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美旅行-山西梁林古建之路'分享会回顾

 一角斋 2020-09-10
山西是不同于江南的烟雨迷蒙,秀丽婉约。山西有着中原黄土地的古朴厚重,有着边塞长城的苍凉雄浑,有太行以及恒山的艰险奇峻,也有着莽莽大河的澎湃汹涌,还有道风仙骨的云雾胜境,以及梵呗铮铮的晨钟悠扬。除非熟悉中国历史的这些脉络,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游览的重心都会放在比如说长安,洛阳,北京,苏杭等等这些地方,当然了,山西对于中国之重要,是历史无法忽略的一个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说所有的重要节点,用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讲的:超百万年的文明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5000年的历史文明以及2000年的中华一统实体,山西均参与其间,从未缺席,所以说读山西读中国。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本书说起。

大家都知道山西是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以及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山西形成了丰富的古建遗存。它的脉络相当悠久,环环相扣,从未间断。
山西现在达到28,000多处,存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木质建筑达到9050多处。就唐代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而言,全国共有146座,而山西就有106座,占到总数的73%左右。
我们国家去年刚刚又公布了一批国保单位,这样的话全部加起来,山西已经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第一。山西的古建筑占有全国的国保古建筑总数的接近1/5,也是这个原因,说山西是中国重要的一个地方。来到山西,应该讲,古建筑是我们旅游的一个特别重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讲起山西的古建筑,一定离不开刚刚发给大家的那本书,破解营造法式以及中国建筑史的奠基人,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
刚刚发给大家这本书,梁思成先生拿到它是在1925年,那时他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读建筑学,他的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了一本书给他,他拿到这本书以后,作为一个在读的建筑学的硕士研究生,他有点傻眼,为什么呀?这本书里面记载的都是这样的一些东西。

梁思成先生说,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上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些字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居然看不懂。所以破解营造法式的密码成了梁思成先生毕生的一个追求,也成为他后来事业的发展的方向,在1927年的硕士毕业之后,梁思成先生到哈佛大学读东方艺术,主攻是东方建筑方向,因为在西方,东方建筑的资料以及实物遗存几乎没有,所以他和学校申请,要回到国内去进行考察,把博士论文晚两年再交。28年的时候,他当年3月和林徽因先生两个人结婚,之后,就到欧洲去考察,在28年的夏天回到国内,在张学良所开办的东北大学,在那边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建筑学专业。在那边,一直待到了1931年。

1931年的时候,因为东北的局势已经相当的恶化,关东军虎视眈眈盯着东北。林先生因为自己身体的问题从东北回到了北京,再加上可能梁思成先生和创办东北大学的张学良的军阀式的管理有一些冲突吧,他觉得在东北待得不开心,所以就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之后,他和林先生就进到了一位政经名流朱启钤先生所创办的一间私人的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出任法式部的主任,所谓的法式部,主要研究中国营造法式的内容。从1932年开始,他们开始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各个地方,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尤其是山西,他们从1933年开始,33年、34年、36年以及37年四次来到山西,做了很多的测绘工作。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张图,是梁思成先生,在33年、34年、以及37年,他走过山西的一些主要的路线,在33年的时候,他和刘敦祯、林徽因,莫宗江,还有一位工人,五个人来到大同,测绘了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大同的古城墙、大同的云冈石窟。最关键的,这次他们的主要的目的地是应县木塔。测过应县木塔,还去了悬空寺。之后回到大同,从大同坐火车回到北京。这是33年九月份的路线。
34年的时候,他们从正太线进入到太原,到了榆次、文水,汾阳。走到了霍州,到了临汾,主要是测绘洪洞的广胜寺,后结束了34年的行程。
在36年的这次行程,他们走的更远一些,主要是去陕西,中途在山西呆了一段时间。但是,这次考察,后来在39年,他们的资料存放在天津的一家外资银行里边,因为发生水灾,好多的资料,都泡汤了。所以这次的好多的信息没有保存下来。
1937年,这次目的很单纯,他们从正太路到了太原,直接去五台山的佛光寺。佛光寺结束之后,经过台怀镇,到了繁峙、代县,之后因为抗日战争爆发,正太铁路中断,他们就途经原平大同,回到了北京。


