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错过的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带娃这样看

 颐源书屋 2020-09-10

文/ 罗元欣

黄永玉爷爷已经九十六岁了,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版画展。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

展出了两百多件他的木刻版画。

木刻之路从这里开始

黄永玉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刻版画了,

他拿着野夫先生的《怎样研究木刻》,

开启了他的版画艺术之路。

那时他用帆布做了个大袋子,

把木刻工具还有一块不算轻的磨刀石

一股脑儿都放到了袋子里,

只要枪声响起,

他背起袋子就跑,

不论到哪里,

这些木刻工具都是他的宝贝。

后来,野夫先生的书改名为《木刻手册》再版,

便是用了黄永玉的木刻作品《讲故事》做封面,

这是老一辈木刻家,对年轻艺术家的鼓励。

在展墙后面陈列了这本小小的《木刻手册》

黄永玉和表叔沈从文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幅小小的作品,

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爷爷相对吹着芦管,

这是黄永玉为他的表叔沈从文的小说

《边城》所做的木刻插画。

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大家,

他的小说《边城》文字优美动人,

描述了美丽善良的翠翠

和她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翠翠和爷爷》刻画的是小说里这样的场景,

爷孙二人在一个静谧的夜晚,

坐在洒满月光的河边吹起芦管。

翠翠问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爷爷说:“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

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

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

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的不快乐!”

黄永玉 翠翠和爷爷 13.5cm×18.5cm  1947  黑白木刻

黄永玉一生让他佩服的人不多,

但他从心眼里对年长21岁的表叔沈从文是心悦诚服的,

黄永玉曾经说过他们二人有相似之处,

早早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漂泊异乡,

在漂泊中寻找到打开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

但又有许多的不同,

沈从文更多的是对世界的容忍和原谅,

黄永玉说他忿怒起来,连稿纸也撕了,

扔在地上践踏也不解气。

两个不同性格的人彼此欣赏,

也选择了各自不同的艺术、人生之路。

黄永玉和表叔沈从文

黄永玉在台湾

1948年上海的左派刊物受到查抄,

黄永玉的稿费也日益萎缩,

正好张正宇要去台湾创办《今日台湾》画册,

邀请黄永玉和陆志庠一起前往。

黄永玉曾在文章中回忆了这件往事,

其中这段非常有趣,

可见黄老爷爷的脾气秉性:

“从上海坐船到台湾,

张正宇坐头等舱,

我和陆志庠坐大统舱。

我代表我俩向三层楼高的头等舱辱骂抗议,

数落张正宇如何不是东西,

实际上这种行为等于默哀,

张正宇根本就没有听见。”

黄永玉  陆志庠像 18.5cm×13.6cm 1948 黑白木刻

左起叶浅予、丁聪、 陆志庠

陆志庠是很有才气的漫画家,但留世作品极少。

陆志庠去世后,黄永玉写文章纪念陆志庠,将陆志庠和凡高相对比。他说:“凡高活了三十七岁,画了十年画,留下许多作品。陆志庠活了八十多岁,画了近七十年画,留下多少作品呢?……世上最多只有十幅陆志庠的原作了,墨笔画在白报纸上的作品。”因此,陆志庠的艺术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关注。

这幅《台湾食摊》具有浓浓的烟火气,

年画一般的热闹非凡,

让我们仿佛置身在台湾的小吃街中,

老板麻利地从木盆中拎起一条蛇,

拿给你看到底新鲜不新鲜,

有人在一旁怀着心事吃饭,

有人开怀畅饮,举杯消愁,

还有人静观这发生的一切,

各种各样的人在食摊中用食物来释放自己。

黄永玉 台湾食摊 38cm×36cm 1948  套色木刻

黄永玉和他的诗

木刻作品《风车和我的瞌睡》

是黄永玉为自己的诗所做的配图。

黄永玉不仅仅是画家,

他还是文字高手,

用画画的手写诗,

用写诗的手画画,

这才有了最精妙的诗画相配。

在诗中:

“……

为了毛豆荚

大风车转着转着

小风车转着转着

为了番茄和小菜瓜

大风车和小风车都快活地转起来了

要甘美的水来滋养它们

要淘气的孩子不来吵闹

啊!多好的阳光和土地

多丰饶的生命!

