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娥皇女英淚血染斑竹

 纸条君 2020-09-11

說起史前的女性,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娥皇女英。

湘妃,名曰娥皇、女英,本帝堯之二女,舜之二妃。相傳二妃沒于 湘水 ,遂為湘水之神。

湘妃,亦稱湘君、湘夫人,此外湘妃還有二女、帝子、帝女、二妃、有虞二妃等多種稱法。二女、帝子、帝女,是相對於帝堯而言,娥皇、女英為其二女;二妃、有虞二妃,是相對於帝舜而言,娥皇、女英為其二妃;湘妃、湘君、湘夫人,是二女死後為湘水之神,後人對她們的稱呼。

《尚書·堯典》是周朝的典籍,在提到湘妃二人時,陳述了她們與帝舜的關係:“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闕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媯汭,嬪于虞。”

《尚書·堯典》載:“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孔安國解釋曰:“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在位七十載,時八十六,老將求代也。”

又《堯典》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媯汭,嬪于虞”。帝堯年八十六,老將求代,四嶽極力舉薦虞舜,稱雖其父母、弟弟對他都不好,但他卻極孝順父母,友善弟弟,從不觸犯違背,於是帝堯決定把虞舜作為巽位元的對象,並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一則為考察他,二則為幫助他。

《尚書·舜典》載:“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曆試諸難,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浚諮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虞舜登帝位,攝天子事之前,娥皇、女英二帝女僅作為普通人家的妻子,在夫家盡心侍奉公婆。而“舜父頑母嚚,弟曰象,敖遊於嫚”,“母憎舜而愛象”。

《尚書》原稱《書》、《書經》,為古代經典“五經”之一,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古之書,這是中國第一部上古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歷史文獻,它保存了虞夏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有關湘妃故事明確的史料文字記載,最早的應見於《尚書》。

春秋戰國時期,便以文學的意象將湘妃由歷史帶入文學的是屈原的《湘君》、《湘夫人》,由此便形成了以湘妃意象為核心的文學專題,此文學專題的生活背景就是二妃與帝舜之間所發生的淒婉的愛情故事。自屈原《湘君》、《湘夫人》以來,她們一直是文人們筆下寄託情感的理想對象,在我國很多的古典文獻中,如記錄上古之事的《尚書》,先秦史籍《山海經》,儒家著作《孟子》等,都有對其故事的直接記錄。  

歷史上是否有湘妃(湘夫人)?無法考證,亦多有爭論。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在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見《述異記》)。後世的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諸說,均源於此。(又說湘君指娥皇,湘妃即湘夫人指女英)

傳說舜帝离開後,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於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於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裡,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幹了心血,受苦受累的病死在這裡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幹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陳鼎《竹譜》稱“瀟湘竹”“淚痕竹”。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是我國竹傢俱的優質用材。《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注:《陣物志》所言堯之二女,舜之二妃,以及其他著作中湘妃、瀟湘妃子、湘君等指娥皇和女英二人。西漢劉向《列女傳》有: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娥皇為後,女英為妃……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從列女傳可得知,所雲瀟湘妃子為娥皇、女英。

先古時期,湘妃淚灑青竹染之成斑,斑竹繁衍後世,滋養九州。推其根源,乃因舜帝辛勤為民,不辭勞苦,終命絕九嶷山。故取名“斑竹”,意含效舜之大志苦心,為萬民勤耕不輟,死而後已。

大凡流傳甚廣的傳說,都當有其歷史根據。娥皇、女英應該說是歷史人物,但因其流傳數千年,便更是一位神話傳說人物。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她們被神話了。

漢劉向《烈女傳·有虞二妃》:“有虞二妃,帝堯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 ”。

她們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又是舜帝的愛妃,她們曾經幫助大舜機智地擺脫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後卻鼓勵舜以德報怨,寬容和善待那些死敵。她們的美德因此被記錄在冊,受到民眾的廣泛稱頌。

漢代劉向的《列女傳·母儀傳·有虞二妃》原文:“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堯以妻舜于媯汭。舜既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在此篇篇末頌中,劉向稱其為“元始二妃”,最先提出了二妃以帝舜妻子的身份成為了為妻的典範。

大舜登基之後,與兩位心愛的妃子泛舟海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晉代王嘉的《拾遺記》稱,他們的船用煙熏過的香茅為旌旗,又以散發清香的桂枝為華表,並在華表的頂端安裝了精心雕琢的玉鳩,這是記載中最古老的風向標,它可以為水手調整帆具提供依據。但這項發明卻不能預測突如其來的噩耗。

舜帝晚年時巡察南方,在一個叫做“蒼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說,娥皇和女英聞訊前往,一路失聲痛哭,其情形很象孟薑女和韓娥,而她們的眼淚灑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 麗的斑紋,世人稱之為“班竹”。她們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陣後,居然飛身躍入湘江,為偉大的夫君殉情而死。

