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车一世界》之《西行漫记(山西)》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山西是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地下资源也极其丰富,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山西“煤老板”如何斗富的故事,但在解放前,山西可是特别贫穷的省份,土地贫瘠、人口众多、干旱少雨,这些自然的条件,决定农业社会模式下的山西人与贫穷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物在一个没有旅游的时代,那只能叫摆设,煤炭在非工业社会,最大的用途就是冬季取暖和日常的生火做饭。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山西人凭着勤劳和诚信,开创了中国商业、贸易、金融领域的许多奇迹。

现在到山西旅游的人都会选择位于晋中的太谷、祁县、平遥的一些大院,这些家庭式的院落,最初被人们认知是因为90年代初,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电影将乔家大院推向了全国,从此,每年长假期间,各家大院被慕名而来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山西省这样的大院特别多,行车经过晋中,沿途都能看到各家大院的指示牌。

这些大院的主人都是明清时代的山西商人,因为经营有方,他们将自己的赢余在家乡购置和建造了这些房产,以此来光宗耀祖。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同时代的徽商。在安徽皖南山区流行这么一个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些十三四岁丢出去的孩子,经过多年的商场磨砺,要么财运亨通最后成了扬州老板、上海老板,或者干脆到成批地“徽帮进京”,时运不济的就只好客死他乡了,所以,尽管徽商经营了600年,但徽州的古民居就没有山西那么气派,这也说明山西人和安徽人在乡土方面的情节是不一样的。

1、晋商诚信。

徽商的看家本领是勤劳,晋商的看家本领是诚信,勤劳是天生的,诚信是后天养成的。晋商从一个学徒、到掌柜的、最后成东家,其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诚信的考验。人无完人,针对人性的弱点,山西人在学徒成长的过程中,东家和掌柜的就为你设计了许多的试题,这些试题不是书面,也不是口头的,考的是你的行为表现。试题一:在一个荒郊野外,你发现田垄里不知道谁遗失了一些财物,此时你又因为家里有急事需要一笔钱,对这样只有天知、地知和你知的事,你的选择是什么?试题二:因为你一直在外学徒而耽误了青春时光成了“老大难”,这时你邂逅了一位你心仪的美女,她对你没有任何要求,就是上赶着给你投怀送抱,你能按捺得住自己的心火吗?试题三:因为远在异乡得愁苦,突然有一天在大街上你遇见了多年的知己,你能控制得住自己的酒杯吗?试题四:你的能力已经足以实现职业生涯的提升了,你觉得自己所有的工作完成得都特别漂亮,而你不仅得不到上级的赏识,而且被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你能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吗?这些都是我虚拟的试题,真实的试题比这个难得多,在酒财色气面前,有几个男儿能百战百胜?经过多年这样的教育和历练,山西人的诚信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骨髓当中,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已经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

我一直感动于“大盛魁”的故事:话说有那么三个弟兄,在杀虎口开了一家草料行,由于生意冷清三人几乎难以维持生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夜,他们将全部的粮食熬了几碗小米粥,想在除夕夜好好地“美餐”一顿。粥刚刚熬好,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个老者,牵着一匹骆驼,驮着两个箱子,老者一进门就说自己饥饿难耐,这三个人就将自己的年夜饭——刚熬好的几碗小米粥全部让给了老人。第二天早晨老者牵着骆驼走了,留下了驼背上的两只箱子,从此杳无音信。在这三个兄弟的面临破产的时候,三兄弟打开箱子,他们发现是两箱白银。

他们在最后一刻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三兄弟以白银作为老者的投资,重新做起了生意,终于老天开眼,他们的生意从此开始红火起来了。每年分红的时候,他们都要将盈利拿出来一份算作老人的投资,年末他们都一文不少地将本金和红利记到老者的账户上,后来“大盛魁”成了包头业内最大的商号,老人的账户资产也翻了若干倍。在以后的200多年里,“大盛魁”历经十几代掌柜,无论兴衰成败,“大盛魁”的掌柜的从来没有想过打老人的账户主意,即使在“大盛魁”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人想过挪用老人账户里面的钱来解困,“大盛魁”破产后,老人的账户里还积攒了一笔巨额财产。

象“大盛魁”这样的诚信故事在晋商中有成千上万个,分析晋商的发展史,晋商在中国清代盛行了三百年,最初的时候,很多走西口的商人,他们都不名一文,他们最终能成就辉煌事业,不是因为他们的资金有多雄厚,不是因为他们贩卖的物资多稀有,而是他们经营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是一种世间最可贵的商品——诚信。诚信是晋商的谋身之源、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诚信是晋商最大的商标,是最具竞争价值的品牌。如果让一个山西商人在一条要沉没的船上,船上装载了金银、生命和诚信,山西商人首先选择抛弃的是金银等物品,甚至包括生命,最终唯一留在船上的东西一定是“诚信”!大盛魁是这样做的,其他的晋商和他们的后人都是这么做的。

