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六:粟裕与杜聿明的巅峰对决

 梦想童年594 2023-06-05 发布于江西

上一期我们讲到,中原野战军经历了28天的包围战后,成功全歼黄维兵团。

到1948年 12月中旬,整个中原除了杜聿明管辖的三个主力兵团以外,国军已经优势全无。

在黄维兵团覆灭后,蒋介石更是让北上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撤回蚌埠,任凭徐州十几万大军自生自灭。

虽然蒋介石还没有说投降,但这一表现已经在战场上“举了白旗”。

事实上,早在黄维兵团被包围之时,中原国军就已经萌生退意。当中野正破釜沉舟、放手一搏时,华野的粟裕已经与徐州的杜聿明展开了一场统帅与统帅之间的较量。

这场博弈大戏发生在两军指挥部内,虽然没有硝烟,但是其精彩程度足以载入史册。今天,我们就将视角转向华野和徐州,看看粟裕是如何定下淮海战役“胜负手”的。

文章图片1

01

【不要去赌,要拿十足的把握】

整个淮海战役,徐州的战事主要围绕着碾庄、双堆集两大歼灭战展开。李弥、孙元良、邱清泉三个兵团最初想要向东支援黄百韬,结果被华野十纵拦得水泄不通。当黄百韬自杀,黄维被围后,徐州这三个兵团又开始向南突围,结果又被两广纵队以及华野九纵拦住了去路。

因此,徐州战场在华野视角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阻击阶段、包围阶段、歼灭阶段

华野在徐州之所以能够实现攻守易位,离不开粟裕神一般的调兵布置。

在前期的碾庄歼灭战中我们讲到,淮海战役中,粟裕将华野部队运用到了极致,一个野战军同时在三个地方负责歼灭、阻击、包围的任务,凭一己之力硬是扛起了三座大山。

在佩服粟裕拥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同时,还要给予我军高行动力的赞扬。如今,压在粟裕身上的大山正在一个个卸下,徐州国军寸步难行,现在是时候找他们算账了。

