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误案》 为陕西中医贺学泽老先生整理撰写,老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1982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全书收集了300多例临床失治误治的案例,中医的医案是后人学习的重点,但是历来医案多记录治疗有效案例,价值非常高,为后人治疗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治疗方法,但是失治误治病案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毕竟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有治不好的疾病以及失手的治疗案例,也可以为后人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敲响警钟。 欲抗炎,误用黄柏致疝气 温某,女性,已婚,安溪籍,某研究所打字员。1975年6月初诊。患者漏下淋漓已3年余,每次月经须历十数天方净。月经净后即泄泻,每日3~5次,稀便中夹带少许黏液,无里急后重感。月经来潮前泄泻自止,然又出现小便频数淋漓,微有涩痛,尿色淡红,直至月经来潮,小便症状才缓解,而月经又复漏下淋漓。如此周而复始,缠绵不休,痛苦难言。曾在厦门几所医院检查,大便常规:脓球(++)。小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微量。妇科检查未见异常体征。诊断为:①子宫功能性出血;②慢性肾盂肾炎;③慢性结肠炎。虽经多方治疗未效,经人介绍来我处门诊医治。 症见消瘦,面色无华,四肢欠温,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肢体倦怠,下肢微肿,时届月经将至,伴见小便频数淋漓,微有涩痛,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脉证合参,属脾胃衰弱,中气下陷。宜补脾益气,摄血通淋,予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15g,党参9g,陈皮4.5g,白术4.5g,升麻4.5g,当归6g,通草3g,炒黄柏9g,阿胶(另烊化)9g。水煎2次,每日1剂,3剂。 二诊:余自以为上方用药甚当。黄芪合升麻,升举中气,佐以通草,下渗通淋,另以黄柏一味,突出辨病观点。因患者小便中有白细胞,大便中有脓球,当为细菌感染所致。若单用补中益气汤,则能否抑菌,实无把握,故投黄柏以抗菌,又恐苦寒,嘱患者取出炒黑与诸药共煎。不料患者第二次来诊时,谓服药3剂,不但诸恙未减,反而引动宿疾疝气下坠。再参患者脉证,确认中气下陷无误,遂按原方去黄柏,加肉桂粉2.4g,分两次冲服,3剂。 三诊:患者喜形于色,诉疝气已回缩,不复下坠。四肢转温,小便已无涩痛频急。唯经期将届,忧心漏下。余按二诊方药,去通草加莲房炭12g,嘱服5剂。 四诊:患者云:“本次月经来潮,仅历5天,量亦正常,经净后亦无泄泻发生。”至此,余嘱患者常服补中益气丸(或汤),加肉桂粉3g(分冲),或与十全大补丸交替,服用。连服3个月,迄今已3年,旧疾未复发。 【体会】 陆定圃《冷庐医话》云:“用药最忌夹杂,一方中有一二味即难见功。”此案从其证候和治疗结果,说明辨证完全正确,唯初诊方中误用一味黄柏,引起治疗失误。患者面色无华,四肢欠温,下肢微肿,舌淡脉沉细,中气不足,气虚日久及阳,已有脾肾阳虚表现。用黄柏苦寒,耗伤气阳,而且用量亦相对较大。因此,服药不但无效,反而引动宿疾疝气下坠,而改用肉桂温补命门之火,则立见功效。由此可见,临床中从辨证求因、审因立法,到处方选药,必须环环相扣,不容脱节。单从西医抗菌观点选药的方法不可取,现代药理研究中草药的成分和功效,目前仍处于单味药或某一成分在人体外实验的水平上,对复方的研究较少,复方中药煎煮后的化学变化仍知之甚微。而传统的中药四气五味、功效主治理论则是经过几千年亿万次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对于现代中草药药理研究的成果,目前还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应用。本案单从西医抗菌观点选用黄柏是错误的,但根据现代研究证实,柴胡与五味子协同使用能杀灭引起泌尿系炎症的大肠埃希菌,中日友好医院印会河教授也报告,对于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将柴胡、五味子加入主方使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五味子益气补肾养心、收敛固涩,常用于体虚尿频,久泄不止等症,本案若选加五味子与补中益气汤的柴胡配用,则既结合了西医抗菌观点,也符合中医的辨证原则。如此配方选药,必定行之有效。 看黑板划重点: 临床用药时,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是有必要的,如果再根据患者的情况,结合中医性味归经选用药物,对于临床疗效具有很好的提升,而不是随便选用。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