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车一世界》之《江南桂花香(宁波)》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很多上海人不知道,现在的上海人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他们的祖上来自于宁波,背井离乡的宁波人在上海创造了“红帮文化”。“红帮文化”这个词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是一个很光彩的词,宁波人被称为“红帮”,那是因为宁波人善于跟红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打交道,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洋人”,宁波人为洋人主要的服务项目是服装制造,他们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套西装,并第一个出版西装制作方面的书籍,开设了第一家服装学校等。这些宁波的“裁缝”积累了在上海发展的经验后,他们又转战于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天津、汉口和青岛、济南、南京、苏州、重庆等20余个城市,跟随红帮的脚步,有些宁波人远渡重洋。

现在宁波有很多景点,宁波的外滩比上海的外滩建设的时间还要早,宁波的一些街道充满着浓郁的欧洲风情,不知就里的人,他们会认为宁波的历史兴起于清朝末年,因为鸦片战争失败后,宁波被定为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其实,宁波的历史源远流长,宁波的意思是“海定则波宁”,宁波简称“甬”,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这个称呼。“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象古代的覆钟,这座山的名字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就称为“甬”地。宁波附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清楚地表明,这个地方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种植的水稻种子,由此能推断出当时的人类就已经学会农业种植。

宁波从唐朝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宁波是宋代三大贸易港口之一,明代开始跟葡萄牙人进行贸易,清代宁波成为四大海关之一,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宁波被列为通商口岸。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宁波灿烂的文化,宁波历史上人文荟萃,先后产生过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派别,如四明学派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等,宁波历史上还出了很多名人:书法家虞世南、哲学家王阳明、著名文人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此外还有政治家、军事家蒋介石。

宁波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宁波人引以为豪的有“四香”:米香、鱼香、书香、墨香,宁波一年的作物生长期有300天,年降雨量达1480mm,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最利于水稻的生长;宁波地处长江入东海口,这里的鱼虾特别鲜美;宁波有大书法家虞世南,宁波有翰墨的香味,当然,宁波人最自豪的还是书香,因为宁波有世界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的天一阁。

如果没去过天一阁,那等于没有去宁波。天一阁位于宁波市中心地段,它最早是由明代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1年)开始兴建,历时5年竣工。天一阁是范钦的私宅,由于范钦特别喜欢收藏书籍,因此在这座江南园林里,范钦藏书7万多册。范钦将自己家的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这个名字来自于《易经》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范钦生活的那个年代,民间私家藏书是一件很时髦的事,为什么在众多的藏家中最后只有天一阁坚持下来,这主要是因为范钦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

宁波多雨潮湿,非常不利于书籍的保存,防霉、防虫是藏书必须解决的两大难题,防虫比较好办,因为当地盛产樟木,用樟木打造的书柜是天然的防虫佳品,那些当年建造的书柜,到现在还往外散发樟木的香味。为了防霉,藏书楼的房子和书柜采取的都是双向打开的框架式设计,定期打开房子南北向的窗户和书柜前后的大门,柜子中的在架子上就能保持很好的通风状态,天气晴好的时候定时通风,书籍就再也不用担心霉变之忧。

藏书能够代代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为了防止子孙后代因为分家立户而导致藏书流失,范钦在藏书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家规:“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据说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子,因为仰慕范家藏书,并央求父母将自己许配给了范家子孙,不知道这个女子最后是否被允许进入藏书楼,如果要是没有获得进入,不知道她这辈子会如何地望书兴叹!

