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笔记之十六:错别字?你牛那就是通假!汉字造字方法简议

 混沌评说 2020-09-11

    提到中国国土面积,众所周知,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各位朋友们,一定要记得海洋国土别遗漏),其中陆地面积和整个欧洲陆地面积相当;但欧洲有大小40多个国家/地区,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统一向心力的国家。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两千多年前起,秦始皇就基本做到了文字的统一,这就让中国在整个世界都显得非常别致:有时不同地区的人语言都未必相通,但却用着一套文字;现代人和几千年的先祖们用的也几乎是一套文字(字形、字体的演变仍属在一个体系内),稍微有点基础就能读几千年前的著作——这在中国太普通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但这点其他文明、其他国家都非常罕见,之前的文字都需要专家学者去破译,一般民众根本无法直接阅读、传承。

今天混沌就带大家认识一些汉字相关的基础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场合来不及抱佛脚。

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就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其序言中说汉字是皇帝的史官仓颉受鸟兽足迹启发创造的汉字——这显然不足采信。汉字应该是在长期应用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目前的样子,其势必是集体智慧,不可能是一个人单独的功劳。

汉字的构造,有六种类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A、象形;就是画成一种东西的形状,典型的如日、月,其形体之初就是描绘的太阳、月亮的形状。

但世间很多事物是无法用画笔描绘的,所以此法所造之字,不会太多。

B、指事;一说是指无法画出来、象形法无法表达清楚的事、物,但也有学者否认这个说法,他们认为指事应该是指示物体位置、方位的意思;如上下二字,在篆书(别急,后面会解释不同字体的区别)中,上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面,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下面,这个一,也并非是数字一,只是来表示界面。很明显,这个造字法所造之字,肯定也不会太多。

C、会意;会就是训合的意思,会意就是合两个字的意思来表达一个字的意思;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都是典型的会意字;这个造字法造出来的字也有限。

D、形声;原则是用两个偏旁,一个表示意思,一个表示读音;这个方法大大扩充了汉字的数量,古人因此说“文字之用,遂可以至于无穷”。而在实际应用中,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左形右声(材、铜)、右左声(攻、颈)、上形下声(爸、花)、上声下形(斧、想)、外形内声(固、园)、外声内形(闷、闻)等等,甚至还有形、声分布在一角的情况,如裁、醛等。

    目前,汉字中最多的应该是形声字。

E、转注;读音相近、意思也相近,本来是出于一源,而后逐渐分化的,如考和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老是同一个字;先秦时代,考通常用作父亲的称呼,直到今天,某些墓碑上会有“先考”表达去世的父亲的含义,但后来两个字的含义逐渐发展的大相径庭,成为两个字;同样的例子还有夥和多。

F、假借;就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但为了表达的需要,就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强行赋予已有字新的含义;后来在实际应用中又发展出一个分支,就是通假字,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使用过程中不用已经约定俗成的字,非要用一个字形相似或者读音相似的字。真怀疑是不是写的错别字。

对此,混沌的初中语文老师有一深刻论断:鲁迅就算是用了别字,那也叫通假字;而你,只有错别字,不可能存在通假一说——除非,你成就超越鲁迅。

以上就是六种基本的造字法,特别是其中的形声字,几乎可以无限扩充,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数量,据学者分析,秦代通行的汉字数量大约在3300左右,而到了东汉,《说文解字》里面就记载了9913个字;而到了清代,《康熙字典》中共收录汉字47035个!

当然了,汉字除了个数的变化,也存在字体、字形的演变,比如几千年来就有篆书、隶书、正书(正楷)、行书、草书的区别,这个留待下一篇来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