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昵称32901809 2020-09-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李时珍为何弃文从医

  • 三试不第,改换师承

苏轼是不幸的,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是幸运的,迎来了这位冠绝天下的才子,给黄州后人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故事。公元1531年,十三岁的李时珍在父亲李言闻的带领下,来到了黄州府,参加童试,中了秀才,父亲自然喜不胜收,带领他来到了黄州东门城外的东坡,给他讲述东坡的来历,讲述这位才子宦海沉浮、三起三落的故事。作为父亲,他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取功名,进士及第,光宗耀祖。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1534年,1537年,1540年,李时珍分别参加了三次乡试均未高中,残酷的现实给自己上了一课,或许受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李时珍内心更喜欢医学,并不太喜欢背那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文章,而对《内经》、《伤寒论》有非常多的兴趣,这或许是药圣没有考上举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一个完美解释,如果这不够完美,我们还可以加上当时科举考试中行贿成风,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影响了他的发挥。

1541年,二十四岁的李时珍向父亲坦露内心,决定弃文从医。他落榜后,写过一首小诗用来表明心迹“身如逆水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致死不怕难”,如果这首诗不是后人杜撰的话,就这首诗的价值来看,李先生弃文学医是对的。

1541年到1551年期间,李时珍改换师承,拜师顾日岩,学习经史子传、乐府农圃、医卜星相等实用的学问,不再专注于四书五经。多年后顾日岩的后辈,文学家顾景星在他的《白茅堂集》中写道

“(李时珍)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gui)。善医,即以医自居。”

李时珍弃文从医,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思想作祟。


  • 行医乡间,积累经验

这期间他跟随父亲坐堂问诊,通读医书。至今有很多他行医的故事在当地流传,我们讲一两则:

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的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急忙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坐在病人床前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掖紧被子睡一觉,发发汗,病症就会减轻许多。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人能不能吃鱼?”李时珍抬头看到屋檐下挂着两条乌鳢鱼,笑着答道:“无妨,可以就着姜片下锅熬汤,对发汗更有益处。”

李时珍辞别了这位病人便去了其他几家瞧病去了,等他忙活了半天回到家里,刚要休息,这位伤风病人的儿子气喘吁吁地赶来,说他父亲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瞳孔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不过气来。李时珍听了,大叫不好!这要闹出人命。幸好他的父亲李言闻挖药回来,便抓了几样草药和李时珍火急火燎地赶到了病人家里。

李言闻当过太医,也是蕲州当地名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后,病人见轻许多,又望闻问切,开了几具治疗伤风病的草药,只几天功夫病人就能下地干活了。这件事情对李时珍的触动很大,他下定决心搞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与药理,一边行医采药,一边四处拜师,无论是山野樵夫,还是农家渔人,只要有可取之处,皆记录在案,为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蕲春县中仍有人讲述这则故事,并且蕲州还有老人保留着不用生姜煮乌鳢鱼的习惯哩。

他的父亲也教育他,看病“望闻问切”四件事,缺一不可,哪四件?有诗曰: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时珍很是受用,医技也逐步提高,父亲也把当太医时总结的切脉技术传授与他,时珍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还有一则故事,说出来以飨读者。


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经常背着药篓,带着药锄在雨湖对岸的山乡旁,边挖药边行医。有一天,他又来到这一带,没想到上午还好好的小溪流,下午突然因为涨水,把走过的路都淹没了。返回的时候李时珍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扭着了脚,正在为难之际,有个五大三粗的年轻人走过来,说:“您是不是李时珍,我背你过河吧!”

过河后,李时珍对年轻人说:“谢谢壮士,不过在你背我过河时,我给你切了一下手脉,发现你筋骨有疾。现在我给你开一张药方,只要照方抓药,连服一星期,保你无事。”年轻人听后,说道:“有劳李郎中您了!”心中却不以为然,心想我们渔人总是水里一脚,岸上一脚,泥里又一脚,这点筋骨痛不算什么事。还不如省下抓药钱去割点肉买几两盐巴,再买壶好久来的实在,于是等把李时珍送回家,他就把药方扔了。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半年后,李时珍又来到了这里,听到小河附近的塆村里有人家在哭泣,原来是一家穷人的大板锄(当家的,当地方言)瘫倒了,全家老的老,小的小,缸里无水,瓮里无米,灶里没柴,只有哭声一片。李时珍走进屋中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床上所躺之人正是那天背他过河的年轻人!问清情况之后,他才知道,年轻人没有按照他说的去办,小病不诊,酿成大病。经过仔细诊断,他对年轻人说:“你这是筋骨病,水边的人,常年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干干湿湿,十有八九会患这种病,严重者会瘫痪,幸亏你年轻,还有得治!”

