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丨直播“撞车”,能否助阵逸动PLUS再进一步?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直播时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翻车是每一位主播最大的噩梦,然而长安居然在直播中玩起了不确定性极高的安全碰撞测试?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徐业成

中保研碰撞测试,是近一段时间来的车市关键词之一。就在今年2月16日中保研公布的测试成绩中,长安CS75 PLUS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三项评价中拿到了全优,综合表现在所有进行中保研碰撞测试的本土品牌SUV中位居首位,同时也超越了不少热销合资品牌SUV。

事实上,这印证了长安汽车对车身结构安全研发层面的重视及良好的效果,更是本土品牌有能力超越合资品牌的有力证明。

相比之下,长安PLUS系列另一款重点车型逸动PLUS虽然上市不久,还没有经过C-NCAP、中保研等第三方安全测试机构的试验验证,但作为主流家用轿车,消费者对其安全性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所以,长安汽车这次选择在自家的碰撞实验室中,对逸动PLUS来了一次“摸底热身”,直播了逸动PLUS的100%重叠壁障碰撞试验。

看似最简单的测试?

或许是考虑到直播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此次逸动PLUS直播的安全碰撞测试内容选择了以50km/h的速度进行100%重叠壁障碰撞,相比C-NCAP的40%重叠碰撞和中保研的25%偏置碰撞,在难度上可以算是一道基础入门题。

不过这样的测试也并非没有实际意义,恰恰相反,它也是C-NCAP新版评价规程中的测试项目之一,其碰撞强度相当于车辆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发生追尾或者撞墙等道路交通事故。

但为了展现极端情况下的碰撞结构安全性,逸动PLUS并非只是简单的一碰了之,而是选择了更加严苛的“四门拆卸”后碰撞。在去掉了车门支撑后,碰撞结果可以更直观地展现逸动PLUSA柱、B柱、顶梁等车身关键部件的车身结构强度。

从碰撞试验结果来看,逸动PLUS的前防撞梁和纵梁前端吸能盒尽可能地吸收了碰撞能量,同时乘员舱区域1500MPa的超高强度钢板也充分保证了乘员舱完整,A柱、B柱及门槛没有变形,车内乘员(正碰假人)拥有充足的生存空间。而预紧式安全带在碰撞过程中也提供了良好的约束作用,假人被牢牢的束缚在座椅上,减轻了二次碰撞带来的伤害。

在这道碰撞安全测试的基础题中,逸动PLUS以给自己加难度的方式,顺利完成了考试。

逸动PLUS,如何让安全也PLUS?

事实上,2012上市的第一代逸动就在上市同年取得了C-NCAP五星的良好开局。而到了2014年,逸动又公开挑战媲美北美标准的FMVSS 208翻滚测试并同样取得成功。

历经了2代车型磨练再到如今的逸动PLUS,车身高强钢的应用占比已经达到65%,这甚至超过了不少同级别的合资车型。配合车顶激光焊接工艺,不仅抗压能力更强,同时也提升了车身笼形结构稳定性。

除了被动安全的不断提升外,逸动PLUS也开始尝试通过增加主动安全配置来进一步降低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除了常见的TCS牵引力控制系统/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HHC坡道起步辅助功能等功能,作为一台顶配售价10万元左右的家用轿车,逸动PLUS还拥有包括全速域自适应巡航、主动紧急制动、360°全景影像等主动安全装备。

从逸动诞生伊始的高安全性、CS75 PLUS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的优异成绩,不难看出长安汽车一贯重视车身结构安全的开发理念。车身安全这件事情,是车企新车开发的“底线”,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本土品牌对于安全的重视,也与部分心存侥幸的合资车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更能让消费者清晰地认知,谁在认真做事,谁在投机取巧。

尤其是经历了年初一场疫情之后,消费者的选车理念会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品牌的诚意,更加青睐安全、厚道的车型。对于以主流家用用户为主要消费者来源的逸动PLUS,疫情对于消费需求侧重的改变,有可能成为在技术与品质上“适度过剩”的长安汽车精准命中消费痛点,并在用户圈层集中上再进一步的催化剂。

在本土品牌7-10万元的家轿市场中,不少车型的开发导向仍然是“成本优先”,严格按照务实型用户“够用就好”的需求打造产品。但是,“够用”从来都是没有更好选择时消费者说服自己的理由,如果在相同价位里出现一款命中潜在消费者“非显性需求”的产品,目标用户的转化率将会因此大幅提升。

写在最后

相比五年前,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从“高歌猛进”转为“静水深流”,消费者需求相比五年前也已经发生了巨变。逸动PLUS作为长安PLUS家族的首款轿车,除了在设计、配置上有了全面品质化的改进,通过长安此次直播安全碰撞测试,更多消费者了解长安汽车产品研发的理念。

上市八年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对于逸动系列车型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也并不是逸动PLUS能够止步不前的理由。或许,我们更应当期待在C-NCAP、中保研等第三方碰撞测试机构的安全测试中,逸动PLUS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