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书画博物馆。 书画是博物馆中最有“艺术”品味的展品。 我忘记看书画馆的名称,印象中,书画馆是有冠名的,书画馆中的展品大多是收藏家捐赠的。 书画馆中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主要收藏的是明朝、清朝、近代大家的作品,这些大家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安徽这一带,我知道的有赵孟頫、董其昌、沈周、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八大山人、郑板桥等扬州八怪、康有为、齐白石、吴昌硕、伊秉绶等书法或者绘画作品。当然,馆藏的作品中也有非江浙地区名家的,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赵佶的《千字文》,这篇文字应该算是赵佶瘦金体文字的代表作品,此外,还有米芾的大作,我不知道上海博物馆以哪件书画作品为“镇馆之宝”?从目前展出的作品来看,虽然展品数量比较多,门类也比较全,但是,大多不是当年的那些书画名家的成名作或者代表作。 书画展,典型的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假如你没有临习过书法作品,假如你不懂绘画的技法,别人很难将一副作品的好坏优劣讲给你听。书法的笔画、结字、行气、篇章,到处都是学问,就拿标准的楷书来说,不写书法的人,一定认为字体周正、横平竖直的字是好的,而书法家喜欢依靠笔画的相互支撑,让字险中有稳,险中求正,至于什么叫稳,什么叫正,这个就只能意会了。再说绘画,白纸、黑磨,要通过墨的深浅显出远近、高低、顺逆、层次,这既有表现的功夫,也有审美的功夫,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画分写意和工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工笔的工在哪儿?写意的意通过什么来体现,这需要画家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积累,需要阅读者有高超的鉴赏力,看到画家“意欲何为”。 我还没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环顾入馆的人,大部分跟我差不多。只不过,很多没有涉猎过这个领域的人,见到书画就犯怯,好与不好,他们基本上不敢说,只能看着别人装腔作势而蹑手蹑脚。 记得在伊秉绶的书法前,我看见一位女士,煞有介事地在哪儿欣赏,我问她,您觉得这幅字好在哪儿?这个人也是有点道道的,她反问我是否临习过魏碑(事后得知她想镇住我),我说没有?我看到她听到我的结论后,脸上露出了些许的自得神情,她说,不临魏碑,你就欣赏不了伊秉绶作品的美。我彻底被她说糊涂了?伊秉绶不管从哪个碑里面吸取养分,下笔都不应该不起不收。她说这是伊秉绶随性的表现,我当场告诉她,她的理解是错误的。临习书法,起笔与收笔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修课,临习多了,写字的时候顺手就应有藏有收,假如写成了钉头鼠尾,只能说这个人的功力不够,不能理解为个性和风格,关于这一点,无论行内和行外,应该是一致的,不要因为书法者的名头大,就一美遮百丑,这是不可取的。 听我这么说,我看到这个女子态度的变化,她问我伊秉绶的字好在哪儿,我告诉她,仅这幅作品,确实乏善可陈,假如非要表扬一下,我觉得他结字方法比较独特,在结字和中宫设计方面还是有些特色的。我看到这个女子,再不跟跟我炫耀魏碑了,因为,我没有临过魏碑,但是我还是见过魏碑的。 说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假如你没有临习过书法或者绘画,你就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去学习古人的美学知识,假如遇到真名家,就尽情地请教,假如是半桶水,你还是保持自己的审美情趣,50步与100步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距。 我参观书法和绘画展,最喜欢的是一种“感觉”,穿越时空,我幻想着当年的书法家或者画家,在我面前缓缓地铺开一张长卷,我思索着他们如何构思和布局自己的作品,然后,一笔一划地开始作品的创作,作品是安静的,是不说话的,但是,我想通过作品来思量作者当年的心境和情境。 在所有的展品中,我最钟爱唐伯虎的一幅画《落霞孤鹜图》,在我见过的唐伯虎的绘画作品中,这幅画不能算是最上层的,这幅画吸引我的不是画,而是画上题的诗:画栋朱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从诗中可以读出,唐伯虎非常羡慕王勃的少年得志,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怀才不遇。 我不考证这幅画的创作时间,从诗作上看,这幅画应该作于他参加院试被剥夺功名之后,到宁王府任职之前的一段时间,只有这个时期的唐伯虎才会写出这种心境的诗,我将我的思考分享给了一直在听讲解的小两口子,他们一直在听唐伯虎凄苦的人生故事,故事与这幅画作几乎没有关系。根据我的分析,他们重新欣赏了唐伯虎的画作。 我知道我的分析对他们是有帮助的,对他们的帮助,反过来成为我演习这些古人作品的动力源泉。假如现在还有人问我学到了什么,我依然是没有答案,但是,能从这些静静躺着的作品中领略到古人的喜怒哀乐,这算是我的收获吗? (祝枝山的小楷手绢,看到真迹,我非常佩服古人的认真和精细。) (一看这书法情怀,就知道这位作者是多么的霸气。) (赵孟頫的绘画作品) (伊秉绶的书法,我更理解为他创立了一种秀美的书体。) (徐渭:白石先生称自己为“青藤门下走狗”,这里的青藤就是指徐渭,明朝的第三大才子,创立了大写意画法。) (典型的吴昌硕体例。) (吴昌硕的书法和绘画似乎是一样的布局,欣赏不了。) (光绪皇帝的老师。) (石涛的画,其名气就不用介绍了。) (封侯荫柏图,还有画猴子比他更精准的吗?) (虽然是吃蟹季节,齐白石的蟹没有几个人吃得起。) (画芦雁的女名家——李因) (蓝瑛——一代宗师。) (康圣人的书法原本欣赏不了,后来在北京国子监看过他参加会试的卷子,我知道了他的书法功底。) (金农的书法,我一直觉得强于他的绘画。) (黄道周书法) (何绍基的书法,我欣赏不来。)
(喜鹊登梅——工笔绘画) (八大山人的书法,跟他的绘画一样,我是看不懂的。世人非要说他如何的超脱和俊逸,我就没话说了。) (祝枝山的小楷手卷。) (赵之谦的册页) (赵孟頫手卷) (我看到了踌躅满志又怀才不遇的唐伯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