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丨T3出行:移动出行为何没有上下半场?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在滴滴占九成出行服务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是否真有垄断?新品牌是否真有机会?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辰巳

马上打到车、安全到达目的地、路上更舒心、不花冤枉钱……用户对于出行服务的要求其实非常明确,但是即便是这样基本的诉求,在今天是否已被满足?

经过六年左右的迅速发展和几轮资本助力下的收购合并,出行市场已经形成了滴滴占比约九成,首汽、神州、嘀嗒、美团在局部区域各自略有份额的市场格局。但出行服务是否就此由滴滴垄断?市场已无法再容得下新的出行服务品牌?

这些问题,由一汽、东风、长安三家车企联合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打造的T3出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何出行市场没有自然垄断?

出行服务的兴起也就是近几年的时间,尽管使用频次在增加,但是对用户来说,任何出行服务品牌都处于“尝鲜期”或是“不得不用”的态度,并没有形成很高的品牌忠诚度。用户关心的事情,仍然大多是有没有优惠、价格够不够低。即便是已经形式上一统江湖的滴滴,用户也常常抱怨没有优惠或者红包。

所以,出行市场很难形成自然垄断。首先,车辆布局密度再高,其作用也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边界内,而新进入者完全可以选择某一单点城市切入,获取市场份额。其次,无论是集团用户还是私人用户都有高度的开放性,这意味着单一主体很难同时垄断二者。


而且,当前用户对于出行服务用户忠诚度不高,还有如下原因:

  • 服务体验不佳,难以产生品牌信赖感;

  • 不同品牌同质化严重,用户难以感知差异性;

  • 多数用户按需使用,频次有限。


所以,形式上的垄断并没有让消费者更充分感受到价值,而此时如果有新的品牌进入,以开展促销作为打开市场的手段,进而吸引消费者进入到重新建构的服务体验中,就很容易引起用户的转向。

所以,在T3出行CEO崔大勇看来,移动出行市场并无上下半场之分,看似固化的格局背后,名义上的垄断者并没有形成深厚的根基,也不可能用打遍天下无对手的姿态攻占所有市场。


T3出行给行业提出了怎样的新解法?

如果把移动出行看作是“民生工程”而非单纯的“生意”,那么对于用户出行基本痛点的解决就会产生新的思考。事实上,无论是公交、地铁、出租,最初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今天的移动出行再构建,同样也要遵循民生的规律。

商业社会全面转向体验经济,而体验经济时代的特质之一,就是通过满足用户体验来获取用户的品牌认同感和自发的传播,提升品牌价值。显然,今天的消费者愿意为用户体验买单,消费者的出行体验也因此成为出行市场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

出行服务兴起并迅速扩张的驱动力是消费者价值,这个阶段中资本运作能力、产品迭代速度、车辆布局速度是关键因素。但随着一系列安全事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司机和车辆的合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现阶段出行服务的驱动力是对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监管力。基础需求保障、差异化诉求满足与司机管理体系建设,始终是出行服务质量的三大核心焦点。


在商业模式上,T3出行通过合规实体运营保障运力供给。背靠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整车企业,车辆是集中采购的定制化新能源车型,司机同样有严格准入审核。同时,T3出行还通过整合多方优势核心资源,联合地方出租车、客运公司、汽车经销商等,推动出行供给侧改革,解决移动出行中最核心的优质合规运力的稳定供给。

针对移动出行的安全隐患,T3出行则通过对车联网的深度应用,打造了V.D.R(人车路)安全防护系统,通过有节奏的部署运力以及算法调度,配合小于1米的车辆定位精度、全程人脸验证、物理按键报警、24小时后台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等保障安全、提升运营效率。同时,T3出行的车辆上还配有WiFi、充电线、雨伞等,并承诺高峰期间、特殊天气不溢价。


到去年下半年,中国在线平台注册的网约车司机数量达到了3,100万,看似庞大的服务提供团队却仍然无法满足出行需求,仍然不能提供用户认为足够优质的服务。因此,针对出行服务痛点,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架构创新重塑出行产品,这是T3出行现阶段给出的答案。

出行服务的下一步在哪里?

出行服务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是车辆提供数与用户订单数。今年,T3出行会在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武汉和重庆六个城市率先开展服务,车辆投放达到2万辆。到2020年覆盖多数省会级以上,并在2021年运营车辆突破30万辆。

不过,除了基本的车辆投放外,行业内普遍认为出行服务提供将成为用户数据量最大、离消费者最近的场景之一,与数据相关的核心技术也会成为行业驱动力。而从成立伊始,T3出行以车联网技术驱动的思维,也意味着未来对于以数据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同样存在野心。


按照T3出行的规划,2019-2021年是其发展网约车运营的阶段,2021-2025年则是在此基础上拓展衍生业务,构建出行生态。基于丰富的出行场景和平台积累的大数据,整合T3出行背后汽车制造商、互联网巨头、政府部门的支撑优势,打通产业链、联通价值链,推动无人驾驶、智能充电、维修保养、UBI保险、融资租赁等的发展、应用,同时基于深度定制的智能车运力网络,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行服务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将其放在大的生态中,当作赋能者、连接者看待,才会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才能得以构建。

写在最后

两类玩家进入出行市场,会有可能产生令人期待的良性竞争:

一类是互联网巨头企业,流量背景加充足的现金流,用已有流量入口优势接入潜在消费者,结合短期补贴手段转换消费者使用偏好。

另一类是整车厂,利用自身的车源优势、丰富的当地资源和庞大的存量客户快速切入市场,也习惯于重资产模式所需更为严苛的运营管理体系。


T3出行的诞生有很高的起点,背后股东方的支持也很完备,所以自身对于出行服务市场的重塑也有很高的期待。我们不否认滴滴目前在份额上的绝对领先,但是在一个没有事实性垄断的市场,一个带足弹药而来的挑战者,应当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当然,回归到最为现实的问题上,所有的愿景实现,都要建立在当下快速获取足够的订单数量与用户口碑之上,用最短的时间走完领跑者过去若干年内走过的路后,再度加速形成超越。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