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丨长城与宝马合资背后:光束汽车的使命是什么?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在过去的500天里,面对各种质疑、传言与猜测,光束汽车没有过多地发声回应。在签约之后的第507天,光束汽车终于铲下了第一铲土。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王业竹

2018年7月10日,在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正式签署了合资经营合同。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中,这个合作项目并没有给舆论太多可议论的谈资。终于在2019年11月29日,光束汽车项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正式启动。

光束汽车项目是什么?

光束汽车会是在长城与宝马合作之下怎样的产物?

光束汽车的总投资51亿,双方各持股50%。按照官方说法,双方将共同研发和生产产品,同时借助宝马集团在全球市场技术经验和运营实践的支持,以此来实现“联合研发,中国制造,服务全球顾客”的崭新业态模式。

在这样的新模式之下,长城汽车可以向宝马集团学习其优秀的全球化运营经验和技术,这对于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对于宝马集团而言,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一个强大的本土合作伙伴也有助于其电动化战略进程,以及提升宝马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并销往全球。

光束汽车工厂将在2020年开始建设,2022年建成并投入生产,将进行纯电动车型的研发生产与燃油乘用车的全出口制造,年产能16万辆。按照规划,双方将会共同打造全新电动化品牌,同时也会进行电动MINI的生产。同时光束汽车不会建立全新的销售渠道,MINI品牌还将在原有的宝马销售渠道销售,而光束汽车的新车型将在长城汽车的销售渠道销售。

尽管官方没有明确给出全新品牌车型的参数和具体发布时间,但据相关报道称,光束汽车的首款车型将采用三门设计的纯电动车型,电池容量50.5kWh,WLTP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400km,预计将在2023年中旬正式发布,而电动版MINI则会是光束汽车的第二款车型,续航里程可达500km以上。

光束汽车有哪些与众不同?

在中国外资股比限制政策开放以后,特斯拉在中国成立了首家独资的外国车企,那长城与宝马为什么还要签署50:50的的合资协议?

在过去汽车企业合资大多数是“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进行合作,而光束汽车项目的启动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自由恋爱”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光束汽车的研发是合资双方共同研发,并不是像以往拿来外方产品直接投产。对于长城汽车而言,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与宝马合资,在技术、市场开拓和全球法规的适应等方面,都会给长城带来新的理解。尤其在当下长城汽车逐步加速全球化步伐之时,这样的合资经验更是非常珍贵。

拥有国际化愿景的长城,与宝马合资所能吸收的管理体系、全球化视野、成熟规范的业务流程、对各国法规标准的深刻理解以及大量的知识沉淀,都是长城加快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与溢价力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当双方共同面对全球市场,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符合全球化需求的产品时,这种在实战中的学习、管理模式与体系的建立、对长城相关人员的锻炼,远比单纯依靠交流、学习有效得多。

而在中国放开了汽车行业的外资限制之后,宝马是第一个“践行”的外资企业,在华晨宝马中增加持股比例达到75%,并且未来会投放更多的高级别车型实现国产化。显然,华晨宝马越发成为宝马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而此次光束汽车项目中,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双方各持50%的股份,并采用管理委员会的形式进行管理,重大事项均由管理委员会进行决策,委员会所有成员具有平等的建议权与决策权,董事长由长城汽车任命,副董事长由宝马集团指派,管理团队则是由双方共同决定。如光束汽车负责研发事务的首席技术官来自宝马集团,而负责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的首席运营官由长城方面进行任命,这样的管理模式充分了发挥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宝马高度认可长城汽车在国内生产方面的能力。作为中国最大的SUV制造企业,扎实的市场基础、优质的生产技术、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最关键的一点——出色的成本把控能力,都是宝马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所必需的关键环节。选择长城作为电动化合作伙伴,也是BBA在第一轮高级别SUV电动化“擦枪走火”后,宝马未来抢占普及型电动市场先机的重要选择。

写在最后

随着光束汽车项目的正式落地,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的合作也正式拉开了帷幕。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阶段,自主品牌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跨国巨头们也逐渐意识到要在真正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中方展开合作。而合资的背后,我们也不难窥见长城的“野心”——一场在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口中“最有质量的合资”给长城带来的助推,将会在几年后给长城、给中国汽车格局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而言,光束汽车的使命,是两大股东方相互间各取所需、优势互补,而并非“旧合资”中的代工或者拿来主义。由光束汽车开启的“新合资时代”,同样也会是检验一流本土车企成色的试金石。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