下面,我们就把梁思成先生所考察的这些线路,以及我们景点的一些内容,和大家分享。梁思成先生,他在破解营造法式的时候,他发现了我们古代建筑所谓的这种模数化的制度,“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这是我们从古建里边所找到的中国古建筑之美,以及中国古建筑的密码所在。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这种模数化(来)建筑的,大家一定听说过杜牧所写的一首诗,《阿房宫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大家可以想象,如此庞大规模的建筑群,如果没有预制化、模数化的建制,在下边先行备料,把各种部件加工出来在上面拼搭的话,那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啊。所以说,早在秦汉的时期,我们祖先的这种模数化的制度已经是相当的完善了。上面发的这两个图,梁思成先生所看到的,所有的这些古代的建筑,它的尺寸,都是从哪里来的?皆是以拱的,宋代以前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斗拱的断面作为它的基础的形制(明清时期则是以斗口的尺寸作为基础)。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这样讲到:“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住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中国的建筑,(一直是)木结构的类型。
而且,梁思成先生讲到,建筑的规模、形体、工程等等的这些演变与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的阴影。一国一族的建筑是恰当地反映了的物质精神以及继往开来的面貌,而现在,我们研究经常要通过或者依赖建筑的遗迹或者记载以推测其文化。所以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动向,是息息相关,互为因果的。
我们说,来到山西看筑,是看祖先留给我们民族的音乐,也是看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脉络。我们的线路的设计,沿着梁林之路看山西,看的古建,看曾经的梁林先生的这种风骨,这是我们这条旅游线路的主题脉络所在。
1933年,在9月6号的时候,梁、林先生他们一行五人来到了大同,大同的条件应该讲是很艰苦的。来到大同之后,他们没有住的地方,找不到比较好的旅馆,他们就住到了大同火车站的一个站长家里。虽说大同条件差,但火车站的站长居然是梁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候的校友(当然,不是一个专业),读铁道交通专业的李景熙先生。吃饭是拜托大同的政府找了一间好的饭店,让他们派厨师,每顿饭给他们一碗山西的面。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开始了在大同的测绘。
他们首先来到了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这应该讲是我国建筑的重要的代表(之作),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存下来的辽代的建筑有八座,其中辽宁这边有两座,,河北这边的有两座,山西这边有三座,(天津有一座)。其中,三座中,大同就有两座:一个是大同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另外,有大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还有我们一会儿所要讲到的,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到山西所参观的重点应县木塔。


大家看到的是善化寺的平面图,这也是梁思成先生他的手绘的一张图纸。在没有CAD的年代,专业的制图做的都特别漂亮。大家可以看善化寺,它有最主要的三重殿宇,有山门,还有三圣殿和大雄宝殿。其中山门和三圣殿,是金代的建筑,而大雄宝殿是辽代的建筑。善化寺是中国很重要的一座寺庙,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的寺庙,基本上都是有山门,基本上都是天王殿,(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陀菩萨。之后是菩萨殿,再往后是大雄宝殿,再往后藏经阁。
这种布局模式是始于什么时代的?应该讲始于善化寺,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的主要殿宇以中轴线排列的排列方式始于善化寺。目前没有发现更早的实例。之前的建筑它是什么样子的?基本上,都是中心一座塔,或者阁为中心,周围修建了其他的殿宇。大家有机会到晋东南看到许多宋朝的建筑,包括大家在图上看到唐代的建筑,基本上中间都是一座塔,或者是阁。周围是围绕着一些僧舍等建筑。所以说善化寺开创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寺庙的(最初格局)。


