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假文化

 65顽童 2020-09-11


明艳灿烂的假鲜花、染成熟紫色的杨梅、乔装打扮的长毛假野鸡、黄泥掺红颜料搓成丸子冒充老鼠药……这些假货在清朝老北京的市面上比比皆是,真是骗你没商量!甚至一度有谣传说“地沟油”也是清朝的产物。虽然现有的资料和文献不足以考证这一说法,但是国人造假的功夫当时已经是炉火纯青。

造假文化 

老北京造假,很“接地气”。大文豪纪晓岚曾经在书中提到,他买过一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外面敷了一层羊脂。他的仆人花两千文买了一双皮靴,觉得很划算。一个下雨天仆人穿着新皮靴出门,回来却光着脚。原来靴筒是用乌油纸揉皱做成,靴底则是糊上破棉絮,旁边用布缝起来的,一着雨水就七零八落。除了日用品,文玩更是假货重灾区。纪晓岚在京城买了十六块“明代名墨”,装在一个大的旧盒子里面,像是很老的旧东西。买回去一用,那墨竟然是泥巴做成,只是表面染成黑色,就连上面的白霜,也是放在潮湿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大学问家都被坑到,更别说那些外行人。造假技术一脉相承。古玉价值连城,其标志是有“血沁”,这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之故。制作“血沁”,一般在大缸里用猪血拌黄土,再把玉器埋进去,时间一长,它不光有“血沁”,还有“黄土锈”。还有用杏干、乌梅干或山里红干煮水染色,后用蜡“上光”者。这种技艺一直从清朝传至民国,直到现在还有藏家被骗,去潘家园、琉璃厂倒腾老物件的朋友们可是要仔细了。食品造假最让人揪心。清朝小说里提到,有人晚上买了一只炉鸭,回来一看,鸭上的肉都吃完了,只剩下完整的骨头,里面装了泥巴,外面糊了纸,染成被熏烤的颜色,涂上油,只有两只鸭掌和鸭头、鸭脖子是真的。当时没有化学添加剂,没入口伤害到人体健康也算是万幸。但是造型如此逼真,让人哭笑不得。


造假文化 


色香味俱全的北京烤鸭竟然也可以用纸糊东西能造假,人也有假的。清人笔记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进京等待候补的小官员,偶遇一位丈夫在外地的年轻貌美女子。不久,那妇人家用白纸糊门,请和尚来超度,全家大声哭泣,说是妇人的丈夫在外面去世。妇人家里没有钱,要典当衣物、改嫁他人。于是小官员就上门作了女婿。不久,妇人的丈夫突然回来了,去世的消息是误传。她丈夫很生气,要告官,在妇人和她的母亲不断哀求下,小官员花钱消灾净身出户。过了半年,他看到这个妇人又打官司。原来这妇人是职业“寡妇”,和姘头合谋骗了好多人。最雷人的,皇帝也有假货。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在瀛台,外界杳无声息。某日,武昌城某客栈来了主仆二人。主人长相俊朗,仆人没有胡须,均操北京官话。二人深居简出,仆人进茶食必定下跪,有传呼,则口称圣上,自称奴才。没几天工夫,一些喜欢找路子的官员就风传“武昌来了光绪帝”,一时间来“叩见”的官员络绎不绝。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听闻大惊,严刑拷问,真相得出,假光绪原来是个旗籍伶人,而那仆人则是个守库太监。两个人常听到假亲王、假大臣在外行骗暴富的消息,于是就利用所盗的皇帝行头、宫中器物,到各地大行其骗。后来,假光绪和太监仆人一起被处斩。


造假文化 

真光绪在瀛台了却余生而假光绪在外头招摇撞骗纪晓岚总结说,人情狡诈,受骗的人要么是占便宜,要么是图方便。但是时下造假的手段已经比清朝高明万倍,除了消费者把握心态,商家要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监管方也要有所作为积极执法才能正本清源。

(作者:富察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