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人生“三种境界” | 作者 大中华AAA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感悟人生“三种境界”

作者   大中华AAA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本来是禅师对修行体验的一种概括性感悟和认识,却也道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来。

       这段话说的本意是,人们在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时,因为还没有太多复杂的观念在里面,纯洁无瑕,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所以“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当人们开始对看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后,就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而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人们经过了对事物的初识和迷惑之后,会大彻大悟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会更加深刻,又回归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本源上来。

       当人们把这个观点引申到人的生命过程之中后,就产生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仔细想一想,还真是非常有道理的,童年时候的家乡山水,感觉山和水都是那样的亲切美好,可自从长大以后,就仿佛再也没有对“山水本身”有过多少认真的关注,而直到天命之年后,人们才突然又对“山水”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大概绝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心理过程。

        “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的意识还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的思维,一尘未染的眸子,刚睁开眼来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童言无忌,童心无欺,万事万物都是原样,懵懵懂懂执着在所见、所听、所感之中,单纯简单,眼见为实,黑白分明。因此,也只直感于事物的一切表面形态,表象特征,表层色彩,自然会是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认知状态。人类的这种初心,常常被人们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温馨于童心般纯粹情怀,眷恋于这份朴素之中。

        “长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累,童年远去,青春飞逝,长大的孩子们在滚滚红尘中逐渐会被雕刻,思想一天天复杂起来。爱情的酸甜苦辣,婚烟的错综复杂,世事的变幻莫测,人性的世态炎凉等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到中年,压力山大。此时的人们眼中的世界,早已脱离了天真幼稚,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混沌天地,已经不会过多地关注事物的表象,这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觉的原由。其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纯属是人心的变化所致。

        “老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人们经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后,才发现“流光容易把人抛”,人生已步入老年阶段。回首当年,往事如风,太多感慨,无限伤感。故而,怀旧寻常事,乡愁万缕丝。当六十花甲来临,两鬓如霜,老态日显,一生坎坷,成败释然。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应该完全清清楚楚。此时,面对着大自然的山水,看山仍是山,但更加深刻,看水仍是水,但更显生动。在“山水”面前,更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过客,什么是敬畏,什么是归根落叶。

        如此之人生的三种境界,其本质内涵,无非就是人类不断重复着的生命过程,不断演进的时代年轮,往来成古今。其实,人类与大自然的万物生态一样,都遵循着生命的轮回往复,只不过人类绝顶的聪明把认识和经验进行了代代相传,把知识和真理实现了文化传承,让人类能够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更高处攀登。但是,尽管如此,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基本情怀和人性中的一些本质特征却从未改变过,还是始终保留着那一份朴实,演绎着那一份永恒不息的初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望着大自然的四季春秋,人们在不断思考着百岁人生,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感叹着、抒发着、吟诵着,把一腔博大的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洒泼在阡陌之上,跨越时空地引发人们的共鸣,其凭借的仍是滋润人类发展进化的那一份初心。这一份初心从屈原到司马迁,从司马相如到曹氏父子,从诗仙诗圣到唐宋八大家,从文天祥到鲁迅和毛泽东等等,他们都一脉相承地合奏着震撼历史的交响曲。

        清明节的时候,又回了一趟老家,看着陪伴自己长大的小山村,许多景物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让人不自觉地回忆起了童年的往事,感觉特别的温馨亲切。虽说是还能看到九十多岁的二叔,但更多的情愫却还是物是人非的惆怅。故乡的山水仍旧,却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时光,只能在几个变老的兄弟姐妹和熟人身上感受到一点欣慰。哎,这眼前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不过它已渗透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包涵了自己近60年风风雨雨记忆和牵挂罢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岁月老去,人近晚年的时候,所有的山水情怀自然会深刻起来,却又闲淡而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夏缤灿,如秋静美。也许,“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之道吧?为此,人们自当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尊重生活,优雅老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