在善化寺里边,有这样的几处重要的这样的遗迹,首先,是善化寺的山门。进到山门以后,大家会看到,它是一个典型的分心斗底槽的建筑,而且在他的分心斗底槽的中间这一排柱子上面,会看到的用斗拱(层托)的形式,进行的结构方式,这也是很有趣的,很独特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善化寺(天王殿)里边。我们只看到四大天王,没有弥勒佛和韦陀菩萨。(中间供奉)弥勒佛这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格局,是明代以后才形成的。追溯大肚弥勒佛,(契此和尚形象的弥勒像),产生于五代时期。,逐步从南方的宁波,开始向北这样的传播,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辽金宋,大多时期,我们在北方的无论是石刻也好,无论是殿宇也好,基本上的都没有(大肚)弥勒佛的这样的布局。

在善化寺的三圣殿里面,还有这样的一通碑,著名的朱弁碑,以它的碑文,书写的笔记和碑刻,称为“三绝碑”,讲到了宋朝的通(问副)使朱弁,是朱熹的堂叔,他在出使期间被金国扣押,在大同的17年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善化寺,当时叫大普恩寺的重修过程。如果喜欢书法以及碑文的朋友们,里边碑文写的特别的好。在碑文上面,写了这样的几句话,他说:为诸佛萨陲而天龙八部,合爪掌围绕,皆选于名笔;为五百尊者而侍卫供献,各有仪物,皆塑于善工。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讲的善化寺里边的各种各样的佛像。梁思成先生后面的写给林徽因先生的信里面,还特别提到了这些佛像,站在佛像之下,震撼的感觉。这些佛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给大家发几张图片。

实在是很抱歉,因为不大习惯用微信这样的讲课,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大熟练啊,请大家原谅。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几张图片,这是善化寺大雄宝殿里边的建筑、塑像,这是金代的塑像,它的正中间是五方佛,分别是东南西北中,阿閦佛、宝生佛(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等等那些。两边是24诸天,这24诸天的塑像,体现了金代的时候佛像开始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下面的这两尊佛像,一个是摩利支天,一个是鬼子母天,请大家特别注意一下他的袖口,这种沥粉贴金的工艺,所有的(佛像)的袖口的那些纹饰,用很细的凸起的阳纹,在(凸起)凹陷之处,用沥粉贴金的这种(工艺)方式进行处理,所以说,塑像确实是无论是细节、妆容,真的是称得上像碑文里边所讲的: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确确实实是维妙维肖。


当年的梁思成先生爬到上面去,进行测绘,同时做了一回尺度人儿。


好了,我们下面的一个地方是我们大同的华严寺的一个辽代的建筑,薄伽教藏殿。这座殿宇,也有人把它读作薄qie教藏殿,我之前也是读qie的,后来是觉得他的梵文里边的拼写和发音的方法,读成jia应该更准确一些,所以说,我把它更(改)为薄伽教藏。
大殿里边,应该讲最为珍贵的陈设,中的教藏,存放佛经的一个壁藏,它和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很相似,但是,它是沿墙分布的,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品,成为了解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的壁藏的唯一实物的资料。殿内沿着的左右壁后壁啊,以及前壁的两梢之间的壁藏,总共有38间,一层的上部设有腰檐,上层的平坐建有天宫楼阁式的佛龛,壁藏的高潮部分,精彩的部分,不过现在因为我们作为文物保护,一般的团队是看不到的,它是沿着(后壁明窗之上)做了一个环弧形的桥,在上面做了一个天宫(式)的楼阁,好像在天上的宫阙(一般)。整个的教藏,可以看作是辽代建筑的微缩模型上面的斗拱的大约有17种,比大殿的还要丰富。而且斗拱的手法,与大殿的大木作的基本上是一样的上面的鸱吻上面是尾,下面有吻,这和蓟县的独乐寺山门的鸱吻极为相似。也现在证明了(建造)时代。

天宫楼阁,我们一般到了现场也看不到,所以我们从这边发几张图片给大家。


不过请大家不要急,虽然我们看不到薄伽教藏殿的天宫楼阁,但是,我们这次行程中安排了一个特别精彩的金代的净土寺。(藏着金代)小壁藏的大雄宝殿,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我也给大家找一下图片。