听说能够治好年轻人的病,他的左邻右舍都围拢过来,有的说:“李郎中,您就赶快给他治吧,一家人全指望他!”有的说:“富帮富,穷济穷,需要多少钱我们帮他出,李郎中您快开药吧!”李时珍看到大家都人心肠,心里也为这家人高兴,说道:“这雨湖鲫鱼就是一味好药,它可不同与别处的鲫鱼,背脊草青,腮边金黄,尾鳍比一般鲫鱼要多两根刺,有温中补虚的功效,用它和金荞麦一起煮,然后吃鱼喝汤不出一月,我保病人能下地干活。”

“李郎中,这雨湖的鲫鱼好办,可这金荞麦是什么,去哪儿找它?”乡亲们问道。

“金荞麦俗名叫秃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对面凤凰山上!”李时珍说完,带着乡邻去了山里,寻找金荞麦去了,他教乡邻如何辨识金荞麦:根似羊蹄,叶似牛舌,如何炮制,如何服药。不几天,这位年轻人在李时珍的治疗下,很快康复了。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金荞麦

李时珍为何编著《本草纲目》

  • 医技渐精,编著药书

这两则故事是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不知道蕲春县的年轻人中还有多少人能够讲出来。故事中两次喝鱼汤,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时珍愈发感到编写一本用药指导书籍的重要性了。当然故事中的生姜煮乌鳢鱼致病,金荞麦煮鲫鱼治病,没有太多科学道理,是民间传说,是大家对药圣编写《本草纲目》的美好向往。

不过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它记录在《本草纲目》这本书里:

《卷十三▪黄芩条》

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这次李时珍病的厉害,“皆以为必死矣”,没想到父亲用黄芩汤救了他,“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得以第二次参加乡试。虽没中举,但这次生病对作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从这件事来看,李时珍弃文从医的苗头由此而始,以后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对黄芩的用法介绍的最为详细,几乎贯穿全书,莫不与此有关。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黄芩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黄芩

在蕲北山区一代朱氏后人中,也流传一则“附子和气汤”的故事:说的是封在蕲州的第一代荆宪王朱瞻堈的玄孙——第一代富顺王朱厚焜的故事,富顺王的孙子患了一种怪病,爱吃灯花、生米,四肢乏力,不思茶饭,有气无力,富顺王请李时珍为他的孙子诊断,李时珍经过望闻问切后,判断为得了虫癖症,开了一剂药即治愈了,从此与富顺王交情莫逆。后来富顺王日老渐衰,精力不济,虽然立了世子,但是感觉世子不堪大用,过于仁慈,优柔寡断,随想换掉他,改立自己宠爱的小妾的儿子。可是世子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爱民如子,老百姓都拥护世子继承王位,况且废长立幼不合伦理。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一日,世子患病,富顺王邀请李时珍来王宫看病。诊断好后,李时珍对富顺王说,世子是体察民情,连日奔波劳累所致,气血不通,导致内火上升,忧郁内结,病倒在床,时珍开了一方,名曰“附子(父子)和气汤”,富顺王接过药方,顿时明白李时珍的用意,决定不再废长立幼。后来世子继位,蕲州人民得到世子很多照顾。

顾景星的《李时珍传》记有此事:

富顺王庶孽,欲废适子(同“世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子。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而编著《本草纲目》的原因,我总结有三点:

其一,在自己看病的过程中,发现了先前医书的种种错误和不足,想改正过来。

比方说苏恭的《唐本草》记载柚的性味“柚之皮浓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梦溪笔谈》记载“(唐本草)此误也。柚皮极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橙耳”,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旧说小为橘,大为柚。今医家乃用黄橘、青橘,不言柚。岂青橘是柚之类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橘、柚,苏恭所说甚是。苏颂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黄者,乃以为柚,误矣”,指出前辈错误,并加以详述。

