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小说发展的得与失(上)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这些都是语文书上告诉我们的概念。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千万不要错误地以为,小说是明朝以后出现的文学体裁,在秦汉之前也有小说,小说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明朝以后才达到巅峰状态,换句话说,只有到明朝之后,小说这种体裁才正式被文学大家庭所接纳,早在诸子百家时代,庄子就有 “饰小说以干县令”,这是小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汉书》中“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通过这个定义,读者就能知道,小说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要是整天写“街头巷语”不仅会被认为不务正业,且不会被知识分子群体所接纳,因为,这不是正事,于国无望、于家无期。小说不仅考不了功名,小说写完了也没有销售的地方,那时候,读书人不会花时间看小说,不读书的人看不了小说,因为不识字。

那时候的小说,与其说读者,不如说听者,小说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听的,小说写成后,写小说的人将故事讲出来,最后被说书人听去了,说书人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最后变成了他的“书文”,在街头巷尾、村头谷场,架起鼓、支上摊子就开始说书了,这就是当时的小说传播方式。

很多说书人其实是不识字的,他们熟记的小说大多由师傅口口相传,讲演的次数多了,说书人可能会对故事做一些改动,这些改动,当然都是为了在逻辑设计上、感情铺垫上和讲演技巧上更加吸引人。

小说主要是靠故事,故事的核心是情节,人是情节的载体,环境是故事的外在条件,或者说,环境是故事的依存基础,有了人和环境,故事就按照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展开了。

自从四大名著确立了“江湖地位”之后,小说这样的体裁渐渐地被文人所接纳,文人开始写小说的逐渐增多,尤其是明朝以后,小说由以前的神话故事、痴男怨女、侠义江湖,逐渐扩展为多种题材,有官场的小说,有鬼怪小说,有游历小说,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

到民国之后,小说在文学圈里的地位越来越高,你要不会写小说,好像都不算文学人。如现代文学巨匠“鲁郭茅巴老曹”都有非常好的小说、剧本存世,《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白话文写的小说,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前最高的文学奖,自民国之后,因为大量使用白话文,加上不断与外国交流,现代和当代小说跟古代的小说越来越不一样,以至于很多作家,一说起小说,似乎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了,你要是不知道自己外国名作家的作品,好像你都不是文学圈的人。

自民国之后,当代和现代小说跟古代小说也许是因为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变化了,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古代小说都是采用章回体,而现代小说很少有章回体的。古代小说的章回体,这是当时为了顺应说书的需要而设计的,章回的题目要高度概括本章的核心内容,且每一章的内容要大体相当,不然,说书的没法说,不能今天将一个故事讲三个小时,明天只讲一个小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章回体要求作者每章都要有个对仗的题目,且中间需要使用一些精炼的诗词来概括、描写和总结,现代的作家古文功底达不到这个水平,因此,章回体就越来越少用,甚至不用了。极端的情况是,一本书下来就一个部分,中间连章节都不分。

当然,形式上的变化还是外在的,内容上的变化才是根本的,因为内外在的变化,造成了中国小说出现了很多得与失。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三部历史专著:《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文字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