虽然我们看不到天宫楼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特别繁复华丽的一个金代的小木作典型代表,净土寺的藻井。我们在华严寺的大殿(薄伽教藏殿)里边,我们还会看到30多尊辽代的塑像。寺庙里面会看到好多的塑像,包括这次,在咱们今天聊的过程中,也会展现一些不同(时代)的,比如说唐代的塑像,辽代的塑像,他们的分别长什么样子。在薄伽教藏殿里边,大多数的资料里边,讲它有31尊塑像,其中29尊是辽代的,有2尊是明代的。而事实上,这里边,其实应该是27尊是辽代的,4尊是明代的。

大家来到现场里边以后可以分辨一下,到底哪些是辽代的哪些是明代的,我刚刚发给大家的这张图片里边啊,就有明代的,也有辽代的,其中有一尊是明代的像,大家可以从里边,找一找能不能找出来。

最精彩的来了,这尊辽代的塑像,包括我们被奉为东方维纳斯的这样的一尊合掌露齿菩萨,也是我们薄伽教藏殿最精彩的一尊塑像。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体型,它圆润的脸庞。以及它的腰背部的这条曲线和臂下围绕的丝带(帔帛)。虽然是泥塑,但是宛如清风飘过,给人一种绝佳的美感。
梁思成先生和林先生,他们在大同市考察测绘完之后,他们又去到云冈。到了云冈石窟之后,云冈周围的环境就更差了,连车马店都没有,他们只能是住到老乡的,请托老乡找了一处院子,破败的、没有门窗的、人家不住的房子,他们五个人住到里边。吃饭就在老乡家里边搭伙。据他们写的记载,说能吃到咸菜很不错的一顿餐了。
云冈石窟最精彩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云冈石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艺术所固有的血脉中,突然渗透了许多外来的东西,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于希腊的,来自于波斯的,来自于印度的,他们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国,在云冈石窟达到完美的一种展现。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石窟三圣,分别有敦煌莫高窟,有洛阳的龙门石窟,有大同的云冈石窟。好多人说,它们区别在什么地方?莫高窟,保护的很好,但是它的艺术风格最主要的以壁画为主(莫高窟的石质为砾石,山体为大颗砾石堆叠而成,无法做雕刻)。龙门石窟(是以石灰岩为主,石质坚硬,可以雕刻很精细,不易雕刻大型佛像,而且龙门石窟)破坏太严重,它的整体的规模、保护的程度和云冈石窟,客观的讲是没有办法去比。云冈石窟,完美地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冰心先生曾经的来到过云冈石窟,她写下过这样的几句话: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关于云冈石窟的美(咱们)也是通过几张照片,了解一下它与对于中国文化的创造以及继承了西方的一些东西,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好了,是云冈石窟的第16窟的佛像,在2001年12月14号的时候,在赫尔辛基的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把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对它的评语是这样的: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我们从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佛像,他的头上是波浪形的发纹。从印度那边传过来的,也不能说印度,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处的白沙瓦地区的键陀罗的波浪形的发纹相似。他的脸部的长和宽的比例,大约是3:2的这样的一个比例。这也是西方(希腊)的雕刻塑像的面部比例。但是,我们中国的因素也有,这尊佛像他的鼻子的下缘和整个面部的切齐,而且两耳垂肩。这张图片,没有他搭衣的方式,这尊佛像的搭衣,是一种褒衣博带的方式,也是特别的精湛,特别中国化的一种僧服袈裟的披搭方式。这也是我们说完美的东西方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一尊造像。

请大家看这样的一张图片,我们从这张图片上看到的,这种中国式的塔的形象,上面的斗拱和下面的立柱上面用的多立克(式)的柱头,在云冈石窟,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这些美丽、具有东西方所结合的这样的一些雕刻艺术(形式)。