北魏時期《水經注·湘水》對她們的死因,則另有說法:舜出征南方,而這兩位妃子是隨軍家屬,在湘水裡淹死。但《水經注》的文字過於簡略,使我們完全不得要領。

娥皇與女英生前是賢妻良母,而在死後卻成了風流成性的“湘君”,有的典籍則統稱“湘夫人”,還有的則望文生義地弄出了一對“湘君”和“湘夫人”,並把被稱為“湘君”的娥皇誤認作男人。歷史文本在漫長的轉述過程中發生了嚴重失真。

上古典籍《山海經》扼要地描述了湘夫人們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裡興風作浪的過程。她們死于湘水,此後突然性情大變,行為方式充滿了哀怨,出入總是風雨大作,雷電交加,仿佛要把冤死的怒氣灑向人間。她們四周還時常會出現古怪的神仙,長相很像人類,腳下手上卻纏握著毒蛇,儼然是娥皇與女英的。這使她們的氣勢變得更加囂張。這種氛圍長期纏繞著湘楚人民,令他們的生活散發出詭異動盪的氣息。

《山海經·中山經》原文:“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

西漢《史紀·帝王世紀》載:“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聖德。”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但是舜卻能很好的處理這其中的矛盾,盡心孝順瞽叟,順從母弟,恭謹禮讓,沒有異心。不但舜本身克孝如此,二帝女亦是如此。

《史記·五帝本紀》:“舜能整齊二女以義理,下二女之心於媯汭,使行婦道于虞氏也”,“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

《淮南子·修務訓》載:“(舜)南征三苗,遂死蒼梧。”高誘注:“三苗之國在彭蠡,舜時不服,故往征之,舜陟方乃死。時舜死蒼梧,葬於九疑山。”任昉《述異記》載:“舜南巡不返,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痛哭,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以二女妻舜。”但是《史記》中並沒有提到“二女”的名字。

《禮記·檀弓》載:“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舜南巡征三苗之時,二妃並沒有同行,可能終因放心不下,後便追隨而來,在二人到達零陵九疑山的時候,傳來了舜亡之訊,二妃相與痛哭,在九疑山上相攜尋夫,“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舜既已歿,二妃頓覺心靈無所寄託。

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篇可能寫的就是二妃此時的心境。二妃回道,途經湘江,面對嫋嫋之秋風,下落之木葉,眇眇愁予的二人終還是捐身寒水,隨舜而去了。二妃死後化為了湘水之神,後人尊之為“湘妃”,從此也就有了那淚灑成紋之斑竹的美麗傳說的由來。

劉向《列女傳》所記載的最早的關於娥皇女英的故事。後世又流傳著浪漫淒婉的淚灑竹成斑的“瀟湘竹”的故事和娥皇女英死後成為湘水之神的故事。

從劉向所在的西漢開始,後世各朝代幾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列女傳》出現,其中包括《宋史·列女傳》和《明史·列女傳》。《宋史》之前的《列女傳》,雖然也包含了諸多儒家對女性的偏執思想,但是仍然收錄了許多才德出眾的女性,如蔡文姬等。但是自《宋史》開始,《列女傳》就完全變成了守貞、守節的教科書。

無論如何,各朝代的《列女傳》仍然是以正史的形式出現,而其中的記載,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娥皇女英是史料所載的首開殉夫先河的一對女子。當然無法考證她們是自願還是非自願,但是這真是開了一個先河。從她們開始,後世歷朝歷代女子的殉夫事件就再也沒有中斷過。到了明清兩代,更是達到了層出不窮的顛峰狀態。而且成為道學先生們大力宣揚的貞烈行為。光是《明史·列女傳》就記載了殉夫女子近70人:有個李氏,丈夫璿在外鄉死了。李氏得知便用長長的簪子刺入自己的耳中再拔出,血濺如注。等婆婆發覺,呼家人救時,已經死了。還有個史氏,沒嫁過去丈夫就死了。她痛不欲生,要到婆家去殉夫,母親不許,她就七天不吃不喝。母親沒辦法,只好製備素衣縞裳第二天將她送到夫家。天黑的時候,她辭別公婆,穿戴整齊自縊身亡……她們中有十來歲的女孩,也有七八十歲的老嫗,有共同生活了幾十年感情深厚的,也有連夫君面都沒見過的待嫁女。死法更是花樣翻新,上吊的、餓死的、服毒的、淹死的,怎得一個慘字了得!這只是極少數有記載的,至於沒有記載的,何止千萬!

唐詩人劉禹錫《瀟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晚唐詩人高駢《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雲間。當時血淚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施肩吾《湘竹詞》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只是淚痕多。

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編織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錦紋,昔年遺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將身臥淚痕。

李益《山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李嘉佑《雜曲歌辭·江上曲》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獨浣紗。可憐應是陽臺女,坐對鸕鷀嬌不語。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蒼梧秋色不堪論,千載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盡是湘妃泣淚痕。

劉長卿《斑竹》

蒼梧千載後,斑竹對湘沅。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