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作是一种病,有些人还病得不轻。 这几天,有个号称农民工的人,写了一篇自传体的文字,被网络广泛传播。朋友将这篇文字转给我看,让我评价一下。 我刚看几句,我就觉得这个人很无聊,现在这年头还想用同情牌、励志牌来打动人,试问,你是不是有点弱智呢? 作者一直在强调她的农民工的身份,但是就文字头两句的排比和隐喻的表达手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码出来的文字。搞这样的噱头进行宣传,有意思吗? 人不写作不会死的,经常写作的人,其实得了一种病,这种病跟爱赌博的人天天奋斗在赌场上,就像爱吸毒的人整体躺在烟榻上一样,这是一种病态呢。 记得每完成一本书出版,我都跟朋友说,这是最后一本书了,因为出书实在让我烦神透顶,真的想彻底地歇下来。不写书的日子,其实是很惬意的,晚上的时间感觉十二分充实,我好像闲得都不知道做什么。 现在又到了等书出版的闲散期,我没有说出书后不再写的话,因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写作已经成为我的精神病态,我的生命中似乎少不了写作了。最近没有纠结是否写作的问题,那是因为我还要参加一个考试,每天的闲暇我要用在复习上,没有心事思考是否还写作的问题。 跟以往一样,出版书后,我会空闲一段时间;跟以往不一样的是,出书后,我就有了要写作的主题,我已经想好了三个主题:一是职场感知类的作品,二是以前课题的延续,三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之所以有这三个想法,我先汇报一下我的观点,但愿能得到行家的建议,以便我确立接下来的行动。 一是职场感知类的作品。说了这个主题,很多人故事都不知道就里。关于职场类的书籍,估计可以堆满一条街,我可以写什么?我能写出什么特色?我心里是有肯定的答案的,我一定能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职场秘籍。说是秘籍,其实也不神秘,因为我会根据自己在职场的经历告诉刚入社会的学习,你该做什么,你该适应什么?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师傅扔给我一沓凭证让我做丁字账,原本以为自己会计理想学的炉火纯青,结果发现,自己都不知道丁字账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研究生毕业之后,我的毕业论文非常优秀,可惜,我在单位里还不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商调函的模板,这些经历,都是我想告诉几十年后如我当年入职的人一样,在职场上,你该做些什么?这些不是鸡汤,也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只有将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做好了,你的职场才会一帆风顺。 二是以前课题的延续。在出版的五本作品中,我的写作主要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历史,二是游记,三是小说。历史在《理说宋朝(南宋篇)》的后记里已经承诺过,我不会再写历史,因为我要给女儿留一条写作的走廊。小说我不会写长篇了,因为已经出版两部长篇,假如达到名著的标准,两部已经足够了,假如达不到名著的水平,再写也是无益。我要延续的课题估计会是游记,在《一车一世界》出版后,我又去过很多地方,这些地方相对于以前的游历,我觉得更加有内涵,故事性也更多,同事说叫《一车一世界》(续集),我不想续了,一者难以保持《一车一世界》的写作风格,再者不想受《一车一世界》太多的写作手法的束缚,写作是快乐和自由的事。 三是中短篇小说集。文字越短越难写,这是很多外行所不知道的,因此,很多不会写作的人都会从诗歌起步,他以为敲敲键盘、咽下唾沫就是诗歌,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用词精炼到字字玑珠,这是诗歌的写作要求。长篇小说只要将故事讲全了、情节设计好了就没事了,而中篇和短篇小说不是这样,必须通过最少的人物、最少的情节、最少的文字叙述出一个让人信服的道理或者故事,这是非常难的事,经过两部长篇的磨砺,我想锻炼一下自己。 写作真的是一种病,我病得不轻,以前是小说出版后,心里消停了,我才开始新的写作,这次,我已经等不到小说出版了,我已经将选题告诉了身边的朋友。 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为了告诉亲人们。我真的已经病了吗?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起先后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及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4),2015年出版了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