另外,大家都知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很漂亮,这里给大家看一下,我们云冈石窟的飞天漂不漂亮。其实也蛮漂亮的,我觉得他有点儿胖,每次我看到他,我就觉得他会不会飞着飞不动掉下来。
前面我们耽误了很多的时间,下面我们来到(这次行程的)重头戏。1933年的时候,他们这次来考察的重点应县木塔。梁思成先生听过这样的一段儿歌,说沧州的狮子应州的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是在河北流行的一首儿歌,我是觉得儿歌,可能是当后来的人瞎编的吧,因为在河北,我是听过这样的一首儿歌: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他不是应州的塔,是那个正定的那个安定的定,定州的塔,正定府大菩萨。不管梁先生是从什么渠道听说应县木塔。,他为了更好地落实清楚这座塔,写了一封信寄给应县最大的照相馆。当然这封信也寄到了,因为应县的只有一家照相馆,叫白云斋,那里的老板叫高培华。高培华先生收到了梁先生的请托,就照了几张应县的塔的照片给梁先生寄过去。不过他并没有收取梁先生随信寄来的那一块银元的报酬,他把钱寄回去,只是托梁先生买一些北京的信签,因为在应县的那时信纸普通的纸,没有像北京(的信签)漂亮。
梁先生,他们坐着汽车从大同出发到应县。那时交通也挺让人着急,从大同到应县大约60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从早上七点钟出发,晚上八点钟左右才到,经过了13个小时,大家也可以想象在那个时期条件的艰苦。特别和大家讲一下,在这次来应县考察的过程中,因为林先生是刚刚生了第二个孩子梁从诫,小弟刚刚出生,所以在大同考察过之后,林先生就回到北京了,梁先生和莫宗江先生他们几个人,来到了应县木塔。来到应县木塔的时候,梁先生在他后来的记录这样写到:当我们到达离城大约还有五公里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默默地看到我前方山路差不多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上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那是在附近的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他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但在他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在周遭的黑暗中的一个亮点,后来我弄清了,那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对于应县木塔,梁先生还有这样的记录。他在写给林先生的家信里边这样写:应县木塔的塔身之大呀,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否则我真不知你要几体伏地地倾倒。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面面向着塑像瞠目乍舌的情形,便使我愉快的不愿忘记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尤其是同几个兴趣同样的人在同一个时候浸在那锐感里面。

那时候的塔长什么样子?大家看,那个时候的木塔,长得这样子。



所以说,看到这样的塔,梁先生这样写到,他说:这塔呀,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后来梁先生除了每天爬塔之外,他还到了白云斋,去看了那位托他买信件的先生。他因生意萧条,现在只修理钟表,不照相了。这次应县木塔的经历,后来梁先生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听人讲,或者书籍中看到哪个地方有古建筑,他就写信给当地的邮政局局长。随信附上一元到两元费用,请其代为拍几张古建的照片。而大多的收信人,感动于梁先生的这种赤诚,大多都有回复。下面的一张照片,是梁先生在测绘木塔时候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上,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他们在测绘应县木塔塔刹时的照片。大家看一下照片最下边。最下靠左边一点有一个人的头像,这是莫宗江先生的照片。可以看到拍照的人,应该是梁先生。他就要退到离塔中心很远的位置,很靠近塔的那个边缘,大家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高67米的这样的一座伟大的建筑。,梁先生退到那边,将是一个多危险的动作。就像傅斯年先生所写的那句话,做这种古建考察以及考古工作,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因为时间的关系,木塔的这种介绍,我不做过多的展开。给大家看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的也是挺珍贵的,尤其是这张黑白照片。

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30年代,所以还没有经过60年代那次残忍地对佛像的毁坏。请大家特别看一下佛像的左手,他的那个四指还在,而彩色的照片,那四个手指后期补修上去的,从整体的感觉,给人更为呆板,还不如建筑那样的精致。


好了,下面我们讲的在1934年的时候,当梁先生他们结束了临汾考察的时候,开始往太原方向走,走到路上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个伟大的建筑的一角,依照他们的经验,这一定是一个很古老的,很有年代的建筑,他们就在决定在太原停留几天,专门到晋祠去考察。
在晋祠,他们看到了典型的具有宋代建筑的殿堂,在营造法式里边所记载的副阶周匝的这种做法记载的侧脚以及升起的做法,记载的假昂头,副阶出两跳的斗拱形式,在晋祠这边都有很好的展现。同时,也看到了晋祠这边,优美而造型奇特的盘龙木柱还有40多尊宋朝的塑像


