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驿道∣张玉虎:文武双星聚赤桥

 享道 2020-09-11

请戳:享道商城

文武双星聚赤桥

张玉虎

驰誉中外的晋祠,无疑是太原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景点。就象凌空的皓月容易使它围的星群暗然失色一样,晋祠的光泽也使得附近许多本来很有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的景点备受冷落。赤桥就是其中的一处。

赤桥在晋祠的北面,与晋祠仅隔着一条极为狭小的河沟,不下雨时,沟里并没有水,随着村镇面积的扩大,两者几乎连起来了。村名之所以叫作赤桥,是因了战国初期的一则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相传当时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臣,而以智伯和赵襄子势力最大,在两强相争的过程中赵襄子与韩魏两家联合起来灭了智伯瓜分其地,从而形成“三晋”之势。由于赵与智积怨很深,赵襄子不但杀了智伯,还“漆其头以为饮器”(《史记·刺客列传》)。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了报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心要给智伯报仇,计划刺杀赵襄子,害怕别人认出他来,他往自己身上抹上大漆使皮肤溃烂,口里吞上烧红的炭块把嗓子弄哑,结果持剑埋伏了三次都未能如愿。最后一次还是赵襄子被他的忠诚执着所感动,脱下自己的衣服来让他泄恨。豫让拔剑横眉怒目地在赵襄子的衣服上刺了几剑以后,就自杀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这两句在古书中常常见到的话,就是出于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豫让的部分。“赤桥”这两个字的历史,是与“三晋”一样久远的,豫让的那种“国士待之,国士报之”的信条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数千年来中国士大夫阶层所奉行的圭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之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国士”,就把他最后藏身并在那里献出一腔热血的小桥命名为赤桥,并在那里建起了一座祠堂祭奠他。村名于是也就叫作赤桥了。现在,赤桥村里尚有赤桥遗址和豫让祠,虽然保护得不如人意,但徘徊期间,思古之幽情还是很深的。

从豫让祠沿小巷往西不出百米,路南有个其貌不扬的四合小院,那就是刘大鹏先生的退想斋。

在豫让祠边出生的刘大鹏先生(1857—1942)是土生土长的赤桥人,他生于清朝末年,幼年从师受业,读四书五经以求取功名,1884年中举人。按当时情况,该能从衙门中谋得一碗饭吃,但他却因生性耿直兼家境贫困没有做过官吏,从1886年起为人当塾师近20年,后来在家乡太原县当过小学校长。他家中少有田产,农忙时督率子女耕耘收获,一生自食其力。刘大鹏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地方上兴办过不少好事,曾募捐集资修葺晋祠殿宇及附近的道路,兴办过水利,还呼吁反对过当时的苛捐杂税,在当地民间有极好的口碑。在到京城参加三次会试不得志后,他就看透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远离官场,用主要精力从事撰述。并把他的书房命名为退想斋。他一生著有《晋祠志》《晋水志》《游绵山记》《潜园琐记》《汾水河渠志》《愠群笔谈》等几十种著作,其中的地方志部分是其精华所在,特别是他的《退想斋日记》忠实地记录了从他34岁开始至他临终51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如刘先生在1932216日的日记中写道:本省之机关报于阳历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一号改为《太原日报》。刘先生也可以算是我们所知的太原日报最早的读者了吧。刘大鹏先生的价值虽然至现在亦没有完全被我们这些老乡所认识,但是他的成果和他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前不久就有一位英国女学者万里迢迢来到退想斋前想了解点什么:因为她就是从事刘大鹏研究的!现在的退想斋虽然没有了刘大鹏先生,缺少了原来的书卷气息,但仍完好如初。院心里铺着的零落石块,据说是刘先生当年一块一块地从外面捡回来的,它们象无言的诗无墨的画一样点缀着退想斋,使到访者追怀先贤,能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遐想。

赤桥村的一条小巷里,蕴藏着两颗巨星。一个武士,一个文人;一个杖剑寻仇,一个秉笔书史;一个生于封建社会之头,一个生于封建社会之尾,短短的百米距离。好象浓缩了长长的三千年历史。小小的赤桥村,好象竟有气魄把整个的中华文明史揽入怀中!

平时人们到晋祠游览,往往只是到“晋祠庙”内和“庙”前的公园里赏玩,很少有人涉足赤桥这样的静避之地。如果你是太原人,如果你不是第一次到晋祠,如果你有寻幽访古的雅兴,何不把你的活动半径扩大一点儿,越过那条狭小的河沟,到赤桥村里看一看豫让祠与退想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