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述孔子及其少数弟子的言论行事,集中反映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传世《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等二十篇;片名只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两三个字,若开头是“子曰”则取语录中的头几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前551年—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南)。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仁爱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在《论语》中,谈论“仁”有58章,用“仁”字109次。孔门弟子多次向孔子请教“仁”,但孔子每次解答都不一样,共有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讱爱人、立人、达人、好人、恶人、博施、济众、有勇、无怨、不忧、不佞、克己复礼、先难后获、杀身等二十几种释义,几乎包括了人间的一切美德。其中,“仁”最核心的解释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其他大多是针对性的解释。 孔子认为,“忠恕”是“爱人”的基本方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以待人,二者体现了对自己的高度自律和对他人的充分尊重、关心和体谅。此外,孔子重视行仁的环境,认为“里仁为美”;强调立志求仁、不懈努力的重要性,认为“未见力不足者”。孔子还把行仁与守礼联系起来,强调要“克己复礼”;把行仁与孝悌联系起来,认为孝悌是人之本……总之,孔子把最高的道德理想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为仁行动,使受教育者在追求“仁”的道德理想中能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德。 论修养 一部《论语》,约一半的篇章在论说品德修养。孔子培养学生,就是要让他们成为君子,成为仁人。在《论语》中,他提出要塑造君子人格,这种人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修身准则,也是中国历史上激励志士仁人追求自我完善的光辉典范。 论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他甚至认为,靠道德和礼的教化,有时比政令刑法还更加有效。他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国的作用,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勉励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地位贵贱,家境贫富,天资贤愚,地域远近,品质优劣等,只要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一视同仁,教导他们。这种教育主张,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广大平民,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且德才兼备的志士和君子,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始终把道德的修养放在首位,勉励学生立大志,求大道;同时,他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个方面的知识技艺)来教授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培养才能。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能因材施教,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即重视言传,也重视身教;他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启发式教育,对学生循循善诱;他认为学无常师,经常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论礼乐 “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应该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完成人格修养和社会之治。他尊奉的礼是周礼,提倡的乐是《韶》乐和《武》乐。 在孔子看来,礼追求的是秩序,乐追求的是和谐,礼和乐只是工具、形式,和谐仁爱才是根本。所以孔子再三强调礼要注重诚笃恭敬的实质,而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的铺张奢侈。为了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对各种不符合礼仪的言行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时时处处严格按照礼仪行事。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的美善标准,对弟子的礼乐之治实践给予鼓励和支持。 论天命 天命观,是关于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论语》中的“天”字用了19次,有时指自然的天,有时指宇宙万事万物的主宰。《论语》中的“命”字用了21次,其中言天命的只有少数几个。《论语》中,孔子直接言天命的,只有两次:一是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一是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在孔子看来,作为宇宙主宰的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和主宰人祸福的力量,因而被人误解时,他指天以发誓;身处逆境时,他谈天以自坚;遭困惑时,他对天浩叹。孔子认为天不可欺,强调行事要光明正大,仰对苍天而心无愧疚;孔子不怨天尤人,强调用达观的态度去对待人事的否泰。孔子承认天命,认为“天命”主宰着宇宙,是人所不能选择和决定的,要求对天命心存敬畏之心。孔子不听天由命,尽管在现实中推行自己的主张处处碰壁,但他始终保持积极用世的心态,“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于鬼神是否存在,孔子并未多加评说,也不反对别人对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他更关注的是如何为现实服务。 论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尽管《论语》全书中只有这一章提到“中庸”二字,但《论语》所记的孔子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包括孔子“仁义礼”结合的思想体系,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因时制宜的出入进退和待人接物的活动等,都贯穿了中庸思想。“中”是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顺其自然)而不变。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正,孔子高度赞美尧舜“允执其中”的治国方法,强调治理天下,处理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首先要中正,要做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它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对貌似中庸,处处搞折中主义的老好人“乡愿”,孔子斥之为“德之贼”。在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上,孔子主张“和而不同”,承认矛盾和差异,强调各种矛盾的和谐共处。在人际关系上,孔子强调适可而止,不可则止,不自取其辱。中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孔子自称“无可无不可”,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 论其他 孝是道德的伦理基础,是仁的起点。孔子把孝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有严格的要求:第一是“养”,即在物质生活上高度关怀和用心赡养、护理父母。要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第二是“敬”,即孝顺父母,在外表上和颜悦色,真诚自然,从而使父母内心欣慰,精神愉快。第三是做到“无违”,即对父母,一切必须按照礼的要求做。 孔子认为,提倡“孝”可以预防犯上作乱,求得政治上的稳定。“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言语是人们最方便灵巧的交际工具。孔子认为,言语不仅有成事的功能,而且还有传达的功能。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也就是说,知言才能知人,言语具有传达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发挥言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必须遵守一些准则。概括起来,有信实、慎实、笃行、德操、恰当等准则。言语交际中,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当,所以孔子总是教导人们,说话必须谨慎,并以此作为对君子的一项基本要求。 孔子还把一个人的言语同他的德操联系起来,认为君子应当首先修养自己的德操,然后再应用精当的言语。 来自:宋老师语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