还有,在《水经注》里面所记载的: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最早的十字立体交通的形式,鱼沼飞梁在晋祠也有看到。
我们在这边还可以看到晋祠的三宝:所谓的鱼沼飞梁、献殿和圣母殿,还有晋祠三绝:齐年周柏,还有难老泉,宋朝的圣母像。
晋祠圣母殿是一座典型的宋代的建筑。她秀丽端庄,代表了宋代的建筑的精彩,而晋祠也是我们山西的根文化公园,在里边,无论是周柏,还有隋代的槐树和唐代的槐树,杨树等等,这种古树参天,景象优美,还有唐太宗的留下来的《晋祠之铭并序碑》,都是在我们在晋祠可以参观到的这些绝佳的内容。
这里边,有一块儿有趣的匾,这一块儿匾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慈禧太后写的。
这里边写的是“三晋遗封”,当然说慈禧太后在这方面对于山西就不太了解了。因为唐叔虞是山西的,是晋的开创者,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晋被称为三晋。如果唐叔虞看到这块儿匾(这么写)。不知道唐叔虞会不会从墓地里面跳出来啐她两口。
好了,我们下边的来到我们这次行程的重点,在1937年夏天的时候。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莫宗江、纪玉堂,他们四个人, 6月26号来到太原,从太原出发往佛光寺方向走。中间他们可能有其他的事情,走了五天,在6月30号的时候到达了佛光寺。梁先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以俯瞰田垄……近山婉婉在眼前,远处则山峦环护。旅途十分僻静,风景很幽丽……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还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证实了……

关于梁先生为什么要到佛光寺、促成了这次佛光寺的考察,他们说是看到一个法国叫伯希和的一个学者所写的《敦煌图录》。在图录里边,有莫高窟第61窟所画的大佛光寺的图,这张图是样子的。

当630号,他们来到佛光寺里边看到的大殿,里边的这些佛像,真的是唐风扑面,大殿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样子,确实是给他们一种震惊震撼和欣喜的感觉。事实上最先来到佛光寺的并不是梁先生他们。其实那个时候叫嚣着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日本学者,他们已经有来到过佛光寺。
1922年到1924年这三年期间,1922年的时候,日本的一位僧人学者叫小野玄妙,他就来到过佛光寺,照下来一些照片,后来这些照片被日本的两位建筑学者关野贞和常盘大定收藏到他们的《支那佛教图录》里边。因为照片相对比较少,他们还请了太原美丽兴照相馆,帮助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而这些照片也反映了的佛光寺在这三年的时间内,经过一次修整。刚刚大家看到的是日本学者他们拍下来的一些照片。
梁先生他们来到佛光寺之后,7月1号开始正式的工作,大约是7月3号的时候,看到了梁下边有字,和外面经幢上的字对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的857年。他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大殿,下边有几张精彩的历史照片,分享给大家。

大家看到的这两张照片,左边的这一张,是梁先生在这边照相的照片。看背影是梁先生,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那个背有一点弯,那是在1923年,梁先生出过一次车祸。车祸之后,他的那个腰就受了伤,这痛苦,伴随了他一辈子。在1941年到1945年,在李庄的五年中,梁先生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写作的时候因为腰疼,梁先生就在他的那个办公桌上摆一个花瓶。就把自己的下巴搭在那个花瓶上面,去写作。可以想象,那个时候自己所忍受的痛苦。右边的这张图片,是林先生和站在佛像的下边。其实林先生经常会被作为尺度人。什么叫尺度人,在照相我们单独拍摄佛像的时候,不知道他有多高,多么高大,当林先生站在这边。我们就知道啊,佛像大约有多高了,他大约是一个人身高的几倍。