我顶中意这里八月天气

我顶中意这长满瓜瓜菜菜的肥沃土地

……”

在画中,一个人躺在土地上,

在番茄、菜瓜的果实和枝叶中沉沉地睡去了,

满足地睡去了。

远处,白色风车慢慢地旋转着。

黄永玉 风车和我的瞌睡 36.5cm×22.5cm 黑白木刻

逻辑病者的春天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

逻辑病是什么病?

谁又是那个患了病的人呢?

如果你读到这样一首诗:

“流得太快的水

像不在流,

转得太快的轮子

像不在转,

笑得太厉害的脸孔

就像在哭,

太强烈的光耀眼,

让你像在黑暗中一样

看不见。

完整等于缺陷,

饱和等于空虚,

最大等于最小,

零等于无限。

终是古老又古老,这世界

却仿佛永远新鲜;

把老祖母的箱笼翻出来,

可以开一家漂亮的时装店。”

有没有觉得这是一首奇怪的诗?

在诗中充满了逻辑的矛盾,

却又让人觉得说得如此在理。

这是女诗人陈敬容的诗《逻辑病者的春天》,

黄永玉在1947年为这首诗做了插画,

他把诗歌中抽象的、矛盾的情绪、感受、思考,

用图像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如果你细细地体会这幅插画,

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许多矛盾?

黄永玉 逻辑病者的春天 26cm×18.7cm  1947 黑白木刻

黄永玉在香港“狗爬径”

黄永玉从台湾到了香港的“狗爬径”,

那时的“狗爬径”只是个小村落,

因为村子的路建在陡峭的山上,

人走在上面就像狗在爬,

所以叫了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

后来“狗爬径”改名为“九华径”。

在香港的日子里,

黄永玉在《大公报》做美术编辑,

一边写稿,一边负责做报纸的插图,

他和金庸成了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还认识了许多香港的文人。

生活过得清苦,生活压力大,

黄永玉只能靠着刻木刻、

画速写、写稿挣点稿费。

黄永玉曾经说:

“我几乎像只狼一样发狠的刻木刻,

我既需要它学习和锻炼艺术,

又迫切的依靠它解决生活问题。”

九华径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也因为聚集了很多内陆文人,

而变得热闹起来,

臧克家、茅盾、郭沫若等

都在这个海湾小村落里生活过。

周末时,人们拿着桶和网在小海湾里玩耍。

这里仿佛成了乱世中众生的天堂。

黄永玉  香港众生-天堂风景 12cm×19.5cm  1949 黑白木刻

给齐白石画像

1954年黄永玉创作了这幅齐白石的肖像,

当时他在中央美术学学院版画系任教,

被派到荣宝斋学习木刻水印技术。

为了完成齐白石肖像的木刻作品,

他专门去拜访了已经94岁高龄的齐白石,

在《速写因缘》这篇文章中,

他回忆了和齐白石这位老乡见面的过程。

那天黄永玉和李可染一起去拜访的齐白石,

正赶上齐白石在吃早饭,

是一碗铺满了鸽子蛋的面条。

两位湖南老乡简单寒暄之后,

不再有人说话,齐白石继续吃面,

黄永玉为了打破冷场的尴尬,

便说道:“这鸽子蛋很有营养。”

齐白石缓缓抬起头看着他,又继续吃面,

李可染补充道:“这鸽子蛋很补。”

齐白石又缓缓抬起头看着他,还继续吃面。

五六分钟后,老人忽然朗声叫起来:

“喔!力量大!”

“力量大”三个字令黄永玉印象深刻,

他认为这非常符合齐白石的文学模式,

因而觉得特别有趣。

白石和黄永玉,两位湖南老乡的碰面

齐白石吃过早饭,

黄永玉开始为他画速写。,

一个多月后,木刻水印的齐白石肖像完成,

黄永玉再次去拜访齐白石,

齐白石看到后高兴地说道:“蛮像咧!”