2、平遥古城。

1997年,中国有两个城市以整座城的名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个是云南的丽江,一个是山西的平遥。

丽江和平遥一南一北,各具南北方小城的特色。丽江的景在于纳西族的文化,以及流淌在每家每户门前的水流。其实,丽江已经不能称作城了,最多只能叫纳西古村落,或者干脆叫“纳西大卖场”,因为古城里面几乎没有居民了,每个临街的房子都是一个店铺,店里出售所谓的民族工艺品和大量的银饰,此外,还有中西结合的酒吧街,勤劳朴实的纳西人将房子租赁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经商,自己靠房租过起了“包租公婆”的日子。到丽江除了听导游胡编一些摩挲人的走婚故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去所谓的酒吧里面喝点啤酒,乘机释放疲惫的身心。

平遥古城的初期建造年代相传为西周时期,现在看到的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基础上重筑扩建而成。城池周长为6163米,墙高12米。平遥城墙在明清两朝四百多年时间里,曾经有过四次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咸丰元年,这次修缮历时三年,和前几次不同,这次工程是由商人主持,工程所需资金也是由平遥城中二十四位商人解囊相助。平遥城墙在商人们的主持下,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城墙的雄伟坚固使城里的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但是,加强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并不是晋商的惟一目的。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他们处心积虑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军事设施的修建中能和儒家的文理融合起来。

平遥和丽江真的不一样,首先从形式上看,平遥保存了完整的土夯古城墙(它的存在得益于干旱少雨的天赐),城内居住了4万名原居民,除了一条商业街外,其他的地方都是原汁原味的。城市不大,但里面设施齐全,有文庙、二郎神庙、道观、寺庙、城隍庙等设施,平遥最著名的设施是“日升昌”票号,这是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啊!说中国银行从这里走来,这句话用在平遥一点也不为过!平遥城墙有3000个墙垛,72座箭楼,象征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这样的设计是古老的平遥人希望能以文治城,期盼天下太平,和能生财——这是山西人感受最真切的真理,因为战争使晋商最终集体破产,从此,晋商变成了一个诚信符号。

平遥古城里面住了很多晋商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可能算“日升昌”的雷履泰,这个当年经营颜料的掌柜,看到晋商不远万里押运银两的艰险,开创性地发明了一种结算方式,以票据代替施行了几千年的商业往来必须用金、银作支付和结算手段的老办法,他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很多分号,外出经商的人只要将银子存入他山西的总部,他给人家开一张票据,这帐票据可以在商人约定的地点提取真金白银,相反,从外地运款回家的生意人,只要将金银存入日升昌的当地分号,由当地分号开出一张汇票,在山西老家他可以凭票领取现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样的票号为晋商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三个有利条件:一是降低了金银押运途中被抢劫的风险;二是提高了晋商资金调拨的速度,拿一张纸行走的速度肯定快过背负大量现银的速度;三是节约了经营成本,相对于支付镖局费用,票号的兑换手续是很便宜的。更值得称奇的是,尽管交通和通讯极度落后,在票号经营的100年时光里,没有发生一起伪票兑付事件的发生,这应该是一个奇迹,据说他们的密押仅仅是凭天干地支的组合而生成的密钥,不像现在各银行的高尖设备生成的密押,照样有伪票的产生,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伪票的产生也说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雷履泰虽然只开办了“日升昌”这一家票号,但他实际上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别人仿效“日升昌”的模式,先后开设了三十多家类似的商号。因为它们都以经营汇票为主,而且又都是由山西人开办,所以当时的人们和后来的研究学者都把它们统称为“山西票号”。 在光绪三十二年的时候,日升昌14个分号,每个分号平均年汇兑量是231万。全部山西票号有400个分号,按一个分号230多万白银计算,400家,一家230多万,那就是八亿多两啊,可见晋商在当时积累财富的数据有多庞大。公元1843年,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冬天,小雪初晴,雷履泰大掌柜的马车离开小南街的宅院,到日升昌去。那一年他七十三岁,这位老人在舒适的马车中,享受着票号成功带给他的财富、地位和声望。三年前他七十大寿时,平遥城中的商民特意将一面写着“拔乎其萃”的匾额,挂在他宅院的厅堂之上。在平遥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商人获得过如此殊荣。马车的车轮辗过寂静的街道,此时的平遥城已经呈现出一派富贵的气象。