在这边,我们会看到在经幢上面所记载的,唐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宁公遇。在7月3号的时候,林先生,她是一个远视眼,她在发现梁上面有字,上面写的是“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样几个字。,梁上的字眼和幢上的字相对应,这样,在经幢上面有唐大中十一年这样的记载。幢它肯定是不晚于大殿的建筑的年代的。所以说,佛光寺,他的建筑时代由此而得知。

梁先生在这次考察的过程中,还又看到了什么呀?唐代的壁画,在拱眼壁上看到了唐代的壁画。
唐代的壁画,唐代的题记,唐代的佛像,还有唐代的大殿。这是佛光寺的四绝,亚洲第一国宝。对于里边的佛像,梁先生在他的记录里边用了一个词叫forest

因为时间的关系,实在没有办法给大家详细分析佛光寺的结构,梁先生对于佛光寺结构体系的评价,用了这样的几个字,叫“秀健整丽”,它的结构,特别的好,我这边的课件准备了一些佛光寺和日本的唐招提寺以及法隆寺内部,还有那个,还有那个叫什么来着?一下想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日本的兴福寺东金堂的一个对比。实在没有办法,时间不够了,我只把这张照片的发给大家,让大家看一下,对比一下。相对来讲,我们的佛光寺,毕竟是唐朝的(建筑)文化,日本的文化是跟我们这边学过去的,那我们的这种文化,相对来讲是比较母体的文化,而日本的文化,就学过去的东西是相对来讲是比较分支的文化。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给大家详细展开,大家就从这张图上看一下。从结构上,虽然我们不是搞建筑专业的,但是仅从图上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佛光寺的高明之处。
下面的几张图,给大家看一下在佛光寺里边的佛像的照片。
和大家讲呀,在咱们山西,现在还存有60多尊唐代的泥塑的的塑像,大家可以有机会去看一看,在这里边我特别建议大家看什么呀,看那个力士的那个像。所有的唐代的那个力士像都是那个表情包啊,他们那个表情特别可爱。
我们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无论是它的建筑,无论是他的佛像,其实都有它的明显的时代特征。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比如说,中国60年代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大多穿着军绿色的或者是蓝色的工作服吧,中山装,头上戴一个带有檐儿的帽子。如果是一个军队的帽子,孩子们都特别高兴,那个是军帽,因为宣扬解放军嘛,如果要能得到一个解放军的那个红五角星啊,那个周围人特别的羡慕。
到了80年代的时候,西方我们开始改革开放,西方的一些东西进入了我们国内,人们开始干什么呀,男生留鬓角,女生会烫发。带着那个很大的蛤蟆镜,穿着花衬衣和喇叭筒的牛仔裤,拎一个录音机在街上走,如果穿着那样的一些服装的人走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我们可能,不是他脑子有毛病,那就是他们在拍电影。
我们说了,我们的这种古建筑,凝结着我们古代的科学,技术,审美,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服装怎么穿,他们的认为什么是美。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不同的特点。我们设计这条梁林之路,最主要的一个目的,一个是了解梁林先生,在一个艰苦年代,他们为了中国的古建筑所做出自己的努力。二通过梁林先生对于山西的这种考察,对于我们不同的古建筑的断代,了解那个时代,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影响。我们所设计的这条线路,涉及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鲜卑族,辽金时期的契丹族和女真族,以及我们汉族,各民族之间他们的相互的影响,相互的融合。这也我们所设计的这条线路的最主要的一些设想。
沿着梁林之路走山西。今天我现场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把好多的内容展开,我在之前的录有关于梁林先生的生平,还有自己拍的一个关于拼搭斗拱的一个视频,我随后发给大家。另外在2017年的六月底,我有陪着梁思成先生的嫡孙梁鉴先生,以及他的曾孙女周杨小姐,还有梁先生的弟子罗健敏先生,我们的活动的主题“重访佛光八十”,随团有凤凰卫视进行了随团录制,我把凤凰卫视所做的这期节目也一并发给大家。大家可以在后面来看这些内容,如果大家行程中,看了这些过程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随时提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