这让黄永玉不免感到一阵小小的得意。

齐白石也在这张肖像画上题了字:

“齐白石像。永玉刻,

又请白石老石(此字错,涂掉)人加题,

年九十四矣!”

黄永玉  齐白石 24cm×34cm  1954 水印套色

在大森林里和小鹿说你好

1954年黄永玉作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和妻子张梅溪一起来到小兴安岭,

在森林里,他们和伐木工人成为了朋友,

他们看着森林小学建立起来,

校舍简陋却带给孩子们未来的希望。

那神秘的大森林里有许多的故事,

张梅溪专门为小朋友写了一本书《在森林中》,

她用温柔的笔调,

娓娓述说着森林里的动物与植物:

“它们是不伤人的动物,

他们是小松鼠啦!小花鼠啦!

松鸡啦!小山雀啦!小刺猬啦!

和一些我不认得的小动物……

都在我附近跳来跳去。”

是啊,这样的大森林真的让人向往呢,

多么希望能和黄永玉、张梅溪一起走进森林中,

也许,你还会幸运地碰见到小鹿,

它可能会好奇地靠近你,

用它湿漉漉鼻子闻闻你,

你可以和它说:“嘿,小鹿你好!”

小鹿你好 40cm×26.5cm 1957 黑白木刻

小鹿你好(局部)

黄永玉和小动物们

在三层展厅中,

你将看到许多和小动物相关的作品,

是黄永玉为寓言和童话故事所做的插图,

故事本身因为年代久远,

有的已经很难再找到原来的文字,

但每一幅插图本身,

就已经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似乎这些动物正在画中给我们讲故事。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黄永玉的作品,

更是他的童心与童趣。

当人长成大人后,

可能最快遗忘的就是儿时的童心,

用童心看世界的人,

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与善。

童年的那些快乐

对于童年,

你有怎么样的印象?

也许,你已远离了童年,

也许,你正在童年之中,

你可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在童年中时,

往往都不曾感觉珍贵过,

当时,小小的我们气愤于老师留那么多的作业,

气愤于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管束。

然而,当我们离童年越远,

一些美好的记忆就越深刻,

曾经让我们愤怒的往事都变成可爱的事件。

我们为什么会爱童年?

因为童年珍藏着再也不能重复的爱,

再也不能重复的真诚。

但让值得庆幸的是,

画家们又给予了我们沉浸于童年的可能。

一幅画也许就是心灵的时光之匙,

开启记忆之门,

徜徉回生命之初的感动。

一只风筝,

一场无所顾忌的疯跑,

还有同伴。

黄永玉  那四月暖和的风  83×49.5  1983 黑白木刻

齐白石 石门二十四景之春坞纸鸢图 34cm×45.5cm 1910年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和黄永玉两位湖南的老乡,有些骨子的东西是那么相似,有着泼辣和童心,长长的风筝线,一直在心里从不曾断过。

在翡冷翠的最后一张木刻

年纪愈长,木刻越少,

这从十几岁就爱着的艺术,

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黄永玉,

伴他走过欢乐、悲伤,

和风雨飘摇的岁月,

仿佛是一位老友,

静默地耐心地倾听着心事。

在1991年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徐志摩笔下诗意的翡冷翠,

黄永玉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件木刻作品,

这年是羊年,

他用木刻创作了一封羊年的贺年卡,

这也是他用木刻的方式创作的自画像。

赤条条如婴儿躺在羊肚子上,

支棱着招风耳咧着嘴笑,

额头上一个王字。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若我们能回到最初,回到本真,

能够去爱自己的本心,

而活得不再纠结,

老了又何妨?

一身的孩子气,就是福气。

黄永玉 黄大1991于翡冷翠  20cm×29cm  1991年

本文作者为北京画院美术馆媒体及公共教育部主任

---------------------

本文内容参考

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全集》之《速写因缘》

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全集》之《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台湾杂忆》

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全集》之《森林小学》

黄永玉先生《不用眼泪哭》

李辉先生《穿过洞庭湖,翻阅一本大书——沈从文与黄永玉的故事》

陈履生先生《黄永玉在新中国的版画创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凤凰城浪子”黄永玉,在香港曾和金庸成同事》

(编辑:罗元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