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牛翠娥‖ 冬日不释卷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牛翠娥  ,19621223日出生,1981年参加教学工作。1985年在杭后师范进修,1993年在巴盟教育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毕业后在乌拉特前旗第六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30 年。从小爱好阅读和写作。这两年在《前旗周刊》《黄河晚报》《家庭百科报》《五月风》《乌拉山文艺》《河套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豆腐块文章300篇。因为爱,所以执着。

心灵驿站

 冬日不释卷

牛翠娥

最喜冬日在暖阳下读一本书,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里的畅快仿佛波浪在微风下轻拍湖岸。
    初冬时节,阳光温暖,白云如银晨风吹来,叶子像黄蝶一样翩然而下,有的落在地面,辗转远去;有的落在石头上,铿然惊心。望着匆匆忙忙的行人,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来到学校,一杯白开水,一支笔,一本书,朗读一下《诗经》《菜根谭》《小窗幽记》,读读涨潮的《幽梦影》,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或者朗读一些散文,或者看一本心爱的杂志。晚上,安顿好一切,读一些小说,人物传记。

我佩服李炯老师,敬重这位年轻儒雅的爱书之人,学识渊博我曾多次翻阅他的读书之旅,读他写的书评他读过的书或他正读的书,只要发到微信上我都收藏。学习他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读书札记。他说:“读初中时,为了买书,宁可一个月不吃早点,或一天少吃一顿午餐,也要省下钱来,只为买到跑了好几趟的新华书店早已相中的一本书。”
  “一本借来的书,我能一晚上,躺在被窝里看完,第二天还人家。一本自己的书舍不得看完,每天拿出来抒情地抚摸好几遍,晚上抱着书兴奋得睡不着觉。”读者这些文字,我发自内心的敬佩,想想,我遇见书时已是30多岁在教育学院读书时。
 想起一个故事,朋友谈起她的恋爱故事,他们家其实是邻居,可是一直都没发现。有一天,她上厕所,他就跟着她发现她也住在这里,并且他和她的二哥是同学,于是他大胆地去问她借书,还书时一并写一些条子,朋友面带笑容说:“书就是他们的媒人。”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可读,有资可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之福,未有过于此也”这几句,实质道出了读书人和读书的意义真谛所在。
     伍尔夫在《普通读者》序言中,提到了《格雷传》作者约翰生博士,约翰生说:“普通读者的阅读,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读书的私密性不言而喻。深夜捧读罗银胜的《杨绛传》让我兴奋不已。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是早稻田大学毕业,母亲唐须荌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身上凝聚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杨绛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朗的家庭当中,是相当幸运的。
     她常陪在父亲旁边看书,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有时她得爬扶梯到书橱顶层去拿,如果她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父亲为她买的书多半是词章小说,这些都是杨绛的最爱。
    杨荫杭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杨绛说。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白过了。”这就是杨绛。
     杨绛在北京大学生活中,发生了决定她一生命运的事情,这就是与钱钟书的相识与相恋。对此,她母亲常取笑说:“阿季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杨绛与钱钟书结为伉俪,恰似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星交相辉映。
     钱钟书去世后,已经九十余岁高龄的杨绛依然手不释卷,并还在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仍在用双手,用生命之火的暖流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在我看来,爱书之人通体有余香。
    此香何处来?当然是书香,用心细品,轻读“书香”二字,亦是气韵流动,唇齿盈香,在这些世家里面,我最爱“书香人家”。人生有书可读,当是一件幸事。
      落雪了,屋外大雪茫茫,一望无垠。此时在火炉上置以铜壶,水汽氤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捧读一本书,心底积雪一样澄明,掩卷深思一番,古往今来纷纷扰扰的往事的沉淀下来。面前的茉莉花茶,香气袭人,再看杯中白色的花瓣在沸水中慢慢舒展开来,烦恼和不安就这样被笼罩着清香的水务化开了,心地一如屋外的雪地那般开阔起来,这时抽出汪曾祺的散文来翻上几篇,方才明白生活仍是这般充满生趣,虽然大地萧条索枯木林立,但书里的世界依然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望着茫茫大雪,想着此刻雪被下沉睡的麦子,这时,汪老的《荷花》就飘进了眼帘。
   我读到了贾平凹在《孤独是文学的价值》。他说:“凡是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里,医学,建筑,美术,乐理......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不要忘了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而且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你若喜欢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囫囵吞枣的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读;第三遍便是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读。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这段话是作家教我们读哪些书和怎样读书。
     周国平在《读书的癖好》一文中写到:“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到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这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以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不过,我认为这句话主要说自己的感觉:你三日不读书,就会自行惭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你就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土一身,泥一身,父母大字不识一个,家中别说有书,找一张纸也费劲。从上学开始,摸到的书也只有课本,淡淡的书香吸引着我,没有几本课外书。我羡慕那些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孩子,握一卷书是莫大的享受,握一座书城,是人生的幸福。
      如今,我有自己的书房,有能力买任何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梦想着穷尽一生心力写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此生最爱“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的雅致与痴情。
     读书中的这些玄妙之事与何人道哉?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高兴,所以,只要能从中得到快乐,就不必强求一个普遍的标准,班车上读一本《读者》,坐在办公室朗读一些古典文学,夜里坐在灯下读读小说,都是心灵的慰藉,有人从高雅的书中找到曲径通幽的美景,有人却从通俗的阅读中体验,俗世的欢乐,两种感情,体验确实是无高下之分。
     读吧,只要朝着快乐心灵指向,任何一本书都会变得美好。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书里其实有着卸掉生命负累的方子书如良药,此言不虚,俗世滔滔,书里有燥热,也有浮华人间的清凉剂。

作品链接

【签约作家】牛翠娥‖岁月的步履

编辑:孙传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