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阻止中老年人写诗

 与天为徒ytwt 2020-09-10

原创第659篇,1446859字

标题是个玩笑,如果伤害了中老年人的感情,先在此道歉~

这个梗来自于哪呢?就是近几年悄然兴起的,各种中老年诗社,不瞒你说,我父母皆在此列,尤其我爸,时常在各个重大节日上吟诗一首,所以我这也算自黑了。

想当年,我曾经抱着必死的决心加入了一个诗歌创作微信群,然后满目疮痍的看着一群人互相吹捧那些连打油诗都算不上的“诗歌”时,最终还是没抗住恶心,主动退群了。

当然,恶心只是由文字品味引起的生理反应而已,发自内心来说,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件既可怜又可爱的事,可爱呢,是他们的遣词造句,认真的样子通常憨态可掬,而可怜呢,是因为人人都有追求高雅的心,但却并非人人都具备强行高雅一下的条件,所求而无门,着实是可怜。

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是正题——怎样成为一个诗人。

诗人这玩意,说实话,基本是天生的,尤其优秀的诗人,大都是浑然天成,不经人工打造,随便喝点酒,张嘴就来。为什么呢 ?

诗是什么?灵性通过文字的流露。

也就是说,写诗有两种条件,一是要有灵性,二是要有驾驭某种文字的能力。灵性是实质,文字是器皿,以器皿承装实质,然后才有琼浆玉液,把盏言欢。

灵性不太好形容,但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非理性,是闲置大脑,过于遵循逻辑,死板,理性……这都是灵性的大敌。没有理性不等于胡搅蛮缠,不用大脑不等于成了白痴。去除了大脑的干扰,让自性流露,加上适当的文字,自然成诗,所以灵性就是所谓的诗性,诗性不是写诗的意愿,而是喷薄而出的灵性。

谪仙李太白不就如此么,李煜李贺李商隐都是如此~

甚至有很多极致的诗人,以写诗为生存的终极意义,不写诗就活不下去,这种情况,其实依赖的不是诗文本身,而是对灵性的渴求过于炽热。

一个佐证,中国历史上诗的发展一直与佛学的传播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大唐王朝诗歌冠绝古今,同时也是大兴佛事的时代,唐朝高僧林立,可不只是玄奘一人,武则天写的开经偈现在还在所有楞严经前面贴着,为什么?修佛就是要修出一个明灵不昧,修的就是灵性,灵性跑出来了,自然要写诗,憋的,不写不痛快。

有一类情结反复出现在各种禅宗公案上,是说一个文盲,本来大字不识,然后修行开悟了,开始出口成章,随手作诗,这其实就是打开灵性之后的体现,但这类诗,通常文学价值并不高,所以秃子们也不好意思叫做诗,就称为佛偈,主要是描述自己修行境界的,倒也不追求什么文学价值。

这是属于灵性很强,文字功底不行的,就是佛偈这样。

相反,诗文一旦社会化的兴起,便有大量的俗人来附庸风雅,这些人本来灵性尚未开发,压根对诗也不感兴趣,但因为写诗意味着高雅和品味,于是强行作诗~其中不乏有很多人文字功底还不错,写出来的东西也还算能看,甚至糊弄一下外行也是足够的,但在真正的诗人看来,这种诗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没有诗性,没有灵性在其中,于是沦为辞藻的堆砌罢了。

这是属于文字功底很强,灵性很弱的,就形成了空洞平庸的诗,比如乾隆爷写的那些破玩意~

所以呢,介于如上两个条件,一个人如果天生不是诗人,年轻时没有开发灵性,是很难在老年突然成为一个优秀诗人的,练也练不出来。而就算一辈子积累了足够的文字功底,也很难做到,如果真的积累了文字功底,鉴赏能力自然不会太差,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不行,也就不好意思再写了。

当然,如果只是自娱自乐,丰富老年精神娱乐生活,倒是无妨,甚至应该大大鼓励的。

本质上讲,诗是一种接近智慧的东西,但诗不是智慧,还差一些,绕来绕去绕不到根本上,也是可惜,于是那些千古名篇,往往成为情绪或执着的附庸了。

真正的智慧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这才算一脚踏进门槛了。

视频日记

《广结善缘》佛罗伦萨 2019-3-18

关于视频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