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20多万大军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解放军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具有长期围困敌军不战而胜的条件。
一,蒋介石已经没有援军可派,包围圈内的杜聿明大军只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己突围。而杜聿明大军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围,已经被证明完全不可能。
二,天降大雪,包围圈内天寒地冻,官兵们连取暖的柴火都已几乎烧光。
三,困军已是弹尽粮绝。蒋介石把南京周围的军粮仓库几乎掏空,包围圈内连老乡们的陈年稻草都被官兵搬过去,煮着吃。为了抢得蒋介石少量的空投,官兵们发生火并,不惜自相残杀。
杜聿明大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包围圈内等死,要么投降。
四,陈官庄的包围圈内,不像长春、太原、北平等城,城内有不少老百姓。解放军对敌进行长期围困,不会造成对老百姓的巨大伤害。
五、敌军在包围圈内饥寒交迫,而圈外解放军有吃有喝,甚至还可以烤着火炉,兵精粮足,外援渊源不断。
在二十多天的围困中,国民党官兵忍受不了包围圈里的饥饿和寒冷,纷纷爬出来向解放军投诚,甚至连副师长都绝望,放弃官职,悄悄打着白旗出来投降求生。在这样的形势下,解放军完全可以不作攻击,不需去付出更大的伤亡,只需继续围困下去,杜聿明大军就可以彻底被围垮。
就在局面僵持的时候,我军的粟裕将军下达了一个命令,给弹尽粮绝的国军送食物,不仅如此,粟裕将军还让士兵停止对国军的进攻。当时很多人都表示不解,我军已经占很大的优势,敌人没有粮草,兵马疲惫,如果这个时候乘胜逐北,一定能大获全胜。可我们偏偏反去支援敌人,难道让他们恢复战力之后再来反击吗?虽然如此,但军令如山,我军将士也服从指挥。食物送到敌军阵营后,他们也是疑惑万分,但还是怀疑的心态居多,认为我军放了药,但禁不住饥寒交加,国军接受了这些食物,我军就趁着此时再次招降。
国军士兵看到我军的温和态度已经开始动摇,他们也不愿意继续斗争下去。侵略者已经被赶跑,正该进入和平时期,这时竟还与自家人打仗,国军已经战败,士气也非常低迷,再遇上我军给他们雪中送炭,都愿意投降。杜聿明看到自己军队的状况,为了整顿军队风气,他将想要投降的士兵严加惩治。但是他对待士兵越是严苛,就越引起士兵的反抗情绪,最终这些士兵忍无可忍,都纷纷转投我军,于是,我军就这样不费力地取胜。
粟裕将军这一招出奇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双方的伤亡,还表现出很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这绝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粟裕将军是一位大将,他智勇双全,带领我军将士屡建奇功,有着过人的智慧,还有无比广博的心胸,我军也正因为这样的风格和气度,才能获得军心民心,取得这一场战争的最终胜利。战场上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不好把控,但是只要得人心,就算是不利的境地也能够马到功成,严苛的压迫必然导致失和,只有关怀才能得人和,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