《卷四十四▪乌贼鱼》记载“【正误】鼎曰∶久服,绝嗣无子。时珍曰∶按∶《本经》云∶主症瘕,无子。《别录》云∶令人有子。而张鼎此说独相背戾,亦误矣。若云血病无多食咸,乌亦主血闭,故有此说。然经闭有有余、不足二证。有余者血滞,不足者肝伤。乌相合,岂有令人绝嗣之理?当以《本经》《别录》为正。恐人承误,故辨正之”,改正了乌贼鱼药性绝嗣无子的严重错误。

类似的太多了,几乎每一种药物,李时珍总能给予自己的观点,尤其在【发明】(说明)这一项目中体现出来。

其二,与异端邪说作斗争,纠正当时不良风气。李时珍主要生长在嘉靖年间,嘉靖皇帝迷恋仙术,热衷于“长生不老”,在皇帝的亲身亲为下,王公大臣、士大夫,但凡有头有脸的莫不以炼点仙药,吃点仙丹,读点仙书,沾点仙气为时尚。当时有诗“使君昨朝持药去,今日人来乞墓铭”描写的是吃仙药的人前赴后继,凡是带仙字的莫不畅销,洗脸盆叫仙盆,茶几叫仙几,书带仙字就是畅销的保障,正因为如此,李时珍的书写出来,差一点出版不了。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本草纲目》里经常出现“真人”、“道士”字样,李时珍有时直接引用道士的说法,譬如《卷三十▪梨条》里写道“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实白道士。道士诊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疾自当平。士人如其戒,经一岁复见吉老。见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惊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痊理”。

《卷二十六▪青精干石饭条》记载“今茅山道士亦作此饭,或以寄远。重蒸过食之,甚香甘也”、“时珍曰∶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估计李时珍也受皇帝影响,道家思想在本草里有直接的体现,写本草也是对道家正统的修行,与走下三路的方士作斗争。当然十道九医,道医不分家,我们不吹毛求疵。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郭若沫题词现藏湖北博物馆

其三,受父亲影响,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时珍祖辈行医,爷爷是一位铃医(游医),他的父亲李言闻当过太医吏目,所著丰富,有《医学八脉注》、《医学发明》、《人参传》、《四诊发明》、《脉学发明》、《痘诊证治》、《蕲艾传》,删补《四言举要》,李时珍当过楚王宫的奉祠正,负责良医所,后来被楚王推荐到皇宫当了太医,除了《本草纲目》外,著有《奇经八脉考》、《频湖脉学》、《白花蛇传》、《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频湖集简方》、《邁(迈)所馆诗》(在邁所馆坐诊)、《集唐律》、《天文地理、奇门遁甲》,共有八门医学书籍,两门诗集,一本杂论。抛开《本草纲目》的成就,医术谁高谁低,李时珍与父亲真的难分伯仲,或许没有重写本草前,大家都称他为李言闻的儿子李时珍。

明代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万学斋和李时珍都是同一时期的名医,但是现在有几人记起万密斋。李时珍所著书籍,只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频湖脉学》保存下来,他父亲的书籍可惜没有流传开来,至于万密斋只有中医专业的童鞋和他老家罗田县的人才知道他吧,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必须有真本事才行——医药并精。

李时珍因何而伟大(《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书籍)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研究《本草纲目》的专业文章太多了,无论是中医专业的研究生,还是搞药学研究的,似乎都绕不开《本草纲目》,我一个非专业人士也班门弄斧,从非专业角度谈谈。

