”的精神。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王惠已经成长为豫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省豫剧一团团长,在率领豫剧一团排演了《常香玉》之后,应该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吧。

 拍摄任务完成后,常香玉饶有兴致地扶着摄像机说:“给我照一张像,让我也时髦一回!”留下了这张罕见的照片。

图片摄影:王信军、罗云、焦晓军、柳伟玲等

作者简介

王复兴,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曾任河南省文联《河南戏剧》杂志副主编,《故事家》杂志、《武俠故事》杂志主编,编审,河南省文联委员,省民协副主席、省剧协理事等。与他人合著《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豫剧MTV《抬花轿》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河南电视”大河奖”一等奖;电视专题片《戏迷的乐园》获广电部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先后荣获香玉杯艺术奖、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紫雨轩书院是一个集文、诗、书、画、影为一体的原创平台,拥有多名国内外实力派多元知名艺朮家、诗词名家及最受欢迎的游记达人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冶情操,雅俗共享,敬请大家关注!

每天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