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秋天,是赵炳南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那一年,他13岁。在父母的努力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赵炳南经人介绍,到“伯贤氏”中药铺当学徒,迈开了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终于走出家门,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虽不是去学医,但学药也是令多少人羡慕的本事! 自1913年起,赵炳南正式到“伯贤氏”中药铺学徒,他学习刻苦,待人忠厚。虽然个头瘦小,却抢着干粗活,从不计较分内分外。作为学徒,赵炳南悉心照料掌柜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守礼周致,聪敏灵巧,颇受掌柜一家的疼爱,逢人便夸,遇人就讲。赵炳南心里自然也十分高兴。 就在赵炳南按部就班学徒的时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发生了。中药铺掌柜仉伯贤先生有位挚友,就是哈德门(今称崇文门)外“德善医室”的丁德恩先生。二位相交多年,过从密切。一天,丁先生到药铺串门,随行还带着一个他新招的小徒弟,名叫陈起。丁先生来看望老友,一进门就发现这里也多了一个小伙计,此人正是赵炳南。丁先生发现赵炳南这个孩子看上去虽然身体瘦小,但十分惹人喜爱,经询问才得知他是仉先生最近刚招的一个徒弟。巧合之下,丁德恩更悉心打量一番赵炳南,却越看越喜欢,便半开玩笑地对仉伯贤说:“老弟啊,看在咱哥俩多年的交情上,能不能把你这个小徒弟让给我啊?”仉伯贤当时非常爽快:“说实在的,我非常喜欢这孩子,可谁叫你是我哥哥呢,既然你这么喜欢他,那咱们就换徒吧。”丁德恩听后连声道谢,笑着说:“太谢谢你了!刚一进门我就看出这孩子日后必有大才。”仉伯贤则说:“那你就带回去好好调教吧。”丁德恩这次串门,破例连晚饭都没吃,赶紧带着赵炳南回到了德善医室。 就是这样一个机缘,改变了赵炳南的一生,让他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多年来可望不可及的学医梦想,踏上了从医的漫漫征途。 父母得知换徒的消息后,立刻拜访了仉先生和丁先生。赵炳南当时对父母说:“我一定好好学,争取早日出徒,为穷人治病。” 医室的学徒生活照例十分艰苦。每天早晨四点多起床,下门板、生火、收拾铺盖、倒便器、买东西、做饭、熬膏药、打丹、帮下手……不仅伺候老师,还要照顾师兄。无冬历夏,一年到头皆如此。由于赵炳南年龄小,手脚麻利又勤快,惹人怜爱,师兄都叫他“小沙弥子”,偶尔也叫他“小不点儿”。 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磨灭赵炳南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始终记着私塾吴先生对他的期望和王二大妈的榜样。一整天下来,连学带工,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超负荷了,但是每当夜深人静,大家熟睡之时,赵炳南就挑灯夜读,疲乏了,用冰片蘸水点一下眼角,醒醒神,又接着念。 几年间,赵炳南自学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名隐集》、《外科准绳》、《疡医大全》、《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医籍,有的还能背诵,至今不忘。对于一些中医皮外科基本功,如熬膏药、摊膏药、搓药捻、上药面、打丹 等,也都掌握得很娴熟。这一切,丁德恩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 一次,因为读书读得太晚太累,次日白天在熬药膏时,赵炳南头一晕,竟把自己的右手伸进了滚烫的药锅,顿时脱了一层皮。他强忍着钻心的疼,没有声张,自己涂上一些冰片,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用左手干活去了。丁老大夫看出伤势,亲自为他治疗,并嘱咐他休息。而赵炳南依然用未伤的左手继续干活,后来,右手烫伤痊愈,左手竟然练习得跟右手一样灵巧! 三年的学徒生活转瞬即过,赵炳南的医术学习已经走上正轨,取得进步。这离不开恩师丁德恩先生的言传身教。学徒期间,赵炳南耳濡目染的尽是丁老中医的济世情怀。 丁德恩,字庆三,回族,生于1854年,卒于1917年。丁德恩崇尚医道,医术独树一帜,先是义务为附近回民诊病,后来在哈德门(今称崇文门)外北羊市口开设“德善医室”,人称“小楼丁家外科”。 丁德恩常对穷苦病人施以援手,出资接济,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他有一件丝绸马褂,虽算不上名贵,却是他的“镇家之宝”。这件马褂,丁德恩从来不穿,而是另作他用。德善医室左近有家典当行,每当丁德恩应诊时,遇到病情严重而又无力支付医资药费的患者,他就差伙计将这件“镇家之宝”拿去典当,当得的钱全部用于穷苦病人的医药费,等到德善医室开销逐渐周转回来、有了余钱,丁德恩再将那马褂赎回。多少年来,这件马褂就这样在医室与当铺间往来进出,不知救济了多少穷苦病人!典当行的伙计当然认得这件马褂,丁德恩与马褂的故事由此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丁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徒弟赵炳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赵炳南行医六十载,他的言行善举、济世情怀,其实都能映射出丁德恩先生、私塾吴先生和王二大妈的身影。赵炳南常对家人和学生讲:“没有丁老师,没有王二大妈,没有吴先生,就没有我赵炳南的今天,做人不能忘本!” 1917年,丁德恩病故后,赵炳南和几位师兄弟、师侄一起,继续在德善医室工作,医术有了长足进步。这一切都得益于丁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得益于师兄弟们的互相提携与帮助。 作为丁德恩先生的弟子,赵炳南不仅继承发扬了恩师的医道,更时刻感念丁老师的知遇之恩与授业之恩。自1926年—1938年 ,赵炳南先后有三子一女降生,为纪念先师,在给三个儿子起名时,他特地在三人的名字中冠以老师名字中的“恩”字:长子赵恩裕(字绍南)、次子赵恩公(字步南)、幼子赵恩道(字指南)。 赵炳南不仅以子嗣命名感怀恩师,在子女的职业规划方面也做了长远打算:他想要将三子一女全部培养成为中医师,甚至规划了每人的术业专攻:长子恩裕专攻中医内科、次子恩公专攻中医儿科、幼子恩道专攻中医皮科、女儿赵桐凤专攻中医妇科。 当时,赵炳南之所以作此愿景,皆出于对恩师丁德恩先生的感怀之心,他希望丁老德恩的医道能通过自己、通过自己的子嗣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希望中医事业能够永远存续、不断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