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麓地理丨这58位山长,让岳麓书院走出了闪耀的群星

 碧溪书舍 2020-09-11

岳麓书院的校友录上,有一长串光芒熠耀的名字。

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范源濂、程潜、彭龟年、游九言、吴猎、游九功、胡大时、吴儆、赵方、陈琦、钟震、郑仲礼、顾璘、陶澍、胡林翼、刘长佑、曾国荃、沈荩、熊希龄……

千百年间,往来客,台上角,谈笑间数风流人物,岳麓书院未曾逊色分毫。

仅道光五年(1825)的科举试,岳麓书院就有28人中榜,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蓉、李元度等大批湖湘才子脱颖而出,几乎可以写就半部中国近代史。

群星闪耀至此,岳麓书院背后的大儒们,却不一定都为世人所知。

山长多名士

过去,书院的院长也叫作山长,因为书院往往建在山中。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官府捐资兴建,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综合岳麓书院史和湖南大学校史统计,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有姓名可考的山长累计58位,有科举功名者32人,其中进士出身25人,有任官经历者38人,湘籍42人,皆是满腹经纶的名士。

明代以前,对于书院山长的任职资格虽无明文规定,但亦将山长人选与书院管理、声誉等皆视为至关重要之事。岳麓书院第一位山长周式,以“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在他苦心经营下,岳麓书院学生由60多人增至数百人,开启湖湘一脉浓厚学风。其后历宋元明清四代,王文清、张栻、罗典、欧阳厚均等历届山长,均善为人师,名扬当世。

揽山川之盛

岳麓书院,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心中的白月光。

书院地处岳麓山中,林壑清幽,山色葱郁。历任山长都强调“半教半学”,教学相长,“讲于堂、习于斋”,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体悟为主,从寓教于乐中体察万物,于优游中增加德性见识。

清地理学家严如煜记录了他的老师罗典校长的教学法:

“先生立教,务令学者陶泳其天趣,坚定其德性,而明习于时务。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隐乌皮几,生徒藉草茵花,先生随所触为指示。”

即使是“讲于堂”,老师们上课也很灵活,分讲会和会讲两种形式。讲会就是内部讲课,会讲则是邀请全国的名师来公开讲学。

1167年,张栻接待了专程来访的朱熹,二人围绕着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在书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称“朱张会讲”,又叫“潭州嘉会”,历时两月,听者甚众,盛况空前,开创了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互相辩难的风气,成为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27年后,年过花甲的朱熹“知潭州”为官,还念念不忘当时讲学的盛况,在他主持下,岳麓书院得到改扩建,他还利用空余时间亲自到书院讲学。

如同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种思想碰撞一种思想,这就是会讲的磁场,也是岳麓书院的浪漫。

尊堂序之严

虽浪漫,却不忘规矩,岳麓书院规矩不仅多而且严。

首先是考试严,考试分为由地方官员主持的官课和由山长主持的馆课,附课生三次连列一等者可升为正课生。正课生连列三等者降为附课生。官课、馆课不参加者,扣除膏火银(指学校、书院发给学生的津贴费用),甚至可能被赶出书院。

其次是学规严。1748年王文清山长手定《岳麓书院学规》18条,内容包括了也指示了学生德行修养、学习内容、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如在德行修养方面,学生应“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学习内容上,须“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作为一篇非常切中实际的教育学方法论,《岳麓书院学规》在八股盛行、时文成为学校传授中心内容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至今仍不过时。

山长者, 其意不可谓不深长,寓泰山北斗,德行学问如泰山, 树人培志如北斗。

岳麓书院的山长们,正是这样影响着每个在这里求学的人。

一代代年轻人来到这里,学习通过知识,认识世界。

一代代年轻人离开的时候,学会用知识,改变世界。

初涉此地,以为是战场,为登科及第日夜勤勉不息,后来一点点承认,此地亦是家园。此后任凭如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亦记得多年前只是书生,穿林荫,踱山径,挑灯夜读,身负理想去向远方。

这座城市拥有岳麓书院,何其幸运,但曾拥有那么多循循善诱的山长大儒,更加幸运。

今天是教师节,谨以此为之记。

本文配图均由麓山景区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