文章图片2

此时,来自中央军委以及情报处的消息如雨点般传到华野指挥部。种种迹象表明,徐州国军已经准备撤退,现在需要做的,是让华野尽全力拦下并歼灭从徐州逃跑的杜聿明三个兵团。

但是中原不同于东北,国军在东北只有一个山海关和营口两条逃跑路线,而徐州的逃跑路线却有千万条,能否准确猜测杜聿明的心思,是粟裕眼下需要做的关键决策。

当时,徐蚌铁路已经掌握在我军手里,因此粟裕认为,徐州国军撤退方向有三条。

最简单的是向东逃往连云港,从海上撤离江北。但目前国军的海上运输实力不足以让三个兵团几十万大军迅速撤离,同时这条路线还要经过我军鲁南的解放区,去这里简直就是送死。

因此粟裕认为,这种逃跑计划只是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杜聿明不会使用。

文章图片3

再来看一看粟裕认为的中策,国军如果考虑大兵团转移,最好的方案是向东南方突围,因为这里地势平坦,且是我军的“真空区”,同时也是徐州前往南京的最短直线距离。

然而,这个想法很快就被粟裕否决了,理由有二

一是这样逃跑相当于直接放弃了黄维兵团,等同于立刻认输,到时徐州国军士气会产生大崩溃。杜聿明作为高级军官,绝不会选择大亏士气的方案。

二是因为徐州东南部虽然地势平坦,但是覆盖着大面积“水网地带”,这里小溪、河流、沼泽纵横交错,非常不适合机械化兵团运动。

一旦选择这里,那么华野将会毫不费力,用脚就能追上坦克与汽车,到时候国军的“钢铁洪流”就是一堆废铁,杜聿明肯定不想让这么多机械部队白白送给我军。

综合以上两点考虑,粟裕觉得杜聿明不会出此平庸策略。

在粟裕心中,国军仍然存在一个逃跑上策,那就是向西南方向突围

首先,华野的包围网主要集中在徐州东侧和南侧,西侧的设防不是很多。

其次,从西侧突围有机会顺路前往双堆集,这样国军就可以营救黄维,还能给中野部队带来巨大压力。搞不好,往这个方向突围一半还很有可能将局势逆转,可谓是一举三得。

文章图片4

下策已经基本被排除,杜聿明会选择东南还是西南?随后的几天,粟裕经常彻夜难眠,当其他指战员已经回屋休息后,粟裕还是会一个人挑灯看墙上的地图,再反复地推演、运算。

根据粟裕的秘书回忆,那些日子,粟裕经常深夜一个人待在指挥室,他的头痛越来越明显,有时候仅仅是碰一下头发丝都会头痛欲裂。

而每每头病发作时,粟裕会时常到院子里抓起一把雪,均匀涂在脑袋上,雪水凝结成冰,重重地刮着头皮,通过搓雪的方法给自己镇痛,同时让自己冷静下来。

在地图下方,有一个专门为粟裕休息的小床,每当天蒙蒙亮时,粟裕就会躺到这里歇息。

有时,当秘书准备给他盖好被子时,却发现粟裕根本没睡,他躺在床上,眼睛瞪得非常大,耳边放着电话听筒,一直在听前线纵队指战员传来的战报。

粟裕不想放下每一处细节,他想通过前线传来的一手战报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尽管秘书多次劝粟裕好好休息,但得到的只有一句话:他根本睡不着。

粟裕很清楚,整个中原至全中国的命运此时已经都掌握到了华野手里,他不能拿几十万解放军战士的生命去赌,更不能拿数万万百姓的未来去赌。他不能猜对,一定要判断对。要想到一个万无一失的策略,这样才能对得起同志、对得起人民。

文章图片5

11月末,中央军委频繁向华野指挥部发电,称邱清泉兵团在东南方向已经大量集结部队,有向东南突围的态势。同时,中央让华野部队全部转移到东南方向拦截。

但粟裕却一再摇头。虽然种种迹象表明,杜聿明已经考虑向东南方向突围,但明明有更好的方案,为何杜聿明不去做?这一点粟裕一时也没能想明白。

11月30日,中野已经将黄维兵团围死,粟裕是时候该交出自己的答卷了。

30日当天,粟裕向华野各纵队发电,命令徐州方面的部队继续围绕南部徐蚌铁路一带部署防御,并且紧盯徐州敌军的动向。如果敌人从东南方向逃跑,各纵队应全力追击,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会将杜聿明的部队拦下。如果敌人从西南方向逃跑,我军也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粟裕的答案清楚明了:不去猜测东南还是西南,就站在南面,敌人往哪跑,我们就往哪追。

同时,粟裕还要求西线防御的九纵重点观察敌军动向,粟裕已经确信,西南方向才是杜聿明的最终选择。

文章图片6

那么,粟裕的判断是否正确?杜聿明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02

【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事实证明,杜聿明也不是吃干饭的,他的计划正如粟裕想象的那样,格外凶险。

其实杜聿明早就开始琢磨徐州三大兵团如何撤退的方案,和粟裕猜测的一样,杜聿明一直在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两者之间举棋不定。

11月末,杜聿明飞往南京,参加国防部的高级会议,详细介绍自己的撤退计划。在会议开始之前,杜聿明给顾祝同交了底,告诉他自己会考虑向西南方向突围,但是在会议上,他要讲东南突围的作战计划。

顾祝同非常疑惑,问杜聿明为何要在会议上说谎?

