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刻,是王阳明和曾国藩共同的拐点

 与天为徒ytwt 2020-09-10

按坊间评价,中国自古以来有两个半圣人,一生立功,立德,立言。

毫无瑕疵的两个,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且不说孔子,其中后两位,一生的轨迹倒是有些奇妙的暗合,简而言之都是这样的步骤:

不算顺利的起步——仕途受打击——蛰伏回炉再造——再出山横扫天下

这其中最扎心的显然是第三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彼时身处困境的他俩,突然变身超人了一般,从此就飞天遁地了呢,抱着严谨的研究态度,我们重新看一遍录像回放:

1,

先是王守仁先生。

小王是官二代,他爹老王是状元郎,按说虎父无犬子,但心思活络的王阳明却连续两次进士落榜,第三次终于考了个二甲进士,没进去翰林院,成了兵部武选司主事,一介六品芝麻小官,后被调派到工部,还是六品。

彼时大太监刘瑾专权,飞扬跋扈,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其它官员们纷纷说情,请求从宽处理,唯独正义感爆棚的芝麻官王阳明实心眼,不但言辞激烈,还直接骂刘瑾为“权奸”,那是一点政治家的城府都没有的。

冲动的惩罚很快就来了,大太监一咬下嘴唇“小赤佬,看我不弄死你!”,接下来,先是赏了王守仁廷杖四十,打到血肉模糊,又扔进了锦衣卫沼狱,奇迹般的大难不死,然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直接路上被杀手追杀,王阳明假装跳河自尽,好不容易脱了身,又误入了老虎洞,差点葬身虎口,如此这般九死一生,终于到了龙场。

那是个彻底回归自然的地方,别说驿站,连个草棚子都没有,只能住山洞,周围充斥着语言不通的苗族,彝族,仡佬族,如果有汉人,那一定是流亡的死囚犯,凶残的亡命之徒。

1506年,34岁的王阳明面对的是这么个局面,比风雪山神庙的林冲更惨,却没有梁山可去;比返璞归真的梭罗更简朴,却没有瓦尔登湖。

在绝境中,他拿出一切的一切,只试图活下去,他弄了个石棺,每晚躺在棺材里,朝生而暮死。两年后,一声长啸,龙场悟道,创立了光耀至今的心学,于内在的精神世界有了质的飞跃。

好了,真正的问题来了,精神是飞跃了,哲学体系也形成了,但这玩意怎么用呢?

这种摸不着、看不到、不接地气的正德年间心灵鸡汤,怎么就能让人横扫天下呢。

第一视角看起来,他仍旧是个36岁,离家万里,妻离子散,被流放到异次元,没钱,没地位,没人手,没希望,内心容纳万物,外在身无分文,这么个情况。

然而结合后来发生的事,你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他此时的底气,彼时仍在龙场的王阳明会笑嘻嘻的说这样的话:“别让我看到人,任何人被我遇见,只有两种结果,要么立刻成为我的粉丝,要么被我收拾的服服帖帖。”

他在龙场讲学,当地县官看他不顺眼,被收拾的心服口服,当地巡抚四品大员,见了他个没品的驿丞,反而毕恭毕敬。刘瑾一死,他立刻被征召回,官阶坐火箭一样飞升,六年之内直接做到都察院都御史兼巡抚江西,为啥?当朝重臣杨一清欣赏他,兵部尚书王琼支持他。

后来平定宁王之乱,之前并无旧交的巡抚孙燧对他以死相助,临江府起兵擒贼,临时遇见的戴德孺,伍文定对他言听计从马首是瞻,后来面对极复杂的党争政斗,大太监张永没少了为他通风报信,四处周旋。

万事以人为本,打通了任督二脉的王阳明,驭人之术已趋于化境。而早年呢,他只跟李梦阳,湛若水这样的人舞文弄墨,要么就终日与和尚老道厮混。

而于事情上,他更非当时自杀式进谏的愣头青可比,再出山的王阳明,用兵做事简直诡诈,南中剿匪时,活用双面间谍,发明保甲连坐,说好了招降,结果翻脸就杀人;平定叛乱时,更是声东击西,指南打北,挖坑埋雷,四处设伏,一会伪造密信,一会散布流言,以八千杂兵耍的朱宸濠八万人团团转,乃至末年与政敌各种奇谋百出的应对,在事上也完全趋于化境。

这就是精神进化之后的王阳明,于人无妨,于事无碍,文武双全,知行合一,于是可以倒转乾坤,于蛮荒之地奋起,救乱世之危局。

而之前,他只是个莽撞的六品小官而已,命运的拐点,就出在,蛰居龙场那两年,完成了精神飞跃之后,重新入世,就此,战无不胜无往不利。

2,

没反应过来?那我们再来一遍,看看曾国藩的录像。

曾国藩小时候很笨,真的很笨,野史上说,他背书死活背不下来,连房梁上的贼都看不过,跳下来骂他笨。就算野史不靠谱,考试成绩明确摆在这里呢,他21岁才中了秀才,考了七次,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对比一下同期朝臣,左宗棠14岁,全县第一,李鸿章17岁,而神童梁启超,更是11岁就中了秀才。可以说曾国藩小时候智力发育实在不是很理想。

