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年间,某日,徽宗皇帝夜作一梦,他梦见了雨过天晴后的天空,他十分喜欢,由此对瓷器艺人提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要求。 徽宗皇帝的要求,急坏了当时的工匠,因为这样颜色的瓷器亘古未有,经过当时汝州匠人的潜心钻研,最终诞生了一个新的瓷器品种——汝窑瓷器。 其实,早在宋朝立国之前,瓷器就已经从实用器变成了艺术品。早在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一种“秘色瓷”在皇宫中使用,秘色瓷不仅是颜色神秘,且配方神秘,以至于五代十国后,国人只听其名而不见其物。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十余件“秘色瓷”,我们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秘色瓷”存在。 随“秘色瓷”之后消失的还有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形容柴窑的,可现代人不仅没有见过柴窑瓷器,且没有发现柴窑的遗址。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柴窑?这是目前的未解之谜。 说宋朝的瓷器,很多人有认识上的误区:一是瓷器诞生于宋朝,二是瓷器代替了陶器,三是瓷器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其实,这些结论是不正确的。 先有陶器,后有瓷器。陶器诞生于新时期时代,距今有一万多年的时间,而最早的瓷器记录见于商代,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诞生于东汉,早期的瓷器差不多都用于明器,唐代以后随着制瓷技术的发达,瓷器走进了皇宫内院。宋代开始,瓷器从宫廷走向民间,瓷器不仅是实用器,且变成了艺术品。 瓷器诞生后,陶器也没有消失,只是以各自应有的生存空间存在着,毕竟由陶到瓷,中间还是有很多制约因素。陶器与瓷器虽然都是泥土烧制的器物,但是瓷器和陶器有几大区别: 一是烧结温度不同,陶器一般烧结温度在800度-1000度,而瓷器烧制温度都在1100度以上;二是使用的土质不同,陶器只用一般的粘土就可以烧制,而烧制瓷器需要高岭土;三是质地和吸水性不同,瓷器是一体烧结的,不吸水,质地坚硬,而陶器是吸水的、质地稀松。 说瓷器不能代替陶器,不仅因为受土质和烧结温度的影响,而且因为陶器还有特定用途,比如茶壶、花盆等因为需要吸水透气,就得用陶盆、紫砂壶。爱喝茶的人一般都不用瓷杯子,因为瓷杯子泡的茶,稍微搁置一下就会变色,尤其是绿茶,泡制时间长了,杯子里水就发黑,这估计是源于瓷器质地紧密,没有透气性。 为什么宋朝会出现瓷器艺术史上的高峰? 翻看了很多史料,一直没有查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一定有其主客观的环境激发,为什么以前朝代出不了瓷器艺术,即使有了秘色瓷和柴窑瓷器,这些瓷器是因为被禁止扩散使用范围,而影响了艺术的提升,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好像这是一个不值得研究的问题。想想也是,宋朝就出现瓷器的艺术高峰了,有什么好分析原因的?事实不然,艺术的诞生是有历史和文化作为基础的,瓷器能在宋代在艺术上飞速发展,一定有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制瓷技术在宋代已经非常高超,秘色瓷和柴窑瓷器已经为制瓷积淀了丰厚的技术,虽然瓷器只在皇宫里使用,但是技术会在民间传播。瓷器能成为艺术品,主要还是因为它一直被皇家使用且被当成礼器,这是瓷器能够得到艺人们高度重视的客观原因。 就像青铜器一样,青铜器最先也来自于陶器。在商代晚期,统治阶级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尊贵,开始用青铜铸造礼器、饮酒器、食用器和乐器。一段时期,青铜器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在青铜器出现的同时期出现了瓷器,那时候的瓷器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过,那些瓷器不是给活人,而是给死人用的,作为明器摆放在墓葬中。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飞速发展,铁器出现之后,青铜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地位和身份象征的青铜器先是被其他金属代替,如金银器和铜器等。在陕西博物馆就有很多唐代的金碗、银碗展出,还有很多铜镜子。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发现的矿产资源很少,且冶炼技术也不是很先进,贵金属非常稀缺,必须得有新的材料代替金银铜的使用功能,瓷器由此成为皇家的不二选择。瓷器代替金属,不仅解决了实用性问题,且因为瓷器都是就地取材的,也解决了金属器的高昂成本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制瓷技术的高度发达,瓷器具有金属器不具备的颜色美、胎质美和形体美,这样的美符合文化宋朝,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需求。除了宋徽宗,还有哪个皇帝能说出“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雅致景色?瓷器在北宋达到艺术史上的高峰,这不是偶然的,是主客观因素高度统一下的必然产物。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
|