杜聿明也直言不讳,说,通过三绥何基沣、张克侠二将起义和廖运周110师的临阵倒戈,南京国防部已经变成了筛子,一旦撤退路线的消息公开,整个中原国军就全送进去了。所以杜聿明决定,直到撤退前一天,他绝不会跟除顾祝同以外任何人泄露自己的想法。

顾祝同听罢,连连点头,称国军能有杜聿明这样的将领,实在难得可贵。

文章图片7

杜聿明能够把计划想到这一步,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遗憾的是,他的对手是粟裕,这位军神已经做好了防止西南突围的万全准备。眼下杜聿明的这些小伎俩,其实已经没有用处了。

会议结束后,杜聿明飞回徐州,随后立即跟孙元良、邱清泉、李弥在深夜开了个小会,称徐州国军撤退决定已经确立,在撤退行动开始的前一天,才会公布具体的撤退方案。

当时会议室里,只有杜、孙、邱、李4个人,有“飞将军”之称的孙元良第一个表示赞同,他早就想撤了,现在就等杜聿明一句话,他的兵团立刻就跑。

邱清泉则表示不屑,他一直是徐州国军将领中的“主战派”,他不想撤,想要根据杜聿明的最初计划,在中原与我军决一死战。

而李弥一直沉默不语,他在是跑是留的态度上一直保持中立,总之,上面怎么命令,李弥就怎么做,到这个时候,他还想当一个“不粘锅”。

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杜聿明还告诉他们三位,徐州国军打算撤退的消息,只能咱们4个人知道。如果消息透露出去,徐州马上会陷入混乱,到时候就会给华野更多可乘之机。

文章图片8

可以说,为了让撤退计划成功,杜聿明已经将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然而,第二天清晨,杜聿明就被楼下嘈杂的吵闹声惊醒,他从窗台上望去,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整个徐州城都知道了国军即将撤退的消息,现在徐州的国民党政府要员、资本家都在拖家带口,奔向徐州机场。

杜聿明气得连连跺脚,但他顾不上发脾气,立刻前往徐州银行。但是在那里,他发现除了在门口叫骂银行提前跑路的人外,整个银行大楼已经空空如也。那些国民党高官已经带着黄金和债券,准备跑路了。

不知道此时杜聿明是怎么想的,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他一共就策划了三个计划,想要中原决战,刘峙不肯;想要“围魏救赵”救援黄百韬,刘峙又不让;现在撤退计划刚做好保密工作,消息就已经透露出去了。现在,杜聿明除了一声叹息,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文章图片9

没来得及思考,杜聿明又立刻前往徐州机场,这里早已人声鼎沸,机场跑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一排国军士兵正在掩护一位将军登上飞机,那个人正是刘峙,他现在也顾不上徐州的安危,只想快点登上那一架逃命的飞机。

此时此刻,徐州的混乱已经天下皆知。事已至此,杜聿明打算破罐子破摔,徐州乱就乱吧,现在向西南突围的计划还没有公布于众,这也算是在连连悲报中,唯一的一点“安慰”。

站在整体视角上,我们已经知道,粟裕已经算准了杜聿明向西南突围的计划。但此刻杜聿明还不知道,南面的几十万华野大军,正在严阵以待,等着徐州三大兵团出来。

文章图片10

03

【总结】

以上便是淮海战役中后期,粟裕和杜聿明两大军事领袖的重要战场博弈。

从宏观视角上来看,粟裕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已经超越了某种极限。在那个科技匮乏的年代,粟裕自身仿佛就是一台人形计算机,他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做到算无遗策。虽然最后华野的部署方案比较折中,但已经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不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跑,都能给截住。

反观国军方面,杜聿明似乎也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国军的失败根本不是杜聿明一个人就能挽回的。从徐州的混乱可以得知,国民党军政两届已经腐烂到骨头里了。军队内部派系斗争,军队与政府之间的沆瀣一气,已经在徐州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至于当晚的会议,三个将军中究竟是谁泄露了情报,现在已经不得人知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解放战争最关键的时候,国军将领仍然考虑到自己的三瓜两枣,至少叛变的那个将军,一定是把金钱和财富看得比几十万大军的性命更重要。

那么,徐州的国军能否突围成功呢?淮海战役最后的歼灭战将是如何展开的?下一期节目中,我们将讲述淮海战役的尾声,敬请期待。

关注我,咱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