后来好不容易三甲进士当了官,咸丰帝继位,假模假样的求直言进谏,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走走程序而已,只有曾国藩,一封奏折上去,指着皇上鼻子大骂: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浮于表面,不求甚解,刚愎自用,出尔反尔……,结果给咸丰气的直接摔了奏折就要杀了他,好不容易才被劝住。

对皇上如此,对同僚自然也不客气,年纪轻轻就像个老顽固,处处拿圣人之言要求自己也要求他人,他带着湘军驻扎在长沙,跟当地官兵掐的死去活来,差点没让兵油子揍了;在江西,当地巡抚陈启迈不待见他,就不给他拨粮饷,曾国藩跑去皇上告状,咸丰没办法,换了个巡抚叫文俊,结果人家一上来跟曾国藩说,原来陈启迈怎么对待你,我还怎么对你,因为你不懂事。

就这样,咸丰六年,曾国藩在同僚的排挤下,皇上的嫌弃下,名为父亲去世,丁忧守制,实则被夺了兵权,回到了老家,一回家就病了,心慌,失眠,疑似活活气病的。

此后两年,他在家看了很多黄老之学,佛家之说,心性大变。

好了,真正的问题又来了,心性是变了,但这玩意怎么用呢?

这种摸不着、看不到、不接地气的咸丰年间心灵鸡汤,怎么就能让人横扫天下呢。

第一视角看起来,他已经47岁了,守在家中,陪着一大堆弟媳妇,没钱,没地位,没兵,也没有人记得,内心确实圆融了很多,但又有什么用呢?

1858年,太平天国又起,曾国藩的机会来了,应召夺情出山,这一次,他启程之前,先做了一件事,给所有途径有可能接触到的官员写信“惠乞指针”,以一种极恭敬的态度,来请求对方指出自己的不足,甚至连长沙县令这种芝麻官都是一样对待,这在以前的曾国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军事上,争取了同僚的配合,湘军整体沉稳了很多,开始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不攻坚,不浪战,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结硬寨,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极少犯险,围点打援,把本就内部混乱的太平天国一点点蚕食掉,最终彻底胜利。

比起时局的胜利,一些细节更能反映他再次出山的变化,比如之前他动员士兵激励属下,动辄劝他们忠君爱国,而现在,他会体谅对方家眷亲属,动之以情,并许以丰厚奖赏。再比如,太平天国打下来,要找户部报销军费,按惯例,要给经手的书办八万两白银的回扣,后来皇上特批这笔款不再通过户部,但曾国藩居然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完成了对这些户部小吏的许诺。

此时的他,已经再也不是年轻时那个一根筋的愤青,而是对人对事通达变通,充满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样才有后来的剿捻军,办洋务,于内忧外患之时,挽狂澜之即倒,扶大厦之将倾。

而之前,他只是个屡次落榜的青年而已,命运的拐点,就出在,丁忧守制那两年,完成了精神飞跃之后,重新入世,就此,战无不胜无往不利。

3,

现如今,这两个人已经都成为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曾国藩被塑造成官场秘籍,外加成功学典范;王阳明的心学更是成为都市新中产阶级的文化风潮,大有500年后焕发第二春之势,而彼时当他们死里逃生,遍尝冷暖,潜心蛰伏,终于迎来了命运拐点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何种质变呢?

他们将宏大而深邃的内心世界,融入了外部现实世界之中,进而包裹于外部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套原则,现实世界是另一套原则,其二者从根源上,经常是对立的,所谓内圣外王,成圣和称王又岂能是同一套标准。

精神世界要极尽纯粹,

而现实世界往往要混沌杂糅;

精神世界要专精一处,

而现实世界往往要各方权衡;

精神世界要至善至诚,

而现实世界往往要权谋诡计;

精神世界要宁静平和,

而现实世界往往要好勇斗狠……

能将完全对立矛盾的两面,化于胸中,圆融一处,而顺流而下,为己所用,方为顶级智慧,方能有解开现实迷局的绝对力量。

只去不回,那是飞矢,是马驹,是死士,有去有回,亦庄亦谐,合情合理,才是圆融。

他们于生死困顿之际,蛰居两年,升华精神世界是基础,王守仁硬趟出了一条新路,曾国藩补全了出世间法,但若只是安住于精神世界,后世便不再有他们圣贤的名号,唯有将世出世间,万法归一,调和于心,方才无碍。

咳咳,你知道么,我之前在海南岛也隐居了两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