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由于劳累和孤寂,他只活到一万八千年就死了,盘古死了以后,他头朝东、脚朝西仰卧,经过若干年的演化,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岳华山。这是中国最早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记得有一个南方仕子和一个北方仕子一起吹牛,各自吹嘘南方或北方好,南方仕子说“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北方仕子随即回应了一句“北方一天一地一圣人”,南方仕子顿时语塞。其实北方不仅出圣人,而且还出皇帝,历史上的大部分皇帝都是北方人;江南尽管山清水秀,但是南方所有的山加在一起都赶不上北方的一个泰山有地位。 泰山为五岳之首,这个首不是因为它是位列东方,而是因为它是人文之山,泰山的人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是历代明君封禅之山,也是圣人孔夫子故里的山,孔子因为爬过泰山,此后,就留下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泰山现在有很多景点还是以孔子名字而命名的,如泰山脚下的孔子登临处、山巅的孔子庙、孔子小天下处刻石、孔登处刻石等等。 关于泰山,古往今来称赞它的文章和诗词太多了,我们中学就读过姚鼐的《登泰山记》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当然还有最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与前两位作者不同的是,杜甫只能“会当临绝顶”,“会”者没有登上啊。泰山从红门往上依次是红门、孔子登临处、碧霞元君祠、经石浴金刚经、摩崖石刻、中天门、五大夫松、东岳帝庙、十八盘、南天门、孔子庙、玉皇顶等景点,鉴于前人关于泰山的描述实在太多了,我再描述一遍这些景点,估计读者会感觉特别没兴致,我喜欢泰山的人文,因为泰山以其博大的人文内涵而雄踞五岳之首。 一、泰山的特产 古代文人很少介绍泰山的特产,泰山其实有不少特产,泰山市的商店里有“泰山四宝”销售,“泰山四宝”有泰山参、赤灵芝、何首乌、穿山龙,其实泰山还有一个特产是石头,泰山石头之所以称之为特产,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石敢当”。过去山东人建房子都要从泰山取一块石头作为房子的基石,因为它有镇宅辟邪之用,这些当然是迷信了,“石敢当”是否辟邪我们不知道,但是拿“石敢当”当建房的基石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泰山的石头质地坚硬、质感纯朴和敦实,如果以泰山石为房基石,这是非常坚实牢固的。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因为泰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泰山石象征博大精深,这也是人民大会堂和英雄纪念碑选择泰山石作为基石的主要原因,此外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门前都摆放了泰山石作为影壁,中国工商银行的文化石取之于泰山石,由此可见泰山石的功用和用途了,泰山石是泰山名符其实的特产。 二、泰山的地位 泰山的地位源于它是帝王封禅之山,封禅据传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也就是说,泰山封禅是两个活动,在泰山之巅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祭地为“禅”。相传在秦始皇之前有72位帝王去泰山封禅,由于史料上没有记载,后世史学家一致认为封禅还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那么,秦始皇之前是否有封禅仪式呢?司马迁认为是有的,在他的《史记·封禅书》部分就记载“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司马迁的观点来自于他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迁研究封禅是背负了“使命”的。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去泰山封禅,在汉武帝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一个史官因病缺席了这次盛典,作为一个史官不能亲自见证并记录这一段历史,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憾事。这个史官在临终之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边哭边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这个史官将不能参加封禅大典与命运联系起来,可见他对封禅仪式的痴爱程度,这个史官的名字叫司马谈。因为父亲对封禅的执着,于是司马迁将封禅写进了《史记》。 “封禅”名义上是皇帝在泰山之巅封天下诸神,其实这是皇帝想炫耀自己君临天下的皇权。在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可以上泰山封禅的,历史上有记载的上泰山祭祀的皇帝有很多,但是真正在泰山封禅的皇帝只有7位(含女皇武则天)。皇帝封禅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做保证,更为重要的是,皇帝去泰山封禅是有规定条件的:一是有丰功伟绩,二是国泰民安,三是天下出现了祥瑞,当然我还要加一个条件那就是身体要特别好。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出了494个皇帝,也就是说不到2%的皇帝上泰山封禅,可见皇帝想上泰山封禅是多么的不容易! 