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看相分三个层次,一看形、二看色、三看气。人一生的顺逆,主要看形体、看格局。可一时的吉凶,往往要看气色。大凡一个人的面部滞色昏暗的,而气又显得虚浮无力,相貌再好也难体现好相。色彩莹润带有光泽并且气足气旺者相貌再不好一生也很通达、顺利。 点击加载图片 曾国藩认为,面部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大命,那么气色则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小运。气是一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之神,在人体内部表现为人的精神,在人体表面表现为人的气色。 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一个人的气色,能间接反映出其身心的健康状态。一个身心失调,或有某些恶习的人,气色自然不佳。气色丰盛,表明活力充沛,精神焕发,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点击加载图片 《冰鉴》中认为,面部象征着人的大命,气色则象征着人的小运。大命是由先天生成的,但仍应该与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运也应该一直保持顺利。所以如果光辉不能焕发出来,即使是珍珠和宝玉,也和碎砖烂瓦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色彩不能呈现出来,即使是绫罗和绵绣,也和粗布糙葛没有什么二致。大命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祸福,小运也能够决定一个人几个月的吉凶。 在传统文化中,“气色”是分为“气”和“色”两个概念的。“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围棋中如果棋子无“气”,意味着该子已死亡。气功中讲求“气”的修炼和运行,气不存,自然无功可言。古人认为人秉气而生,人有寿夭、善恶、贫富、贵贱、尊卑的不同,这些都能够由气表现出来。 点击加载图片 气运生化,人就有各种不同的命运和造化。“气”旺,则生命力强盛;“气”衰,则生命力衰弱。生命力不强,自然难以成功。生命力旺盛,则能长期充满活力,“精神焕发”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色,主要是指人的面色。古人认为,色来源于气,是气的外在表现形式,气是色的根本,气盛则色佳,气衰则色悴。人生病,其气色不佳,就是气色之一说的一种表现。 可见,一个人的个性、情态会在相貌和气色上有所流露。所以,仁厚的人必有温柔的貌色;勇敢的人必有激奋的气色;智慧的人必有明朗豁达的面色。 “人以气为主”,识人时,既要观察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外在的气色。 点击加载图片 《冰鉴》中认为,一个人以气为主,在内表现为精神,在外表现为气色。气色有多种形态:其中有贯穿人的一生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就是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的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实色朴”。 贯穿一年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春季气色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气色为红色——火色、夏色,秋季气色为黄色——土色、秋色,冬季气色为白色——金色、冬色”。 有贯穿一月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叶盛发,十五日之后则若隐若现”。有贯穿一天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渐趋隐伏,夜间安宁平静”。 点击加载图片 曾国藩提出,人以气为主,气在内为精神,在外为气色,把气与色看作表里性的一组概念。观察一个人的“气”,既要观察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外在的“气色”。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观察“气”的门径,也指明了“精神”与“气色”的实质。 在曾国藩的文字里经常会看到“气”。比如他说这个人有“清刚之气,有刚硬之气,有倔强之气,有轻气,有静气,有善气,有书卷气,有士子气,此人口气飞扬”,有这些评语的人,他印象就比较好;反之,“此人气象鄙琐,庸俗气味,庸暗之气,浮华气,俗气,有浊气”,这些人气不足,很难得到重用。他讲的“气”即今天讲的“气宇”,也就是一个人给对方的一种感觉,从外貌到精神、从形到神这两方面给人的感觉。 点击加载图片 人一生要经历漫长的路程,大致说来有四个时期: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各个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和变化都有一定差异,这就如同一株树,初生之时,色薄气稚,以稚气为主;生长之时,色明气勃;到茂盛之时,色丰而艳;及其老时,色朴而实。 人与草木俱为天地之物,而人更钟天地之灵气,少年之时,色纯而稚;青年之时,色光而洁;壮年之时,色丰而盛;老年之时,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几个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 点击加载图片 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以此为准绳,就能辩证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照,可免于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中去。 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常常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内在变化就会引起气色的变化,所以季节不同、气候变化,人的气色也不同。所谓“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取其与四时气候相应所作的比拟。 |
|
来自: 李荣奇bqui68g8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