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漂亮的佛像会说话(下)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比如北魏时期,由于朝廷崇尚本土化,因此,佛像的脸谱逐渐民族化,衣着上,以前印度的袒胸露臂也逐步为褒衣博带式佛装所替代,由于北魏时人们追求瘦削的身体,因此佛像都是秀骨清像,加上魏晋时期,社会上追求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佛像的面部表情也就异常丰富,佛面上常常带着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似乎极具智慧地洞察了事理和人心,这样的洒脱是魏晋时人们追求美的最高标准。

到北魏后期,人们的审美开始悄然地发生变化,中原地区的以肥为美渐渐占据上风,佛像开始出现小肚子了,尤其到了北齐时期,佛像的脸型已经变得非常饱满,到隋唐时期,佛像就非常丰满了,宋朝以后,佛像基本承袭了唐以来的“福”相,且以坐姿为主。

看佛像还是要看隋朝之前的,那是佛像历史上最精美的时期,这样的精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佛像的面部表情,唐朝之前的佛像面部表情是生动的,据说有按照皇帝模样做的塑像,也有按照供养人的样子做的塑像,估计还有匠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做的,不然哪有那么丰富的神态和表情?明朝以后,佛像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一点区别也没有;二是衣服上的区别,北魏时期佛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衣服的面料很薄、很爽滑;而到了北齐时期的佛像,衣服像是湿透了粘在身上,衣服很薄,线条感非常强;而到了隋唐之后,佛身上都穿了很厚的袈裟,衣服跟身体完全分离了;三是头顶肉髻、头发和眼睛上,北魏时期肉髻高、没有螺发、眼睛大且是长条的,而到了北齐时,肉髻就低了,开始出现螺发,眼睛的线条出现了多变的特征,隋唐之后,佛像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

通过历朝历代佛像的对比,很容易发现,雕刻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在退步,通过对比北魏及隋唐之后的佛像,非常容易发现艺术的衰退。外形上,无论是面部五官设计,还是身上的服饰及配饰设计,北魏时很美,北齐时最美,隋唐之后开始失去美,这样的失去可能跟灭佛运动有关,很多美的东西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也有可能是一批匠人心灰意冷,慢慢失去了对技艺钻研的热情;难度上,造像的难度也越来越降低了,这样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北魏时期的造像都有背光,背光上还有精美的飞天、祥云、龙凤等雕塑,北齐及以后就慢慢没有背光了;二是佛像的高度非常大,很多都是野外直接作业,依山而雕的,如大同和云冈的大佛,后期的雕像都要小得多;三是构图上,北魏和北齐时,佛像以画片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现在说的“组图”,隋唐之后的佛像都是单个出现的,在设计和雕刻上,两者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关于佛像,我不想说的太多了,因为艺术必须要靠每个人心灵去感知,看似很美的艺术品,被人说多了、说过了,也就无美感可言。回到本源上,隋唐之前的造像师们他们不是为了艺术去造佛像的,佛像建造要么是因为生计,要么是因为信仰,这原本跟艺术都是无关的,就像“兔子与猎狗”中的兔子和猎狗,他们在追逐的那一瞬间一定不会想着自己跑步的姿势,与寓言故事不同的是,如果自己的产品往作品方向发展,匠人就会赢得更多的雇主;假如遵从内心去设计和创作,出来的东西自己都喜欢,那就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艺术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

漂亮的佛像会说话,它说的是无声的话,这样的话要用心灵去倾听,用细心去感知。

(典型的北魏石造像。)

(东方维纳斯)

(北齐石造像——看看精美的衣服上的纹饰和璎珞。)

(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北齐典型器,器形完整且颜色保存完好。)

(北齐标准坐式佛像,看衣服是不是湿了之后贴在身上?)

(北齐典型器,身体发扁,小腹突出,表情丰富自然。)

(假如没有彩绘,感觉这是一尊“裸体”的佛像,这就是北齐的佛造像特点,霓裳羽衣。)

(看看衣服上的精美纹饰。)

(无法精准断代——北齐至唐,身材修美,纹饰略显不精。)

(这尊菩萨好可爱!)

(背光上有飞天图案。)

(北齐标准佛像。)

(隋朝佛像,一看估计就能知道跟前面的差别。)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三部历史专著:《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金融时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文字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