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圩记事(上)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不在长江边上住的人,一般都不知道破圩是怎么回事?即使住在长江边,也不一定知道什么叫破圩?

破圩是我家乡那一带的方言,意思指圩被江水漫过去了,圩被大水冲垮了,或者圩上有漏洞,等等。

圩就是大坝,通常指江边的大坝。

每年夏天,长江边上的人家差不多都要经历一次大水的压力。因此,长江沿岸的广播节目中,天气预报后面还有一个江水预报,即预报各地江水的涨落,每天听预报里面的涨落,比一天三顿饭都要重要。尤其是江水要跟圩齐平的时候,听到一个涨字,一定让人心惊胆战。

在长江边上,也不知道心惊胆战了多少年。

小时候就怕破圩,因为破圩就意味着一无所有,家里的房子和家具等都会被水冲得无影无踪。

我说的这些景象是指1954年发大水,长江安徽段几乎全部破圩,我家所在的圩区,据说破了两个口子,家成了长江中的一部分,大水过后,所有的东西都一冲干净。

为了防止破圩,每年涨水季节,村里都会安排男劳力去江边防汛,在圩顶上,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防汛棚。棚子呈人字形,用几根木料搭出架子后,在上面蒙一张雨布,棚子里一般会放一张凉床,巡逻的人累了的时候会在床上歇一歇。

巡逻的人,晚上是不能睡觉的,累了一个晚上,白天圩上有行人后,巡逻的人可以在床上小憩,等着来人接班。

水位高的年份,江水几乎与江面齐平,远远地就能看到长江里面浑浑的江水,船感觉是在圩上行驶。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担心破圩?印象中,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老人们便预测着本年度的水量。大多数年份,他们会担心水位,但是,没有人担心破圩的事。

1983年是个奇怪的年份,从年初开始,老人们就预计着要破圩的,尽管,那年的有水也不是特别的大。但,各种迹象都表面,那年是要破圩的,于是,江水涨上来的时候,就有人家开始搬家了。

搬得早的人,差不多往两个方向搬,一个是往江南的山上搬,另一个是往县城后面的山上搬。我们家反应好像始终比别人慢。

人们开始搬家的时候,我父亲没有动静;别人在同马大堤上占位子的时候,我父亲依然没有动静。直到很多人家已经将棚子搭好,父亲才有点动心了,幸好姐夫事先在大堤上给我们占了位子,不然,我们在大堤上都没有落脚的地方了。

江水离圩顶还有一尺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开始搬家了。那时候的农村人家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无非几个箱子和柜子,及几张木头床,此外就是柴火、家杂之类的,还有就是狗猪鸡鸭等家禽,个别人家还有牛。别看没有东西,真的搬起来也是非常费劲的,搬家用平板车拉东西,那几天的马路上,感觉像国民党大溃败时一样。

我们搬家的第一天下午,父亲及兄长们刚刚把老母猪及小猪赶到大堤上,还没来得及休息,这时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嗓子“圩破了”!

所有的人都没命地往大堤上跑,记得我当时正好拉着平板车回家,听到喊叫后,我想都没想转身拉着平板车跑,快跑到大堤的时候,有人确认这时谎报军情,于是,大家惴惴不安地回家再收拾东西。这时的路面上洒满了衣服、鞋子、袜子、床单之类的,都不知道是谁跑丢的?知道丢东西的,沿路一路往回找,不知道的,只能等着回头去捡。

估计是受了惊吓的缘故,我父亲带着哥哥姐姐们忙活起来了,他们决定晚上不休息,一直搬家到天亮。我们不知道跑了多少个来回,记得有一趟拉的东西特别多,他们把前后大门都卸下来拉走了,父亲让我一个人留下来看家,那年我还是个孩子,那个晚上是我有史以来觉得最漫长的一个夜晚。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著。其中,三部历史散文:《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一部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金融文坛》、《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