在历史长河中,平遥人民经历更多的是干旱少雨、贫瘠的土地带来的饥荒,同山西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十几岁的平遥青年,就开始背井离乡去关外寻找致富的梦想,他们为了赶上蒙古冰雪消融的春季集市,头年秋天他们就告别爹娘,经过杀虎口奔向人迹罕至的草原,几个月的征途中,他们要应付土匪、野兽、疾病和孤独,在《走西口》凄惨的歌声中,他们或者财运亨通,或者客死他乡。功成名就者毕竟是少数,在杀虎口就有一片乱坟岗,里面埋葬了无数的山西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没名没姓的,在这些乱坟岗的后面,有多少白发垂肩的长者在翘首期盼着孩子在外的音讯?有多少新婚分别的妻子在村头等着丈夫归来的身影?有自多少呱呱坠地以后就没见过父亲的孩子,在等待将父亲的称谓与父亲本人建立对应关系?在漫长的等待中,孩子也开始走西口了,于是新的等待和期盼又开始了,这样的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然,平遥人也见证了晋商的传奇。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蝴蝶效应”,说是墨西哥的蝴蝶振动了一下翅膀,美国爆发了金融风暴,以此形容经济的一体化。蝴蝶效应在平遥也发生过。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苏州城里延续半年多物价飞涨,苏州城的官员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涨价,感到很奇怪,因为几年来,苏州一直风调雨顺,既无灾荒,也无战乱。这样的太平年景,物价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地涨起来呢?后来,苏州城里的官员终于找到了物价飞涨的原因。原来苏州的市场波动,是因为那一年苏州城里一下子少了数百万两白银的现金流通,市面上银根吃紧。而这种局面,又是由于到苏州办货的北方商人彼此之间已经习惯用金融票据往来代替现金交易。当时在这些北方商人手中转来转去的汇票,几乎是由山西平遥那家叫日升昌的商号开出来的。

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山西人的遗存,其实它更是晋商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人,与晋商一样,它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而毅然挺立,这也好象是晋商诚信经营的品牌,虽经百年沉浮,依然历久弥新。

3、大院文化。

如果你有四个儿子,你会如何安排他们的人生呢?

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很多人家的祖训里面都是读书和耕作,读书可以光宗耀祖,耕作可以持家长久。而山西人就不是这样地安排儿子们的未来,他们会将最聪明的儿子送去经商,第二聪明的儿子留在家里耕种,第三聪明的儿子送去当兵,最次的儿子送去读书。

据史料记载,整个清代将近300年,殿试112科,全国出了114个状元,其中江浙两省有69人,山西没有一个状元,前后只产生一个榜眼和三个探花,在很多朝代,山西省推荐的应考举人位列全国之末,当时的山西学政估计比现在的山西省长都难当。

说山西人不重视读书,其实也是不客观的,在现在很多大院的门墩上都雕刻有香瓜和书的图案,寓意自家为“书香门第”,尽管这样的表达方式比较“老土”,但他们对读书的重视还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山西人读的不是圣贤修身和治国之书,而是“齐家之书”。由于晋商的足迹南到现在的东南亚,北到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精通蒙语和俄语等其他国家的语言;在经商方面,他们从学徒、朝奉、掌柜的,最后到东家,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经济、会计、贸易、金融等学科知识,他们了解产权结构、经营核算、股份制管理、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只不过在封建八股时代,这样的知识没有得到四书五经的认可而已。

最聪明的儿子去经商这是符合现实要求的,生意场上的这些无字之书,没有超级智慧的人无法达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文化是解决国富民强的文化,是经邦济世的文化,如果中国人都了解这个文化,那中国进入工业社会至少可以提前200年,如果中国工业化提前了200年,那还会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吗?《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能是中国和大不列颠国如何瓜分世界版图,《马关条约》可能是规定日本小国如何向我们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辛丑条约》的内容可能是中国如何引领世界列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遗憾的是,这样实用的文化没有成为主流文化,主流文化被一堆酸腐文人强奸了,中国的聪明人没有拿精力去研究富国强民的方略,而是整天要么在故纸堆里显学问;或者就是将全部精力释放到嘉靖皇帝叫自己的亲爹为爹还是叔?非嫡长子是否可以当皇帝?更让人受不了的就是穿着破衣烂衫、整天高谈阔论、不问国济民瘼、自称是“东林党”的清流,除了搞派系斗争,好象就什么也不会干,他们被阉党屠杀了,大明王朝也被这些党派给屠杀了。

大院里面有文化,大院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大院是精神文化,成就的晋商都要在家乡盖一所大院,以此证明自己的业绩,其实这些晋商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没几天呆在家里享清福,大院是为梦想盖的;大院是典范文化,在一堆民房中间突起一座大院,大院的辉煌为住在破旧民房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后辈的年轻人会以此为目标终生不懈追求;大院是归宿文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大院是晋商的归宿,为了自己奔波的灵魂有一个栖息之所,有能力的晋人必须在家乡盖一个院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晋人借大院给自己的生平挣得最后的一个圆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