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推】《针灸大成》中公孙穴的临床应用探析

 369蓝田书院 2020-09-11

《针灸大成》[1]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该书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成就,包含了系统的针灸学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流传广,影响深,声誉极高,对现代针灸临床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其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灵枢·脉度》提到“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考其穴名含义,“公”犹一本,“孙”犹枝绪,即本穴为公正之主,其他辅助之穴,犹诸丝绪也,可见公孙穴的重要性[2]。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针灸大成·足太阴脾经考正穴法》:“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针灸大成·穴法图》亦云:“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与现代《经络腧穴学》中的定位基本一致。通过对该书中公孙穴进行文献整理,以期了解古代医家对于公孙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针灸大成》关于公孙穴的临床应用具体分述如下。

01
脾胃系病证

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沟通脾胃二经,调和脾胃,为治疗脾胃疾病的主穴。同时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通冲脉。《难经·二十九难》曰:“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针刺公孙穴可起到平冲降逆,缓急止痛作用,故公孙穴对于多种脾胃疾病均有疗效。书中多处记载公孙穴可治疗腹痛,如《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云:“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针灸大成·席弘赋》中亦云:“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尔。”公孙亦可治疗便血,《针灸大成·治病要穴》中云:“公孙: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妇人气蛊。”另在《针灸大成·足太阴脾经》记载,公孙可用治疗“厥气上逆”引起的霍乱。

公孙为脾经络穴,联系胃经,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呕吐、食不下等胃气不降的病症。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载:“脾胃虚冷,呕吐不已:内庭、中脘、气海、公孙”;《针灸大成·心脾胃门》中取劳宫、少商、太白、公孙、三里、中魁、膈俞等治疗“噎食不下”。

02
肝胆系病证

《灵枢·经脉》[3]中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的明确记载。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主要病变在于肝、脾、肾三脏受损,导致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针灸大成·肿胀门》载:“鼓胀:复溜、公孙、中封、太白、水分。”鼓胀因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不同,可分为气鼓、水鼓、血鼓。在《针灸大成》中,公孙穴多用于治疗气鼓,如《针灸大成·治病要穴》中云:“公孙:主痰壅胸膈……妇人气蛊。”《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亦载:“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石蛊:膻中、水分(治水)、关元、气海、三里、行间(治血)、公孙(治气)、内庭(治石)、支沟、三阴交”,在同篇的“杨氏治症”中,取公孙穴配伍照海、水分、关元、气海、行间等治疗气血两鼓。可见选用公孙穴治疗气鼓主要取其健脾理气的功效。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足太阴疟、脾疟、胃疟都可针刺足太阴[4]。《针灸大成·杂病篇》中载:“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足太阴疟,寒热善呕,呕已乃衰,刺公孙。”《针灸大成·疟疾门》:“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在胃肠型疟疾中,患者常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5]。公孙穴理气健脾,降逆止呕,可治疗疟疾胃肠道症状。

03
心系病证

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冲脉起于胞中,至胸中而散,足太阴脾经又上注于心,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公孙穴可治疗心胸疾病,正如《针灸大成·八法交会八穴歌》所言:“公孙冲脉胃心胸”。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公孙穴的主治病症就包括“九种心疼延闷”,可见公孙穴可用于治疗心痛病。公孙穴还可治疗心烦、失眠,《针灸大成·心脾胃门》中云:“心烦:公孙、神门、阳溪、鱼际、腕骨、少商、解溪、太白、至阴”“烦闷不卧: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

04
妇科病

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冲脉和任、督二脉,一源三歧,同起胞中,有“血室”“血海”之称,故针刺公孙穴可活血调经,治疗妇科病。《针灸大成·兰江赋》中载:“脐下公孙用法拦”。《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用公孙治疗“胎衣不下血迷心”,取其调节冲脉、活血的功效。

05
肢体经络病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沿足内侧分布,故针刺公孙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治疗足部疾患。《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治疗“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取后溪配合公孙、阳溪、曲池、腕骨、太冲、绝骨、阳陵泉;另取足临泣、公孙、丘墟、阳陵泉治疗“足趾拘挛,筋紧不开”。《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曰:“脚弱无力:公孙、三里、绝骨、申脉。”公孙亦可治疗脚气,《针灸大成·续增治法》:“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脚气常因湿邪流注下肢引起,公孙穴位于足部,且具有利湿健脾的作用,故可治疗。

综上所述,公孙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治疗脾胃、肝胆、心系、妇科、肢体经络等病证,且在众多主治中,以脾胃系病证最多。这与其所在位置、归经、穴位特性密切相关。公孙穴可单穴使用,亦可配伍其他穴位,最常见的配穴为内关穴,用于治疗胃心胸疾病。在现代临床报道中,公孙穴常用于治疗呕吐、呃逆、腹痛、泄泻、妊娠恶阻、痛经等疾病。在熟练掌握公孙穴特性的基础上,可借鉴《针灸大成》中公孙穴的应用经验,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扩大主治范围,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继洲.针灸大成[M].靳贤,补辑重编.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高式国.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79-80.

[3] 黄帝内经[M].王洪图,编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张帅.孙穴古代临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5] 汪亮.针灸治疗非洲疟疾89例[J].四川中医,2006,24(4):104-105.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徐晓月,安声潘,何新芳.《针灸大成》中公孙穴的临床应用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8,24(10):66-67.
作者:徐晓月,安声潘,何新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