  • 实践让《本草纲目》与众不同

蕲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四宝:蛇、龟、艾、竹;有八景:麟阁江山献绮罗,太清夜月宿嫦娥。凤凰岗上晨钟响,龙眼矶头夕照多,城北荷花开锦幛,湖东春水泛金波。鸿州烟雨将收尽,龟鹤红梅雪满坡。这四宝与八景,为李时珍研究药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蕲州志》有载:“蕲人通艺术者,自方珍以来,他技无闻,谓不医者为不孝,盖技也进于道矣。”蕲州本地有名的医家有张慕恺、陈泰、庞宪(时珍弟子,字鹿门,对《本草纲目》亦有贡献)、韩泰、郝守道、蒲心伟、严政、顾天锡,当然还有李时珍父亲李言闻。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伟人说的这句话,说在李时珍身上丝毫不为过。别人著药书,没有实验吗,李时珍实验的更多;没有四处拜师吗,李时珍拜的更多;没有跋山涉水吗,李时珍走的更远;没有读先前著作吗,李时珍看的更多。更多的实践让李时珍从蕲州这么多医中脱颖而出,留名青史。

“古今医家书目内容:时珍曰∶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时珍今所引,除旧本外,凡二百七十七家。”

“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内容:时珍曰∶自陶弘景、唐、宋以下所引用者,凡一百五十一家。时珍所引用者,除旧本外,凡四百四十家。”

这些书籍,李时珍不光看了,还仔细的考证。

《卷二十六▪罗勒条》写道:“【发明】时珍曰∶按∶《普济方》云∶昔庐州知录彭大辨在临安,暴得赤眼后生翳。一医用兰香子洗晒,每纳一粒入内,闭目少顷,连膜而出也。一方∶为末点之。时珍常取子试之水中,亦胀大。盖此子得湿即胀,故能染惹眵泪浮膜尔。然目中不可着一尘,而此子可纳三、五颗亦不妨碍,盖一异也。”李时珍《普济方》记载的,又重新试验加以证明。

别人家写白花蛇:“白花蛇出蕲州。背有白花。出黄州者,虽死,两目有光,入药甚效。今临安于潜山中亦出此蛇。春有白花方胜,头有一小角,云亦能治病也。”

或者“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其文作方胜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断之。续以木脚。此蛇入人室屋中作烂瓜气者,不可向之,须速辟除之”。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本草纲目》写白花蛇:“时珍曰∶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故罗愿《尔雅翼》云∶蛇死目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如生舒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又按∶元稹《长庆集》云∶巴蛇凡百类,惟褰鼻见之。毒人则毛发竖立,饮于溪涧则泥沙尽沸。鸟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术制之,熏以雄黄烟则脑裂也。此说与苏颂所说黔蛇相合。然今蕲蛇亦不甚毒,则黔、蜀之蛇虽同有白花,而类性不同。故入药独取蕲产者也。”

高低立判,作者若不是躬亲实践绝不能写的这么深刻,即使自己不上山抓捕,至少也跟随猎户上山,详细询问,炮制成药,仔细研究。当然,这有一点田忌赛马之嫌,白花蛇是蕲州专属。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 创新给了《本草纲目》无穷的生命力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主席说的这句话同样激励着我们年轻人。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是在传承中的求实创新,改变了以往本草分类的方法,增加了374种新药,其中不乏樟脑、曼陀罗、番红花等来自域外的药物。三七就是李时珍新增的药品之一,里边同样有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李时珍去南京赶“三皇会”。在药王庙前的小摊上,他看到了一种圆锥形的黄黑色植物的根。时珍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药以及读到相关记载,他上前询问,药贩子说:“这叫三七,是云南省的特产,能止血、祛瘀、是西南军治疗金疮的关键药物。”不仅如此,药贩子继续补充道:“在我们那里打仗被刀割,或者打猎受伤流血动用三七止血,孕妇大出血也可以用三七止血。”


三七

李时珍将信将疑取了根部一点放进嘴里咀嚼,它尝起来甘甜,气味闻起来微苦。李时珍立马来了兴趣,问道:“我全要了,给开个价吧。”“一两金子一两药,您带的钱够不够?”药贩子一开口吓了他一跳,只好叹口气离开了。刚要起身,一位云南大药商见了他,看他脸色又瘦又黄,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拿着一大袋药材。估计这是一位对医学有深入研究的人。问道:“敢问阁下大名?”“我是蕲州郎中李时珍。”