去泰山封禅的7位皇帝都有各自的打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表明自己从周朝天子处获得皇位的“合法性”,他在泰山昭告天地;汉武帝为了彰显自己开疆拓土的实力及文治武功,他去泰山进行了炫耀;汉光武帝因为重拾汉家江山,在泰山告慰祖先;唐高宗因为受武则天的蛊惑和胁迫,不得不让武则天站在泰山之巅;唐玄宗力挽狂澜拯救李唐江山于水火,并开创了“开元盛世”,他去泰山是天经地义的。 在所有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中,最搞笑的就是宋真宗了,他去泰山封禅是为自己遮羞的。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统治的北宋王朝与萧太后掌权的辽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进行了一场决战,战争在有利于北宋王朝的情况下,北宋先向辽国提出议和,于是,北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和议从事后看来还是不错的,因为它为两国人民提供了长达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名臣寇准因为“澶渊之盟”而受到宋真宗的格外赏识。寇准的得宠招来了王钦若的嫉妒,于是王钦若利用宋真宗对自己的信任,他对宋真宗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当初寇准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是想以宋真宗为赌注而博取自己的功名,宋真宗信了王钦若的话,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王钦若建议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钦宗带着文武百官2万多人去泰山封禅,“澶渊之盟”只花费北宋王朝每年白银30万两,而一次封禅活动花费了白银830万两,封禅活动不仅没有帮助宋真宗挽回面子,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很多笑柄,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因为他而不敢去封禅了。 封禅名义上是皇帝封封诸神,其实皇帝是在封封自己啊,封禅的皇帝心里一定都在想你看我多伟大,天下(包括天上地下)的诸神都归我掌管,我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啊! 三、泰山的书法 泰山的一个最大的景观是欣赏泰山的书法,从孔子登临处开始,登山不远就能见到一个十余丈平方的巨石上雕刻金刚经,随后到处都是古代文人或官人的墨刻,在全部的墨刻中最著名的是李斯的泰山刻石,李斯在泰山留下的墨宝我只在字帖上见过,实物保存在泰山的什么地方我没有看到,这是我去泰山的一个遗憾。李斯是秦朝最著名的宰相,他将秦初的大篆体统一为小篆体,实现了秦朝的文字的统一,他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功绩。泰山是书法的泰山,遗憾的是,延着旅游的路线能看到的书法基本上是明嘉靖以后的各级官员或富商的笔迹,唐初的四大名家,唐中的颜真卿,后期的柳公权,宋朝的苏黄米蔡四大名家、元朝的赵孟頫、清代的邓石如等大家的作品我在泰山上都没有见到,尽管颜真卿是山东临沂人,苏轼当过登州(蓬莱)太守、米芾号称书画博士,蔡京贵为宋朝的宰相,这些人都没有在泰山留下墨宝,这是泰山的遗憾,好在我见到了康熙和乾隆的御笔,相较之下,乾隆因为内外修为不及康熙,所以他的墨宝显得轻浮,康熙的墨宝我只见到泰山顶上的两个字“果然”,笔力遒劲、洒脱大方、功力深厚、意境深远,乾隆则是信马由缰、洋洋洒洒,韵味和深度略显不足。 书法是一种欣赏艺术,因为有书法的装点,泰山在自然环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书法让它披上了人文的景致,换句话说,书法让泰山成为了人文之山。 四、泰山的孔子 泰山之巅的孔子庙是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座庙,这座庙与中国各地的寺庙不同,别的庙里面位列的都是佛教诸菩萨或鬼神,孔子庙里面供奉的是文宣王及四位圣人,他们分别是大成至圣的孔子、复圣颜回、述圣曾子、宗圣子思、亚圣孟子,与曲阜孔庙不同的是,颜回等四人与孔子同享祭祀,庙中供奉的五个圣人都头戴帝王之冠,王冠前后还配有朝珠,在泰山之巅,孔子享受了无上的荣誉,记得孔子庙东配殿有一副对联特别有意思:“泰山山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孔子为文人之首,多好的一副对联,让孔子与泰山相得益彰,泰山与人文同寿,孔子与天地同辉! 站在泰山之巅,俯视齐鲁大地,你突然会发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是不存在的,因为泰山是一个独立的山脉,泰山没有什么余峰,由泰山环眺四周,周围皆一马平川,杜甫如何览小呢?杜甫只能凭着天才的想象,在心中览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就算孔子在泰山顶上拿着高倍望远镜,估计也望不穿齐鲁大地,那他小什么呢?孔子的意思,我想他是希望借登泰山,来表达自己的一个政治理想吧,假如鲁国君让我位极人臣,我一定要象泰山一样有包容天下之心、傲视诸侯之势、经邦治国之能,高瞻远瞩地处理国家大事,将小小的鲁国建设成一代霸主,因为我大所以天下在我的心里呈现出来小。 孔子的理想天下只有两个人读懂了,一个是康熙大帝,他的“果然”已经证明了一切,另一个参透玄机的是我,因为我看到了孔子的郁郁寡欢和英雄气短。 今朝临绝顶,我览泰山小。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三部历史专著:《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中外文摘》、《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金融文坛》、《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文字200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