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价早知道丨思域的下半场,能否火热依旧?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也许东风本田自己也没有意料到,2016年4月发布的第十代思域会在国内家轿市场掀起一阵如此之强的冲击波。一时间,思域的口碑、销量双双达到其进入国内之后的巅峰。是什么原因让十代思域走上“神坛”,而即将发布的思域中期改款车型又会给车市带来怎样的变化?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赵桢仲

紧凑型轿车市场仍然是绝大多数车企的基盘,越是车市不好的时候,基盘是否稳固就显得越发重要。

而在合资紧凑型轿车中,有两种典型产品路线:一类是做“木桶车”,一类是做“长板车”。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朗逸、轩逸、卡罗拉等多数车型,而思域就是后者的经典案例。

事实证明,路线没有对错,只有差异。也许“木桶车”是更加稳妥的做法,但相对高风险的“长板车”也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在思域换代前的2015年,其月均销量已不足3,000辆,距离紧凑型轿车主战场愈行愈远。绝境之下,第十代思域的引入颇有几分孤注一掷的意味。但从结果来看,东风本田赌对了。

从2016年开始,思域销量一路走高,逐步进入合资紧凑型轿车的头部行列。今年一季度,思域销量再涨33.6%,月均逼近2万辆,排名轿车市场第9。而且,伴随十代思域上市一系列的“病毒式”传播,让思域几乎成为了运动家轿的代名词。

而在大好形势之下,思域的改款并没有陷入保守,而是更加大胆地将自己的“长板”继续加长。显然,改款思域的目的只有一个——强化自身在合资运动家轿市场的领头羊地位。

十代思域的上半场:爆点与威胁并存

运动家轿市场并不是一个好做的市场。

与思域同年换代的科鲁兹,已经不复当年之勇;福克斯在换代后,也调整了自身的产品导向;以“奢适宽体轿跑”之名而来的凌渡,在上市后约半年便战略放弃了这一定位。

但只有思域强势崛起了。在运动家轿这个细分市场,思域是目前当之无愧的标杆车型。

思域的爆点

1. 同级别中最运动的造型

出色的外观设计是成功的第一步,平心而论,第八、九代思域的设计偏于平庸,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但第十代则突破了这层界限,来自北美的设计团队加入了许多激进元素,前脸用一根粗大的镀铬装饰条串联起车标、中网和大灯,搭配运动感十足的前保险杠,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感。

类似掀背式设计的C柱为车身带来极其流畅侧身线条,兼顾实用和美观。与车尾相连的是辨识度极高的“回旋镖”尾灯,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背影。这些设计毫无疑问,纷纷命中消费者对于一款“运动轿跑”审美的靶心。

2. “地球梦”带来的畅快加速感受

所有本田车迷对高转自吸时代的“红头引擎”有着特殊的执念,这也让本田“买发动机送车”的口碑广泛传播。而十代思域也正是靠一颗“不纯粹”的本田发动机打开了“爆款”之门。

在0-100km/h实测中,1.5T+CVT车型可以做到7.09秒,如果换成手动挡车型,努努力甚至有希望进入7秒以内。如此数据在非性能版紧凑型轿车市场中罕逢敌手,而油门踏板的积极调校也让十代思域日常驾驶时的速度感进一步提升。加上民间“秒天秒地秒空气”之类的病毒式传播口号,让思域有种“走火入魔”的假象,客观上炒火了思域的热度。

于是,思域不仅满足了用户对速度与操控的渴望,更是一种“洗脑”般的心理暗示。

3. 巨大的改装潜力

改装圈有句调侃——“思域不改,不如推下海”。对于追求个性的车主而言,素车状态的思域显然无法彰显自己的品味。所以,拥有良好改装潜力的思域也成了改装爱好者展现自我的平台,轻则改色、换圈、加包围,重则甚至会重塑动力总成以谋求更大输出。

汽车改装本身具有极强传播性,甚至会引发“羊群效应”。当朋友圈中出现一位思域改装爱好者时,会潜移默化影响身边人群的购车倾向,而且朋友们也会因他而走入改装圈。

思域的威胁

1. “机油门”事件

十代思域上市至今,遭遇的最大危机莫过于“机油门”事件。在北方寒冷地区,发动机未能充分升温,导致附着在气缸内壁的燃油无法完全挥发,通过机油环进入曲轴箱,最后混入机油引起非正常增多现象。从新CR-V开始,机油增多涉及本田所有搭载1.5T发动机的车型。

不过幸运之神似乎再次眷顾了思域,一边是CR-V车主们的集体维权和暂停销售,一边是思域略有影响但总体依旧销售火爆。而且在风波之后,无论是CR-V、思域还是雅阁,1.5T车型的销售依然火爆,并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

2. 毫无存在感的1.0T车型

2016年年底推出的思域1.0T车型,11.59万元的起售价确实拉低了购买门槛,但是1.0T自动挡与1.5T自动挡入门仅1.2万元的差价,失去的不仅是更强劲的动力与发动机平顺性,还有包括多个气囊、倒车雷达/影像、无钥匙启动/进入、后排中央扶手、中央触控屏、自动空调等多项配置。这让现款思域1.0T车型毫无性价比可言。今年一季度,思域1.0T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就是这款车型的真实市场写照。

3. 做工粗糙

日系车向来以装配工艺精良著称,但思域似乎是个另类,车身包覆件钣金间隙过大,内饰大量采用塑料材质,摸起来手感极其廉价,而且在诸如手套箱阻尼这些细节上也是不拘小节。不过,火爆的销售盛况掩盖了这些瑕疵,人人都在加价提车,谁还在乎这些细枝末节?

