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节 戴晋鹏 刚进入农历七月,树叶还绿油油的,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路边摆起了打月饼的架势,让人感觉中秋节好像很快就要来了,这架势好像催促着人们早早准备过一个团圆的佳节。 回想儿时家乡的中秋节,有一种大人的匆忙,小孩的期盼。在匆忙期盼中的中秋节就又有了一种仪式感。现在的节日比较过去的那种仪式感淡漠了很多,总感觉现在的过节表面看气氛很浓,但实际上是一种麻木的忙碌,只为了各种礼品,各种走亲戚而忙碌。 为什么说儿时的中秋节是大人的匆忙,小孩的期盼呢?因为每年的中秋节正好是家乡人开始收秋的时候。人们从早到晚在地里劳作,舍不得浪费一点宝贵的收秋时间,过中秋节也就略显不太隆重。而儿时的我们则只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晚上要供献月儿。这种简单的认识也就变成了对中秋节强烈的期待。 小时候,经济不富裕,物质不丰富,家家户户打月饼的数量不是很多。父亲和母亲会计划走几家亲戚,每家拿几个月饼,需要打多少月饼,自家留着吃几个月饼。老家走亲戚拿月饼讲究拿双不拿单,少则两个,多则不限,不过在经济不是很宽裕的时候,想多拿几个也是一种妄想。而我家亲戚多,父亲母亲不得不对月饼的数量仔细做一番计算。 父母亲打月饼一般选择在晚上,好多时候想第一时间品尝一下月饼的味道,可是还未等到月饼出炉,我就早已经熟睡了。 那时的打月饼也不同于现在,纯手工,工具也不先进,且需要大家一起动手。记得打月饼的准备工作是从晚上开始的。白天大人们经过了一整天的收秋劳作,也顾不上歇息,吃完饭就开始了。 家乡的月饼不同于别处,因其独特的工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打月饼是一件很繁琐的事,这是几户人家共同的事。谁家打几斤面,用油多少,红糖多少,核桃仁多少,酒多少、姜多少、花生多少都要一一算好,先给谁家打,谁和面、谁配馅、谁包月饼、谁看火等等,分工明确,忙而有序,有条不紊。一斤面,三两油,二两多水,加适量碱,把面和好;一斤面需四两红糖,四两核桃仁或者花生,加适量姜和白酒,调好馅,有条件的可以加芝麻,葡萄干等。然后是包月饼。先把月饼面放在月饼模具中扣出,将扣出的实面月饼对半切开,然后分别捏圆,擀片,包馅,之后再将包好馅的呈圆形的未成形的月饼在模具中压实,扣出,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过去没有现在的烤炉,有的只是一下能烤七个月饼的小烤炉。烤炉由两个平底圆形不太厚的扁平瓦罐和一个大的圆形铁鏊子组成。烤月饼时,将鏊子放在瓦罐中间,交替上下倒换瓦罐,要把好火候,太大会烤焦,太小暂时烤不好。烤月饼是最后一到工序,必须交给一个有耐心,勤快、放心的人去做。无论是谁家的月饼,初出炉,总会拿出一个,用刀切成若干半,让人们品尝,儿时的我们对此期待已久,可是瞌睡的眼实在坚持不住。一觉醒来,只见母亲早已把打好的月饼整齐地放置在一旁,切出一小块让我和姐姐品尝。打的月饼有数,走亲戚用几个,自己留几个,想吃不能像现在放开去吃,只能是饱饱眼福。 那时也卖月饼,不过买得起的人还是少数,尤其过去买个月饼很麻烦。不是现在你有钱哪都能买上,可以网购,可以请人现打,可以超市去买,太方便了。记得小时候卖月饼的只有代销社。代销社从供销社用牛车或者是骡子车把装在几个方形大铁皮桶的月饼拉回来销售。有一次看到代销社拉回月饼在卖,那种熟悉的月饼味让我直流口水,跑回家向母亲要钱去买月饼。母亲要我去问好价钱,我飞快地去询问售货员,月饼多少钱一个。记得当时好像是2毛钱一个。我回到家向母亲要上钱后,去买月饼,却被告知还需要二两粮票。无奈再次跑回家向母亲要来粮票才成功买了一个月饼,还未等到拿回家,就把可口的月饼消灭了。现在想想如果让我再回到过去,我是否还能那么有兴致地为了买一个月饼来来回回跑好几次吗? 过中秋节最快乐的时刻是中秋夜供献月儿了。傍晚时分,母亲从地里挽几把黄豆,选择几穗较嫩的玉米,回家煮熟。我们这些小孩会从院子里的梨树上摘下几个熟透的大黄梨,等晚上用。天快黑了,硕大的月儿慢悠悠的、安静地从云层中钻出头。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大人们从地里回来。而大人们总是不慌不忙,不会因为是中秋节而早从地里回来,仿佛没把中秋节当回事。等大人们回到家,我们就催促着快点供献月儿,生怕月儿走丢。这时,父亲会向着月儿摆张炕桌,把自己打的月饼用盘子摆放五个,另加一个大的望月月饼,并将煮熟的黄豆、玉米和黄梨用盘子盛了,摆在桌子月饼后面,然后在摆放好香炉,准备好三张黄裱纸。一切就绪后,父亲会虔诚地上香,点着黄裱纸,我也会跟随父亲胡乱地磕个头,以示虔诚。供献结束后,就可以吃玉米、吃黄豆、吃月饼了。记忆中,老家的中秋节仪式好像是一种祈祷,更像是一种成功的大典。祈祷全家健康平安,团团圆圆,也仿佛在期盼丰收,或者说是让月儿分享丰收的喜悦,这是家乡人对中秋节的一种仪式感,是一种传统的精神本质。 无论秋收多忙,大人们总会抽出时间去把该走的亲戚走到。中秋节也就在秋收中仓促又虔诚地过了。 回想儿时的中秋节,现在的中秋节,让人感受更多的是疲惫和忙碌。传统风俗与现代文明高度碰撞,在商业理念冲击下,各种节日仿佛都成了一个节——消费节。 现在过中秋节较过去主要复杂在购物、吃、走亲上了。还未到八月,人们就早已按捺不住过节那颗激动的心,精心准备着月饼,准备着过节的各种吃食,准备着走亲用的各种礼盒。忙忙碌碌、急急匆匆,没有过去过节那种闲适,那种仪式感,有的只是一个字忙,而这种忙不是田间地头劳作而忙,而是为了过节而忙。忙的没有本质,没有内涵。 社会在发展,传统习俗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不断发展,我们回忆过去,是在追寻那种传统的本质,是在追忆中安放现代人的这一颗一颗燥热的心,是在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文明在新时代能被我们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更精神的本质。 紫雨轩书院是一个集文、诗、书、画、影为一体的原创平台,拥有多名国内外实力派多元知名艺朮家、诗词名家及最受欢迎的游记达人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冶情操,雅俗共享,敬请大家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