好在范氏子孙中也有开明的人,范钦的四世孙范光燮就是一个贤达的人,他知道书锁在柜子里就是一堆故纸,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邀请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阁看书,天一阁的声明因此远播。天一阁藏书很快就被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知道,他下江南的时候,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并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渊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很多人不知道,《四库全书》中包含了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献的藏书638种。可惜后来的鸦片战争及民国战乱,天一阁的藏书遭到抢掠、偷窃和丢失,到解放前夕,馆内藏书只有13038卷。后来经过政府管理加上民间藏家捐献,目前天一阁藏书达8万多卷,天一阁恢复了往日的盛况。

现代人知道宁波是一个商业城市,宁波人善于经商,商界成功人士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一个耕读传家的农业社会,经商在古代不是一个让人“提气”的职业,中国有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宁波市,但是在这些商人的家乡,有一座让世界文化人侧目的天一阁,宁波的底蕴和层次顿时就让这些城市难忘项背,书卷给宁波这座城市带来的无形价值,有天一阁的书香浸润,宁波的文化品位立即得到了彰显。

当然,宁波除了天一阁还有很多景点:有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的阿育王寺,它是我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寺院里珍藏着佛祖舍利;无独有偶的是,宁波还有一座天童寺,也是建于晋朝,大殿内还有清朝康熙、雍正手书的匾额;此外,宁波还有两座建于宋朝的寺庙七塔寺和保国寺,保国寺里还存有北宋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也许你对寺庙不感兴趣,在宁波你还能欣赏到比上海滩还要早的老外滩,可以欣赏浙东大峡谷的自然风光,也可以去宁波帮博物馆去追忆宁波先人在海内外经商创业的足迹。爱逛街的人,在宁波可以去天一广场,这是一个聚休闲、旅游、购物、美食为一体的综合型商业广场,在广场你不仅能购买到经济实惠的商品,而且能品尝到宁波当地的很多精致美食,在广场上你能看到清代的教堂,还能可以领略三江口的风景。

去宁波还有一个必须要去的景点,那就是奉化溪口的蒋氏故居和雪窦山景区。据说宁波帮博物馆里面竟然没有介绍蒋先生的事迹,我觉得这非常不应该,在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蒋先生功不可没,如果非要以“胜者为王败者寇”来抹杀蒋先生的史迹,这样的历史是残缺的。浙江的山水不仅能孕育走南闯北的浙商,更能培养出叱咤风云的蒋委员长,这是宁波人民的骄傲!

奉化溪口离宁波市区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溪口原本是一个江南的普通小镇,雪窦山的雨水汇集成一条溪流从溪口村边流过,中国国民党的两届最高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出生在这里。根据村子里面的建筑来判断,蒋介石家族在这个村子里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他们家开过“玉泰盐铺”,在满清王朝,因为盐是专卖食品,能取得卖盐执照的人家应该在当地还是有些势力的。蒋氏祖居的名字叫“丰镐房”,这是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名字,这个名字其实大有来头,蒋介石先生的父辈是兄弟三人,三兄弟按照夏商周三朝分别将自己的房名定为夏房、商房、周房,父亲逝世后,因为蒋介石的父亲在周房,蒋家因周朝的首都分别选址在丰邑和镐京,因此蒋介石家的房名叫丰镐房,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在当地不是一般的人家。

溪口镇上除了蒋氏祖居外,还有武岭门,这是出入溪口镇的一个城门,据说这个城门的名字是当年蒋介石手书的,武岭门边上建有当年蒋经国居住的小洋房,通过武岭门后的街上有玉泰盐铺旧址、摩诃殿等景点,这样的景点对于很多游人来说只能走马观花,加上蒋先生的很多史料现在还能搜索到,因此来溪口的人估计都不是看景的。既然不看景,那溪口能看到什么呢?在回来的路上,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到溪口的几个心得:一是凭吊一下蒋先生故居,以示对先人的景仰;二是感受一下溪口的文化,看看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能诞生蒋先生这样的伟人;三是看看蒋家的风水,评论一下蒋先生的成就跟他们家的风水有什么关系。其实,内心里来溪口还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为蒋先生发迹不知道跟他家祖上哪棺坟有关系谁也说不清,溪口只是浙江乡村一个很普通的小镇,说它不普通,那是因为它离宁波很近,当年蒋先生就是从宁波去上海发展的。