十代思域的下半场:极富针对性的改变

中期改款车型一般会对前期暴露出的缺点进行针对性补强。鉴于思域上半场出色的表现,稳中小改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新款思域的改款方向非常有针对性,就是强化优势、补足短板:

  • 维持造型与动力优势

  • 强化改装优势

  • 增加1.0T车型存在感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巩固现款思域已经树立的运动家轿领头羊地位。

改款思域新增闪烈黄车漆,使思域的配色方案增至6种,从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部分用户对个性化的诉求。原先贯穿左右的镀铬饰条被全黑色中网所取代,前保险杠也与北美款同步更新,新造型与新配色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看得出本田进一步强化了它的运动属性。

车尾造型与现款基本保持一致,但原本隐藏在保险杠下方的排气管被布置成中置,四边形排气口搭配尾部扩散器绝对能满足改装爱好者的口味。17英寸熏黑亮面轮毂、撞色侧裙和后备箱盖上的鸭尾这些小细节都看出它在努力贴靠性能版Si车型。换句话说,改款思域看上去更像是一台本田“官方改装”的新车。

当思域Type R(FK8)以7分43秒08的成绩从大众高尔夫GTI Clubsport S手中夺回“纽北最速前驱车”称号时,着实让本田车迷们兴奋不已,但有多少人愿意花70万(平行进口价格)为自己添置一台“装满尾翼的手动挡思域”?相比之下,类似的外观设计、不错的动力性能,指导价十几万的思域则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对Type R的“幻想”。

当预算不足以购买Type R时,FC1成了最实惠的替代品,如同买不起福克斯ST时,可以用福克斯ST-Line替代;当你买不起高尔夫R时,可以用高尔夫R-Line替代。

而从车型布局来看,新款思域的车型数量较现款明显增多,对于细分市场的覆盖也更加全面。

首先来看1.0T车型,新款思域取消了“名大于实”的1.0T手动挡车型,但为了达到相近的门槛,将最低配的自动车型再减去电动天窗、前排USB接口、前雾灯。用自动变速箱换配置,这样的思路符合合资家轿市场自动变速箱刚需的消费场景。

而新增两款1.0T高配车型,其配置已经向1.5T车型看齐。这让新款思域1.0T车型不会再让配置成为短板,大大增强了销售的可能性。

在现款思域1.0T车型投放时,1.0T发动机还未在国内本田车型中普及。因此,现款思域1.0T车型有更多试水的意思。而在凌派、享域等车型逐渐铺开后,新款思域1.0T车型同样承担着为思域进一步扩大入门增量的重任。

再来看1.5T车型。车型数量由4款变为5款,但是多出的燃动版可以看做是劲动版的运动套件版本,除此之外配备运动套件的还有顶配燃擎版。

总体来看,新款思域1.5T低配车型配置水平与现款基本相当,而高配车型则有一定的提升,其中增加车联网应当是新款思域最大的升级。此外,在1.5T低配车型上即提供带有中置排气、运动包围的运动套件版本,也体现了思域要将运动、改装等普及的思路。

既然坐拥如此旺盛的购买需求,是否意味着新款思域可以适当抬高指导价呢?《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可能性极低,新款思域大概率会保持现有价格体系不变,原因有三:

  • 十代思域已处于生命阶段中期,车型绝对新鲜感已过,同时竞争日渐激烈。新款思域的一系列升级更像是为现有价格体系上了保险。

  • “锁定”目前的价格体系之后,有利于终端价格的稳定。现款思域与凌渡是主流合资紧凑型轿车中终端平均加权售价最高的两款车型,但后者是靠更高的指导价终端优惠而来,思域则是真正意义上维持了指导价的“指导”地位。

  • 最后则是为将来做铺垫。作为中期改款车型,如果能继续延续现在火热的势头,那么在下一次换代,利用外观、内饰、动力总成全面升级的契机,价格上制定也有了更多的余地。

考虑到1.0T手动挡车型的取消,《童济仁汽车评论》预计新款思域的价格区间会在11.99-16.99万元。其中1.0T高配车型的价格将会达到13-14万元,而关注度较高、装配运动套件的1.5T燃动版价格预计将落在现款思域空白的14-15万元区间。

写在最后

思域是合资家轿市场的“现象级”车型,它的热销是主流家轿市场多年沉闷之后对于运动、驾控、改装、个性化的集中释放。作为目前合资紧凑型轿车市场中最成功的运动家轿,在思域之后,紧凑型轿车市场中也出现了诸如现代菲斯塔、名爵6、领克03这些同样走运动风格的、希望通过沿着思域成功路径来突破销量瓶颈的车型。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