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张志国‖归绥龙跃(24)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张志国,内蒙古临河人,河套文化研究学者,有《河套文化研究》《阴山归来不见山》等多部专著面世。文学创作以地方历史题材纪实类文章为主,著有长篇小说《扒子补隆》《河套荡寇记》。

2018

 纪实纵横

故事连载

归绥龙跃(24)

张志国

一九三四年春节刚过,天气乍暖还寒。傅作义的客厅里还生着炉火,炉盖掀开着,上面坐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大铜茶壶。一位面色红润的中年汉子,一边端着大瓷碗喝茶,一边与傅作义谈事,他是来自南京事业部的朱霁清。朱霁清此来,是为一件棘手的事情。说是一批东北义勇军战士到南京请愿,要求国府解决他们的衣食问题。他们原是一支抗日的队伍,从东北撤退到关内后,被当地驻军缴了械,赤手空拳到了北平,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汉。这些人现在仍然滞留在北平街头,衣食无着。由一个名叫任作田的领头人,靠社会募捐或四处乞讨过日子。这位任先生原是辽宁沈阳青年基督教会的干事,请愿书就是他递到政府事业部的。朱霁清面带难色地说:“这个信基督的任干事很难缠,在南京国府日夜呼号达半月之久。不得已只好答应为他们解决吃饭就业问题,那几个人现在就在外面的,还等着我的消息。”

傅作义知道这位实业部的资深部长能够屈尊来到归绥,肯定是带着上峰的使命而来,而这个使命必须由他这位绥远省的省长来完成。于是爽快地说:“朱部长亲临归绥这蛮荒之地,肯定心里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你就直说吧,我绥省能够为您做些什么?国家有难,民不聊生,我们国府理所当然得负起责任。何况这批人又是抗日战场上撤下来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们当然不能不管。”朱霁清依然语气谨慎,说道:“这件事情码,本应该由政府下达公文,例行公事,一级一级办理。所以直接找到傅宜生你而未曾叨扰阎锡山主任长官,一来是因为事情紧急,必须尽快有个结果。二来宜生贤弟的大名,我朱某早有耳闻,你是晋绥军中力主抗战的将领。这件事情交给你办,一定不会推脱。”

傅作义有些焦急地说:“那好,我能做些什么,愿闻朱部长赐教。”

朱霁清这才慢条斯理说:“绥远地方地处边陲,地大物博。你宜生贤弟早已立下宏志,要把这里建设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模范。关于这些人的安置问题,我是这么想的,看能否划拨一部分土地给他们,让他们开垦自种,自救自养。至于在哪里安置,省府能给什么支持,那就看宜生贤弟的美意了。”

傅作义笑道:“原来是这样。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绥远地方历来贫弱,但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安置几百人耕种,有的是空间。只要这些人肯吃苦,待得住,自力更生解决衣食问题,相信一两年就可见到成效。就拿绥西一带来说,土地肥沃,又有黄河水自流灌溉,稍作开发,就可得到大片良田。之前阎锡山长官派驻的屯垦队,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我意就在那里划拨土地,无偿划拨给他们,渠自己挖,荒自己开。这些都可以保证,立刻就办。绥省地方你也知道,我刚来未久,百废待兴,条件有限,别的就无能为力了。您看怎样?”朱霁清面露喜色,如释重负,起身辞道:“那就一言为定。你这里公务繁忙,就不在叨扰了。一切拜托了。”

傅作义将朱霁清送出省府,立即吩咐让办公厅与绥西后套安北县联系,让尽快落实南京实业部的指示,并叫办公厅王克俊秘书长亲自接待任作田一行,安顿食宿,尽快答复他们安置的具体事宜。(待续未完)

作品链接

【签约作家】张志国‖归绥龙跃(23)

本期编辑: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非虚构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可连载。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对普通作者,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60%作为稿费;对签约作家,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70%作为稿费,但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下的不予发放。稿费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之后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发放稿费之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征文作品,按征文要求实施。

    5.发稿时请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发过来。为达到图文并茂的宣传效果,最好发几张与文章相关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