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故事描述的现象叫植物的“非时开花”,算是一个“异兆”,往往意味不祥,但本故事则是“吉兆”;所有未发生的事情都会有预示,就看你能否觉知。主人公梁克家既是状元,又做过宰相,对传统社会的文人来说,这算圆满了。 
【原文】 绍兴二十八年九月,潮州掲阳县治东斋梅花盛开,岭外梅着花固早于江浙,然亦须至冬时乃有之,邑人甚以为异,士子多赋诗,大抵皆谄令尹。时梁郑公正为馆客,寓此斋,亦作一篇曰:语意不凡,殊类王沂公“虽然未得和羹用,且向百花头上开”之句。明年还泉州,解试第一。又明年遂魁天下,致位上宰。(右二事见潮人王中行教授所作《图经》。)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九月,潮州揭阳县衙门里的东斋梅花盛开,广东这一带梅花通常开花比江浙地区要早,但一般情况下也得等到冬天才开。本地人觉得很奇异,很多士子赋诗赞美,差不多都是拍本地县令马屁的。当时梁郑公(宋宰相梁克家)在衙门里做家庭教师,他正住东斋,看到这景象,也写了一首诗:“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梅枝特地香。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看来水玉浑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简释:霜降之时,菊花凋谢了,梧桐树叶也都飘落了。是谁让我这东斋气场先变化了?要不是造物主特别眷顾人间,怎么会让这梅花开得这么香呢?像宰相那么重要的工作也许可期,梅花一开,其他花都比下去了,这梅花盛开,水玉相映一体,很漂亮,我写首“水龙吟”夸赞一下)梁克家写的这首诗语意不凡,非常像王沂公(王曾)写的另外一句诗:“虽然未得和羹用,且向百花头上开”。(简释:本诗也是吟咏梅花的。和羹,原意指的调制羹汤,跟上面“燮调”意思一样,都是调制,引申义都是以宰相的身份协调组织人事、行政。一梅压群芳)梁克家第二年回到泉州,参加秋试,获得第一,下一年(绍兴三十年,1160年)获得状元,后来他真做了丞相。【祥宏点评】:这种故事按《太平广记》的分类叫做“征应”,《夷坚志》经常说的“梦征”属于“征应”的一种,比如洪迈记述他两位兄长进士及第的《松毬》故事就属于“征应”;梁克家,福建泉州人,状元宰相双料“冠军”,后被封为“郑国公”,所以故事说他是梁郑公。故事说到王沂公,是宋代另外一位著名宰相,叫王曾,被封为“沂国公”,同样是状元宰相双料“冠军”;这也算文坛趣事,一个是说梁克家获得状元有预兆,九月梅开。另一个说能当宰相的人诗中意气风发的感觉、当仁不让的状态隐藏不住,都暗含着“一花压群芳”之意,包括王曾那句诗,寓意相同。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0-聊聊《夷坚志》里的“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