蒋先生在上海的时候其实过得也非常艰难,投资股票失败后,因为欠钱被人禁止离开上海,无奈之下的蒋先生经陈其美(陈立夫、陈果夫的叔叔)引见向当时上海黑社会老大黄金荣递“门生帖”,不知道当时黄金荣是因为没看上这个徒弟还是因为有什么预感,不然老蒋就进青帮黑社会去混事了,我一直不知道当年要是黄金荣收了蒋介石为徒并委以重任,后来的蒋介石先生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人生就是有很多偶然,没有进黑社会的蒋先生去了广东投靠孙中山,最后成就了一番革命事业。

蒋介石离开溪口后也经常回家,他带过新婚妻子宋美龄在溪口常住过,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到溪口“疗伤”,并将张学良禁锢在雪窦寺。几年后,日本飞机对溪口进行了轰炸,蒋介石先生的原配夫人毛福梅女士死于这次轰炸,随后日本人占据了溪口,直到二战胜利后日本人才离开溪口。

溪口不仅出了蒋介石父子这两代伟人,溪口还出了布袋和尚,溪口镇背靠雪窦山,雪窦山上有一座古寺,名字叫雪窦寺,寺庙始建于晋朝,自唐宋以来,雪窦寺受到皇家或者当地官府的厚爱,在宋真宗时期,雪窦寺被封为“天下十大名刹”之一,民国年间,雪窦寺曾被称为佛教四大名山之外的第五大佛教道场,那是因为弥勒菩萨的原型布袋和尚就诞生于此。布袋和尚是唐朝末年明州(宁波)奉化人,当时的人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他自称“契此”,他身体较胖,大肚子,说话语无伦次,经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布袋和尚最著名的偈语是“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不知道世间有几人能看透布袋中的禅机,在布袋和尚圆寂后,世人才知道他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因为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和慈颜常笑,因此,后来的寺庙都将弥勒佛供奉在门口,让他笑迎八方香客,包容天下善恶。清朝乾隆年间,泉州知府王廷诤为弥勒佛写了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是的,世间俗人有几个知道布袋和尚的“自在随喜”呢?布袋和尚在出家之前曾留下一首诗歌,名字叫《手把青秧》: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在结束江南之行的时候,溪口村边田中的稻子在晚风吹拂下掀起层层浪花,在桂花香中,我仔细品味着布袋和尚的诗歌。佛家所说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眼观美景、耳听趣事、鼻闻花香、舌尝美食、身处佳境、意在路上。自由行让我们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职场的跌宕起伏,心是静的,作为一个俗人,我们没有想过得道成仙,因为回到北京后,我们立刻要惦记柴米油盐,忙碌于人间烟火中,但是只要懂得以退为进,心中永远珍藏一口布袋,那随时随地都会“观自在”了。

不知道乾隆下江南时是不是跟我们有相同的心境?如果他也到过溪口,估计他对“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容之事,慈颜常笑小天下可笑之人”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更深的理解吧。江南之行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体会到了一些事情。江南这个地方不仅风景独特,且人文差异也比较大,“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也许正是因为江南语言的这种千差万别才造就了江南的多姿多彩。

《圣经》中《旧约·创世纪》第11章记载这么一个故事:大洪水劫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他们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见一片平原定居下来。他们计划修一座高塔,塔顶要高耸入云,直达天庭,以显示人们的力量和团结。塔很快就建起来了,建塔惊动了天庭的耶和华。他见到塔越建越高,心中十分嫉妒。他暗自思忖,现在天下的人们都是一个民族,都说一种语言,他们团结一致,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那神还怎么去统治人类?于是耶和华便施魔法,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无法沟通,高塔也无法继续建下去,最终没有建成。这就是关于“通天塔”的传说。不知道耶和华当初要不搅乱江南人的语言,江南人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在离开江南之前,我们想到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离开他治理的杭州回到京城后,他写下了一首《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回到京城的我是写不出白居易这样优美的诗,但是在吟诵江南好的时候,我们的身边一定会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芳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