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金台夕照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在金台路住了三年,知道燕京八景之一有叫“金台夕照”的,不知道这个景点跟燕京八景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夕阳时分,我不是在操场上就是在图书馆里,几乎无暇顾及夕阳,夕阳能照到哪儿?能照出个什么样子,我真的不知道。学校南门口有一家海鲜酒家,每到傍晚的时候,店门前豪车云集,据说那是某宰相家的公子开的,因此,出入此处的人非富即贵。

也许因为年轻的关系,一直没有关注夕阳。

离开金台路一年,据说,修金融中心时,终于挖出当年传说的乾隆御制碑,碑上有乾隆亲笔书写的“金台夕照”。现在这块碑立在CBD中心边缘,这块碑给CBD 地区增添了不少历史和文化气息。

传说,乾隆题“金台夕照”的这个地方,当年叫“苗家地”,这是个校场——古代练兵的地方。话说某年秋分日乾隆到达苗家地,他看见虽然天快黑了,但是苗家地校场内的练兵台子上闪着金光(其实这是太阳的余晖照在高高的台子上。),联想到有人预言说,“苗家地”会坏大清皇朝的事,于是,乾隆就亲提石碑一块,想把这个“不详”之地给镇下去。

因为有乾隆题写的这块碑,因此,“金台夕照”就扎根在朝阳门外关东店东的地方,没有人知道“苗家地”了,代之以金台命名的线路,十号地铁线还有“金台夕照”这一站呢。

“金台夕照”是燕京八景,也就是说,这个名字一定早于乾隆题碑之前。第一种说法是,金台夕照又称道陵夕照,位于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北京后,海陵王选址大房山的云峰山修建金帝陵墓。金台夕照是指夕阳照在金陵墓群上方。

第二种说法是,燕昭王非常尊敬郭隗,他为郭隗制造宫殿且尊他为师,他将千两黄金置于高台之上,以求有贤德的人。金代统治者为了模仿燕昭王,也在北京城里修建了招贤黄金台,据史料记载,黄金台可能在两个位置:一是是白纸坊,一个是教子胡同一带。

我今天见到了第三种说法,原崇文区的夕照寺被定义为金台夕照的发生地,夕照寺于2009年被北京兴隆置业有限公司开发成金台夕照会馆(宾馆),夕照寺保留了山门、正殿、东西偏殿、后殿等建筑群。

除了山门上的匾额,寺庙里面的物件基本上都被“请走了”,山门、正殿、后殿里面都是被厚布从里面蒙得严严实实,后殿好像被改建成客房的模样,偏殿现在像是私人会所,里面有几个女子,估计是为会员服务的,她们穿着古装,房间里点着檀香,桌子上或者罗汉床上摆放着茶具。

夕照寺成了金台夕照会馆的接待室,金台夕照会馆几个字是艺术家韩美林题写的,会馆门口摆着一个木牌,上写“相声大会”,言下之意,现在会馆里经常表演相声。

会馆影壁墙的对面山墙上题着重修夕照寺赋,全文用瘦金体书写,通过赋文,我知道了夕照寺的来历。

夕照寺的历史不知道,但是在明朝正统年间香火非常旺盛,明朝兵部尚书大英雄于谦多次去夕照寺。由此可见夕照寺当年的盛况,某天,于谦去寺里,寺内高僧普朗请于谦为其师古拙俊禅师所画《中塔图》题词,于谦没有推辞一挥而就,于谦的墨宝被收在清乾隆的《三希堂法帖》中。在明清朝,夕照寺多有文人墨客前去谈论诗词书画。传说,夕照寺山门里一边供奉光羽,一边供奉蔡伦,蔡伦是造纸的祖师爷。

现在夕照寺的主殿上挂了一块匾额,名字叫“金台书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地方变成书院了,现在寺庙连同会馆搞得非常精致,估计这儿时没有人读书的了。

金台夕照的美景究竟在金台路、房山金陵、夕照街、白纸坊?估计没有人说得出答案了,有几点可以肯定的是:一是景点处必有一座高台(北京城里都是平地),春风或者秋分当日,斜阳最后一缕成就了“金台夕照”的美景;二是金台夕照名声在外的,更多原因还是来自于乾隆的御制碑,比如卢沟晓月也存有康熙御制碑,乾隆题写“卢沟晓月”;三是金台夕照的历史一定在明朝之前,夕照寺当年那么热闹,估计因为寺名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偌大的北京城只被定义了八景,说明当时的北京应该非常荒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名称应该来自于金代之前。

夕照寺已经淹没了,白天淹没在车水马龙声中,晚上淹没在相声大会的笑声里。除了我等好事者,估计没有几个人还会看金台夕照会馆是谁题字的,还有谁会猜测兵部尚书于谦到寺里有何贵干?

夕照寺最初为什么而建?又因为什么兴盛?最后因为什么衰败了?几乎查不到资料,寺庙门口还留着一只驮碑的残损龟趺(赑屃),不知道当年它承载了什么使命?是纪念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还是后世人为纪念于少保而作的纪念文字?或者是其他的东西?

老古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和尚没有了,庙也几乎不存在了,一丝夕照还能记住多少东西呢?还是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吧。

(2009年修会馆时置业公司铸钟记事。)

(山门的建筑应该是当年的。)

(会馆的影壁墙,书法为韩美林所书。)

(后院的匾额)

(后院里面好像已经改造成小单间了。)

(集《兰亭集序》字成的匾额。)

(时间过去大半年,已经看不出是什么单位贴的封条。)

(厢房已经改成茶室。)

(正殿上的匾额是书院,有人读书吗?)

(在这幽静的地方喝喝茶,还是很爽的。)

(不是夕照,而是午照。)

(会馆门口的万马摆件。)

(篆刻着《大学》名句,不知道什么讲究。)

(门口真的可以罗雀。)

(再看看这块门匾。)

(这只被遗忘的龟趺一定记得当年的故事,可惜,已经没有人愿意听它说了。)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六本文学专著:《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一车一世界》(2014)、《最后一个磨盘州人》(2015)、《银圈子》(2017),并在《金融时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出版和发表文学累计超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