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来无事赶海去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赶海是一个专有名词,专指在海边的人,趁着海水涨潮或者退潮的间隙,去收获海鲜的活动。

我很少去海边,即使去了海边也不会去赶海,一者因为自己不熟悉“海性”,再者也觉得去赶海收个三瓜两枣的也没有什么意思。假如想吃海鲜,直接去市场购买,花钱不多,想吃什么样的都有。

最近我确实沉迷于赶海了。不过,不是我自己去赶海,而是从手机视频里面看海南的一些赶海人的现场直播。没事的时候,我就打开视频,看赶海人的经历。

网上发布视频直播的人,好几个都是海南本地的渔民,有个叫老四的渔民,他每次视频的时候差不多都穿着迷彩服,不时地给大家展示各种场景的赶海。

从老四说话的口音,以及他赶海时的各种经历,应该可以判断他是海南当地的渔民。老四挺可爱的,他的可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相比较标致,这个长相在海南人里算是帅哥了;二是说话比较风趣幽默,他直播赶海视频很生动;三是为人特别的厚道、淳朴。

作为一个渔民,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想到要做直播的,他直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打赏?还是为了吸引流量?对于一个渔民来说,流量有什么意义呢?我看他的关注人数是97万。我不知道他如何将流量变成真金白银?

老四赶海的方式有很多:有直接拿钳子去退潮后的海边捡螃蟹、海螺、鳗鱼的;也有划船到树林里放地笼的;也有开着机动船去海里放丝网和鱼笼的;还有在深海里过夜放鳗鱼笼子的。

我喜欢看赶海,感觉不是跟老四后面赶海,而是跟他一起赶海,每见到一片浅水的沙地,我就想象着,下面是否隐藏了一只螃蟹,在一块石头下面,我也设想顺利地将躲在下面的螃蟹给弄出来;在面对一条几斤重的海鳗时,我第一反应是,它能卖多少钱?视频里的老四每每有所斩获时都兴奋不已,但是,每当看到他赶海结束,桶里不过稀疏的几个海货时,我还挺为他感到失落的。

老四说自己以前在海边都是带着鱼叉的,这是传统的手艺。假如带着鱼叉去赶海,那收获一定多得多,后来因为网友觉得鱼叉叉鱼有点残忍,因此,老四只好在赶海时放弃了这个手艺。

渔民的生活其实还是挺辛苦的,每次赶海时,一个农用三轮车是老四的交通工具,有次老四直播了自己的午餐,就是在沙地里烧了一根白薯聊以充饥。有次晚上在海上捕鱼,因为没有斩获,最后就是白水煮方便面饼作为晚餐。当然,老四也会直播自己将收获的海鲜招待朋友的事,那时候的老四,身上每个细胞都洋溢着幸福感。

别看老四是个渔民,他的境界和道德水准一点也不低,赶海时遇到塑料瓶等不易降解的工业废品,他都会随手带走,以免污染海滩;他捕捉到个头小的,或者正处于产子中的螃蟹,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放生,据说这是为了将来的可持续。这是老四让我非常敬佩的地方。

老四的视频非常有带入感,每次看视频,我都感觉自己会入戏,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当年小时候在长江边,长江里涨水时,我们可以捞鱼,退水时可以捞虾。看见他们赶海,仿佛自己回到了那难忘的幼年时代。

看老四赶海还有一个看点是,老四是真实地在赶海,不像有些人,背景整一些流行音乐,画面上还不适出现几个美女,穿着的衣服和行头一看也不是在海边找生活的样子,尤其是,每部视频里,他都能抓到大家想看的东西,这样的感觉,像是在拍戏。

我想看赶海,就是想看渔民生活的真实,假如,镜头里随时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那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仿佛自己来到海鲜市场,想买什么样的,想买什么品种的应有尽有。

老婆经常奇怪,我为什么那么热衷看人赶海。我自己其实也说不清,这是在追求一种本真,还是在追求一种自在?但是,看人家赶海,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体验。

昨晚南柯一梦,真的置身海边,看到很多想抓的海鲜,可惜就是找不到放海鲜的塑料桶。

看来,我真的只有看人赶海的梦。醒来后,我还在告诫自己,赶紧入睡,天亮后,一个新周又开始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