“原来是荆王府奉祠正李东壁先生,慕名久矣!我知道您在编写药书,送您几棵三七吧,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三七。”说着云南的药商抓取了自己携带的几片三七,递给李时珍。后来李时珍选取三七的各个部位进行试验,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检测,从各个方面收集治疗效果,把三七列入《本草纲目》,并写道:三七【释名】金不换。

不仅创新,难能可贵的是李时珍是在求实中创新,他厌恶方士之流及追求求仙药行为,但是金石药物却有能够治病的延年益寿的,李时珍并没有因为个人喜好而给忽略,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该质疑质疑,该褒奖的褒奖,太多了,不再一一举例。

李时珍格物明理,知行合一,躬亲于实践,在求实中创新,不是因为聪慧而伟大,而是因为平凡中坚持而伟大。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明代流行知行合一李时珍也受影响

医药并精之外的李时珍

好的医生必须要有好的品格,李时珍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与阿谀奉承之人同流合污,任太医仅一年就辞职不干了,结交的人都是品行高雅之人。他喜欢梅花,与善画的刘雪湖交往,把他画的梅花用在《本草纲目》图谱里。当刘雪湖罢官归家时赠诗一首:雪湖点缀自神通,题品吟坛动钜公。欲写花笺寄姚淛,画梅诗句冠江东。当武昌府吴国伦(上篇文章中的吴明卿,后七子之一,与王世贞、李时珍均有交情)罢官归家时,他赠诗一首: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久孤兰杜山中待,谁遣文章海内传?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李时珍仅存这两首诗吧,还有上面提到的一首未加考证的言志诗。

钱文忠教授讲李时珍时提到过一则故事,太喜欢了,大意是有一个知府向李时珍求长生不老药,李时珍给他开了一个千年长寿方:“千年陈谷酒,万载不老姜,隔河杨搭柳,六月瓦上霜,连服三万七千年。”里边的东西好找不好找不说,要想长寿就得服上万年。这则故事一则说明当时求药风气浓,另一方面说明李时珍对于权贵的态度,对当时追求长生不老药的人嗤之以鼻。

《本草纲目》很完美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卷五十二▪人魄条》

【集解】时珍曰∶此是缢死人,其下有物如麸炭,即时掘取便得,稍迟则深入矣。不掘则必有再缢之祸。盖人受阴阳二气,合成形体。魂魄聚则生,散则死。死则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魄属阴,其精沉沦入地,化为此物;亦犹星陨为石,虎死目光坠地化为白石,人血入地为磷为碧之意也。

【主治】镇心,安神魄,定惊怖颠狂,磨水服之(时珍)。

李时珍也做了说明:“《神农本草》,人物惟发一种,所以别人于物也。后世方伎之士,至于骨、肉、胆、血,咸称为药,甚哉不仁也。今于此部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惟无害于义者,则详述之。其惨忍邪秽者则略之,仍辟断于各条之下。”对于更多少儿不宜者,则略之。

其实《本草纲目》有很多也是直摘录前人著作,并没有试验,为什么,修本草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事,他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

《卷二十五▪饭条》

人尿床,以热饭一盏,倾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病者知。又乘热敷肿毒,良 (时珍)。

总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卷五十▪豕条》

中猪肉毒∶猪屎烧灰,水服方寸匕。(《千金》)

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李楼方)

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千金》)

网上有很多嘲讽中医的,拿这些举例子。也有说《本草纲目》堪比《笑林广记》,其实在我看来这正是李时珍求实务真的表现,自己没有实验过,给录入下来,让后人试验,难道药圣真的认为母猪屎能解一切毒?没有试验过,不删除,自己验证不对的删掉,这是我们做科研所需要的,不要妄加否定前人。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蕲州古镇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一方水土一方人

“《本草纲目》享誉世界,不只在于李时珍建立的药物学分类体系,更在于承载了中医躬亲实践的求知精神、继承发展的创新精神”,“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愿更多人的能够走进这个行业,药材好,药才好,中医的振兴也不只是编几本书,建几所医院,离不开好的药材和炮制,离不开更多的“李时珍”,在祖国的万水千山里再去寻找那些未被发现的秘密。

药圣李时珍下:十三岁即中秀才,二十四岁改行学医,十年不出户庭

(文/伯虎,根据历史文献改编,比正史有趣,比小说有料,张伯虎为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